中美釜山会晤落幕,特朗普在会后记者会上难掩兴奋,高调宣称 “中国已同意暂停稀土出口管制一年”,将其视为美国的 “重大胜利”。这位美国前总统多次强调,稀土问题是他 “最核心的关切之一”,解决此事相当于卸下了一块心病。
但短短数日,《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便戳破了这份乐观 —— 中国确实出台了新的稀土政策,却以 “精准管控” 代替 “全面松绑”,精准掐住了美国军工领域的命脉。特朗普得知详情后态度骤变,再度放出强硬言论,而美国随即掀起的全球寻合作浪潮,更凸显出这场稀土博弈的深层较量。
![]()
新政落地
11 月 12 日,中国商务部正式发布《稀土出口许可管理办法(修订版)》,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华尔街日报》第一时间解读了政策核心:中国将对稀土出口实施 “分类许可” 制度,民用企业可申请有效期一年的出口许可证,审批周期从原本的 20 个工作日缩短至 10 个工作日,同时对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领域的稀土出口量限制放宽 15%。
看似宽松的政策背后,藏着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针对涉及军工背景的企业,新政明确要求实施 “双重审查”:出口前需提交详细的企业背景说明,证明其无军事用途关联;出口后需每季度提交稀土流向报告,确保产品未用于武器研发或军事装备生产。
![]()
中国商务部在政策解读中强调,这一调整旨在 “维护全球稀土供应链稳定,同时防范稀土资源用于军事领域带来的安全风险”,与此前多次表态保持一致。
这一安排恰好击中了美国的痛点。稀土作为 17 种特殊金属元素的统称,在军工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 ——F-35 战斗机的发动机涡轮叶片需用钕铁硼永磁材料,“爱国者” 导弹的制导系统依赖镝元素增强稳定性,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仅雷达系统就需消耗近 2 吨稀土。
![]()
美国国防部 2024 年报告显示,美军武器装备的稀土依赖度高达 91%,而这些稀土材料几乎全部经过中国加工。特朗普急于推动稀土出口管制松绑,核心诉求正是保障军工企业的原料供应,中国的分类管控无疑让其愿望落空。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话语权并非偶然。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不仅占据全球 60% 的稀土矿产量,更在加工环节形成绝对优势。全球 58% 的稀土专利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提炼成本仅为美国的 1/4,且能稳定产出纯度 99.99% 以上的稀土材料。
![]()
相比之下,美国最大稀土企业 MP Materials 耗时 7 年仍未能实现高纯稀土量产,其在非洲投资的精炼厂因技术问题已多次推迟投产。这种技术壁垒,让中国得以在开放民用市场的同时,牢牢掌控军工相关的稀土流向。
全球寻盟
中国新政公布次日,美国国务院便牵头召开 “关键矿产供应链紧急会议”,特朗普在会上直言 “必须在 18 个月内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一场遍及全球的稀土合作谈判随即展开,美国试图通过投资建厂、技术合作等方式,打造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体系。
![]()
巴西成为美国首个合作目标。美国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签署价值 20 亿美元的协议,计划在巴西北部帕拉州建设稀土开采基地。公开数据显示,巴西稀土储量约占全球 18%,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理论上具备成为稀土供应大国的潜力。
但现实难题很快显现:淡水河谷公司仅能进行初级开采,将稀土矿石加工成纯度 50% 的稀土氧化物,进一步提纯至军工所需的 99.9% 纯度,仍需依赖中国的萃取技术。巴西矿业部长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本国缺乏稀土分离提纯的核心技术,短期内无法建立完整产业链。
![]()
美国随后将目光转向传统盟友。与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达成协议,投资 15 亿美元扩建其位于西澳的矿山;同日本 JX 金属公司合作,计划在马来西亚建设稀土加工厂;
甚至与乌克兰签署备忘录,资助其开展稀土资源勘探。截至目前,美国已与 12 个国家签订稀土合作协议,承诺投入的资金累计超 80 亿美元。
![]()
这些合作大多停留在纸面阶段。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的扩建项目需到 2027 年才能投产,且其提炼技术尚未通过环保认证,产品纯度仅能达到 85%;马来西亚的加工厂因当地居民抗议环保问题,建设进度已滞后 6 个月;
乌克兰所谓的 “大型稀土矿” 尚未完成勘探,有地质专家指出其宣传数据可能存在夸大,目的是获取美国更多援助。更关键的是,这些国家都缺乏完整的稀土产业链 —— 从矿石破碎、酸浸萃取到分子蒸馏,稀土加工涉及 2000 余项专利技术,需长期的经验积累和配套产业支撑,短期内难以复制中国的产业生态。
![]()
德国大众集团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该集团曾与澳大利亚稀土公司签订 5 年供货协议,预付 1.2 亿美元助其扩建工厂,最终却因对方无法提供合格的高纯稀土,不得不继续从中国采购。这一案例印证了业内共识:稀土产业链不是 “有钱就能建”,技术工人、配套设备和环保处理能力的缺失,让美国的 “去中国化” 计划举步维艰。
