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24年31个省份人口出生率。
其中有14个省份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7‰),广东出生人口连续七年居全国首位,东三省垫底。
![]()
图源:《中国统计年鉴2025》
国家也在发生育补贴、直接到个人,近日还看到一个新闻:上海市民政局与夜店梦幻联动,推出夜间结婚颁证体验项目。
网友:一夜嗨皮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红盖头都盖上了。
而鼓励年轻人结婚的举措还有:音乐节民政局简易办证处、景区婚姻登记处,比如:在赛里木湖的登记处结婚,直接享受该景区终生免票待遇。
也无怪奇招频出,现在年轻人不想恋爱不想结婚了。不仅国家急,家长也急,甚至在孩子上大学时,就拉孩子进相亲群。
![]()
图源小红书@我真没有小号
你别说,这邪修方法还真给孩子找到对象了。
![]()
但也有学生觉得不适,“读书的时候不让早恋,刚上大学又要急着催相亲,服了。”
家长也无奈,“之前怕耽误学习,现在怕不管耽误ta。”
当现在孩子读大学就开始被催相亲,代际婚恋观差异、亲子观念冲突之中,又映照出怎样的现实困境,有什么可参考的解法?
![]()
1
被安排的恋爱:
“他们怕我找不到优秀的”
24岁的林溪今年正在读研。她的相亲,始于妈妈新加的同校研究生家长群。
去年九月,妈妈在群里认识了同校学长的母亲,得知对方“家境好、成绩优秀”,立刻要来了学长的微信,逼着林溪“必须跟人家见面”。
林溪找借口说没时间,妈妈竟想出了盯微信步数的办法——只要林溪的步数超过两千,就会发来消息问是不是跟男生见面了;要是步数太少,就会要她别总待在实验室,多出去跟人接触。
有次林溪实在拗不过,跟学长见了一面。两人全程没什么共同话题,尴尬地吃了顿饭就分开了。
![]()
可妈妈却天天追问“聊得怎么样”“有没有再约”。林溪忍不住反驳,妈妈却急了:“你都24了,再不谈恋爱,以后就嫁不出去了!高中时不让你谈,是怕影响学习,现在你还不抓紧?”
“他们总说为我好,可从来没问过我想要什么。我不是不想恋爱,只是反感这种被安排的感觉。”就像高中时,妈妈发现她收到男生的情书,直接把情书撕了,不分青红皂白对她发了好大一通火;
现在却又急着把她“推销”出去,“好男人就像食堂里的饭菜,去晚了就没有了。”家长的这种转变,让她既困惑又抵触。
24岁年纪已经不算大,但面临催婚恋的年轻人中,年龄更小的比比皆是。陈阳第一次被父母催着相亲,是在大二寒假,那时他20岁。
他刚踏进家门,妈妈就拉着他坐在沙发上,手机调出一张女生的照片:“这是妈妈同事的侄女,跟你同岁,在隔壁市读师范,你们加个微信聊聊。”
陈阳愣住了:前一天视频时,他还跟妈妈说,自己想先专注学业,恋爱的事情顺其自然。没成想,妈妈早已替他做了决定。
更让他无奈的是,父母连他的恋爱细节都要插手。
拒绝相亲后,陈阳在社团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人互相有好感,刚确定关系没几天,妈妈就打电话追着问他问题。“女孩家是哪里的”“父母做什么工作”“以后打算留在哪座城市”……
爸爸虽不太打听,但每天都发一些“恋爱攻略”链接到家庭群,从约会该去哪吃饭,到过节该送什么礼物,事无巨细。
“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谈恋爱,是在完成他们的任务。”陈阳吐槽时,语气里满是疲惫。他试着跟父母沟通,希望他们别过度干涉,可妈妈总说是为他好,怕他走弯路。
![]()
久而久之,陈阳不再跟家里提恋爱的事,甚至故意减少视频次数——他宁愿被骂“不孝顺”,也不想再被当成没长大的孩子,连感情都要被安排。
父母的牵挂本无可厚非,虽然催婚有功利的成分在,但也是希望孩子能找到优秀的、对自己好的另一半。可过度的干涉与监控,只会让这份“爱”变成负担。年轻人渴望的,不是“被安排好的幸福”,而是自主选择的权利。
毕竟,父母不可能为孩子打点一生,父母的婚恋经验放在今天也不再完全适用,过度掺和进孩子的情感生活,其实是忽视了他们的成长,也会让他们感到不被信任,连带着就会反感相亲。
2
家长焦虑担忧:
孩子要是30多还不结婚咋办?