威胁施压
面对中国的政策坚守和自身的合作困境,美国重拾了 “威胁施压” 的传统手段。中美釜山会晤结束不久,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便公开表态,若中国 “持续对军工相关稀土出口实施管控”,美国将对中国稀土企业加大制裁力度,包括限制其进入美国金融市场。特朗普随后在社交媒体上呼应,称 “中国的做法违背贸易公平原则,美国随时可能恢复已暂停的关税措施”。
![]()
关税威胁早已失去往日效力。2018 年以来,美国曾对价值 300 亿美元的中国稀土相关产品加征关税,但结果显示,美国企业的采购成本上涨了 22%,而中国稀土出口额反而从 2018 年的 18 亿美元增至 2024 年的 32 亿美元。
在于美国缺乏替代来源,加征的关税最终转嫁到本国企业身上。美国稀土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加工品占比仍高达 83%,与 2018 年相比仅下降 4 个百分点。
![]()
舆论抹黑成为美国的新尝试。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中国 “将稀土作为地缘政治武器,操纵全球市场”,并联合 G7 国家推动所谓 “稀土联盟”,试图通过设定 “价格下限” 和实施关税手段扭转局面。
但这一指控缺乏事实支撑,中国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2024 年出口量达 5.8 万吨,占全球贸易量的 70% 以上。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国的出口管制符合国际规则,目的是防止稀土用于军事领域,而非限制正常贸易。
![]()
中国的应对始终保持节奏。在技术层面,加快推进稀土专利布局,仅 2024 年就新增国际专利 320 余项,重点覆盖高纯度提炼、环保处理等核心领域;
在产业层面,推动稀土技术民用转化,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扩大应用,降低对军工相关出口的依赖;在国际合作层面,与俄罗斯、缅甸等资源国深化合作,建立 “资源开采 + 加工制造” 的跨境产业链,进一步巩固产业优势。
![]()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负责任态度获得广泛认可。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国际组织均表示,支持中国通过合理管控维护稀土供应链稳定,反对将稀土问题政治化。
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虽参与了合作谈判,但仍未中断与中国的稀土贸易 ——2024 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稀土量同比增长 8%,韩国则增长 12%,凸显出市场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
博弈背后
这场稀土博弈的本质,是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中国的稀土新政展现出清晰的战略思路:既维护全球民用市场的稳定供应,又坚守国家安全的底线,通过 “精准管控” 实现利益平衡。
这种思路背后,是数十年积累形成的产业优势 —— 从矿山开采到精深加工,中国已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单吨稀土加工成本仅为美国的 1/4,高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的良品率比美国高 30%。
![]()
美国的困境则反映出产业链建设的客观规律。稀土加工不仅需要技术,还需配套的环保设施、熟练工人和下游应用市场。美国目前仅有 1 家稀土分离厂,且不具备深加工能力;
而中国仅内蒙古包头一地,就聚集了 200 余家稀土相关企业,形成了从开采到应用的完整生态。美国稀土行业协会承认,即便投入巨资,美国至少需要 10 年时间才能建立起独立的稀土产业链。
![]()
全球供应链的未来更可能呈现 “多元互补” 而非 “完全替代” 的格局。中国在保持加工优势的同时,已开始与资源国共建产业链,例如与缅甸合作建设稀土开采与初加工基地,将精深加工环节留在国内;美国的合作则更多集中在资源开采领域,短期内仍需依赖中国的加工能力。这种分工格局既符合各国的资源禀赋,也保障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对于美国而言,理性的选择是接受产业链的客观规律,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而非动辄威胁施压。中国多次表示,愿意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开展稀土合作,但前提是确保稀土不用于军事领域。
![]()
特朗普政府若继续坚持 “去中国化” 路线,不仅难以达成目标,还可能推高本国企业成本,影响军工发展和经济复苏。
稀土作为战略性资源,其供应链的稳定关乎全球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实践证明,负责任的管控与开放的贸易并不矛盾。在这场博弈中,中国以精准的政策设计、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开放的合作态度,牢牢掌握了主动权,而这正是美国最不愿面对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