林溪妈妈的焦虑,藏着对孩子的愧疚。
高中时,林溪曾跟一个男生走得很近,妈妈发现后,不仅撕了男生写给林溪的信,还去学校找老师调了座位,甚至威胁林溪转学。从那以后,林溪再也没提过恋爱的事,连跟异性说话都很拘谨。
“现在想想,当时确实太极端了。”林溪妈妈虽然后悔,但也知道如果重来一次,她还是会坚定地切断女儿和那个男同学的关系,“早恋不被允许,这是咱们这里的基本情况,更何况现在孩子竞争都这么大,我不可能让林溪因为谈恋爱影响学习。”
林溪上研究生后,虽然经常跟家里联系,但每次打视频也只说学习的事情,绝口不提恋爱,这让妈妈更慌。
她怕女儿因为高中的事对恋爱有阴影,更怕女儿还陷在过去的委屈里。所以当她在家长群里看到相亲信息时,才会病急乱投医,想帮女儿找个靠谱的人,也好有人照顾她。
![]()
可看到林溪抵触的样子,她又很愧疚。女儿说自己从来没问过她想不想谈恋爱,只是把作为妈妈的想法强加给她,林溪妈妈咀嚼着这句话,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
她知道强行安排相亲不对,可一想到女儿年龄越来越大,身边的人都有对象了,又忍不住催。“我也很矛盾,怕不管她会耽误她,管多了又怕她恨我。”林溪妈妈的话,道尽了无数家长的无奈。
陈阳妈妈也在孩子同龄人的对比中焦急。“你看隔壁的儿子,跟陈阳同岁,都带女朋友回家见家长了,陈阳怎么就不着急呢?”陈阳妈妈想起儿子的感情状况就要叹气。
在这座三线小城市,二十多岁恋爱,大学毕业结婚,似乎是大多数年轻人的人生轨迹,像陈阳这样还没确定对象的,就已经成了要被催促的人选。
![]()
陈阳妈妈的焦虑,还源于对孩子的不放心。从小到大,陈阳的生活都是她包办的:小学时帮他整理书包,中学时帮他选辅导班,连大学专业都是她挑的。在她眼里,陈阳没吃过苦,也不会看人,要是自己不帮着把关,“肯定会被人骗”。
有次陈阳跟她吵,说不想被干涉恋爱,她在手机这头委屈得哭了:“我辛辛苦苦把他养大,难道会害他吗?现在嫌我烦,以后后悔了怎么办?”
其实,她也知道自己管得太多,可就是控制不住。在她的认知里,只有把所有可能的问题都提前想到,孩子才能过得好,但陈阳早已不是那个需要她帮着系鞋带的小孩,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父母的焦虑,本质上是对未知的恐惧。他们的认知里,年轻人到了年纪就该恋爱结婚,他们已经习惯用“过来人的经验”定义孩子的幸福,用“世俗的标准”衡量孩子的人生。
但是时代在变,孩子的想法也在变。上一代人的婚恋节奏未必适合这代年轻人,孩子的同龄人结婚生子,也不代表孩子就应该在各方面都“跟上趟”。
3
在边界感里拉扯和解:
我们不再互相对抗
年底,陈阳的妈妈又在家庭群里发相亲对象资料,陈阳忍无可忍,在群里回了句“我的感情我自己做主,以后别再给我安排相亲了”,然后退出了家庭群。
接下来的一个月,陈阳故意不接父母的电话,只偶尔回复消息。妈妈发来道歉的信息,承诺以后不再逼他了,他也只是简单回个“嗯”。
直到春节回家,他发现父母明显收敛了,不再追着问恋爱的事,也不再发公众号链接,只是偶尔忍不住还是会提一句,让他要是遇到喜欢的女孩,记得带回来见见家长。
“其实我也不是想跟他们冷战,就是想让他们知道,我已经长大了。”陈阳说,“更何况我也明白,冷战有用还是因为他们在乎我,想让我过得好。”
现在他还是会跟父母分享恋爱的事,但双方都默契地不再把“家里情况”“未来规划”这类话题挂在嘴边。虽然偶尔还是会有分歧,但至少,他们找到了正常相处的边界。
林溪和父母的和解,则是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林溪跟妈妈深谈了一次,她没有指责妈妈安排相亲,而是直接告诉妈妈,高中时被撕掉情书,自己其实很受伤,从那以后就不敢跟异性走得太近。
但她也说,自己现在已经不再受到过去的影响了,不是不想恋爱,只是想等遇到合适的人,不想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
![]()
那天,妈妈终于给了林溪一个迟来的道歉。从那以后,妈妈不再盯她的微信步数,也不再在家长群里发她的信息,给她找对象。林溪也学着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情况,并且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业。
“高中那时候周围的家长都在防早恋,我知道妈妈是怕我真的谈恋爱,会影响学习,只是做得过火了一些。如果那时我们能像现在这样好好沟通,或许会好很多吧。”
林溪理解了妈妈的焦虑,在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父母很难“放任”孩子早恋,他们怕的不是孩子谈恋爱,而是孩子因为恋爱耽误前途。
“现在我们的关系比以前好多了。”林溪知道,父母的观念不会一下子改变,偶尔还是会催她几句,但至少他们愿意听她说话,愿意尊重她的选择。
这种互相理解,比完全不催促更让她觉得温暖。她感受到的,不再是被控制的压力,而是被关心的踏实。
![]()
无论是陈阳用断联划下的反抗界线,还是林溪靠深谈争取的沟通空间,本质上都是年轻人在婚恋这件人生大事上,对“被尊重”的拼命渴求——
你急着给我找条件匹配的人,却不问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逼着我见一个个陌生人,却无视我对心动的期待。
恋爱不是KPI。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婚恋从来不是“到点交差”的任务,在围绕相亲的这场拉扯里,没有谁是绝对的赢家,只有互相消耗的疲惫。
或许在这个问题上,两代人都应该退一步。毕竟,一山有一山的错落,拥有把握自己人生能力的孩子,才会收获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