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条 胡 同,半 个 中 国
![]()
![]()
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全长约713米,宽约7米。与繁华的金宝街平行,是一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胡同,被誉为“一条胡同,半个中国”。
史家胡同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史家胡同名字的由来,有说法是因明代史姓大家族聚居而得名。现如今是北京最负盛名的胡同之一,也是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文化的典范。
![]()
史家胡同24号院:史家胡同博物馆
![]()
史家胡同24号院,原为一个坐北朝南的大宅院,主体建筑位于史家胡同与干面胡同之间,为六进院落,共99间房,由清末政坛颇有影响力和作为的官员凌福彭购置。凌福彭曾历任天津知府、顺天府尹等多个要职。
关于凌福彭购置史家胡同24号院的年份,现有公开资料尚未有确切的年份记载。据推测为1910年左右。
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原宅院的五、六进院落,共28间房,曾是凌福彭之女凌叔华的后花园和嫁妆。博物馆大门是原宅院的后门,故门朝北开,也没有影壁。大宅院的后门主要用途是佣人出入、后勤运输等。
![]()
凌叔华,在民国名媛才女群像中并不耀眼,但她去世后逐渐被关注,并凭借英文自传小说《古韵》成为“第一个征服欧洲的中国女作家”。
凌叔华曾师从辜鸿铭学习古诗与英文,师从慈禧太后的御用画家缪素筠学习绘画。经父亲引荐,凌叔华认识了收藏家吴静庵的夫人江南萍,后又结识了陈半丁、齐白石等名家。
在传统大家庭中,女性极少拥有独立书房。但凌福彭思想开明,特许凌叔华在院内东厢房设立私人书房、藏书丰富,还允许她自由接待文友。凌叔华在《古韵》中写到“这间小屋成了我的天地,让我能梦见院墙之外的世界。”
上世纪20年代,凌叔华的书房成了京城文人雅士聚集的沙龙,被称为 “小姐家的大书房”,比30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十年。在“小姐家的大书房”里,谈笑均为鸿儒。
1923年,凌叔华和江南萍以苏东坡诞辰886年为由,组织了一次画会,齐白石、陈衡恪、陈半丁、王梦白等著名国画家都参加了,还邀请了美国女画家玛丽·奥古斯塔·马里金。当天,众大师合作一幅《九秋图》,成为凌叔华的珍藏之作。
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凌叔华在书房设茶会招待泰戈尔,胡适、丁西林、徐志摩、林徽因等二三十位名流齐聚。那天,凌叔华和泰戈尔聊了很长时间,聊到诗歌和绘画,泰戈尔建议她“多逛山水,到自然里去找真、找善、找美,找人生的意义,找宇宙的秘密。”
马里金曾这样描述凌叔华“她贤淑文静,不指手画脚,也不自以为是,客人有需要时她就恰到好处地出现,说起话来让人如沐春风。”
1930年凌福彭去世后,24号院由家族共管,凌叔华仍保有部分产权。解放后,这座大宅院一度成为史家胡同幼儿园。
凌叔华在《古韵》最后一篇的结尾处写道:“我多想拥有四季。能回到北京,是多么幸运啊!”1989年冬天,凌叔华已几乎不能行走,但还是决心启程回到北京。
1990年春天,弥留之际的凌叔华执意要回故居看看,是躺在担架上回来的,当时这里已经成了大杂院和幼儿园。她望着天空低语“妈妈正等着我吃饭呢”,实现了她要回北京的夙愿。
本世纪初,这两进院落修缮成史家胡同博物馆,并于2013年10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每间屋子设有不同主题的展厅,包括史家胡同历史变迁、人艺摇篮、怀旧记忆等板块。
人艺的老宿舍就在24号院隔壁20号,是新中国话剧事业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人艺的摇篮”。当年蓝天野、于是之、焦菊隐、林连昆老先生都曾在此居住或办公。现在在修整中。
![]()
博物馆内怀旧记忆板块的展品多是胡同里的居民捐献的老物件,重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家庭生活场景,还有70多种已经或正在消失的胡同声音,如磨剪子戗菜刀、叫卖声、鸽哨声等。
![]()
![]()
![]()
![]()
![]()
![]()
![]()
史家胡同51号院:章士钊故居
史家胡同 51 号,旧时门牌号 24号,位于史家胡同西段北侧,坐北朝南,原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后来第三进院子被分出,在内务部街南侧另辟街门,形成独立院落。史家胡同 51号最终形成一座二进四合院。
1959年,周总理探望章士钊时,发现章士钊一家借住在朋友家后院,居住拥挤,便亲自出面解决住宅问题。1960年,章士钊先生入住此院。章士钊辞世后,其女章含之、乔冠华夫妇在此院居住。
2011年,史家胡同 51号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护单位,目前不对外开放参观。
![]()
![]()
史家胡同53号院:好园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机关单位借用或接管内城四合院作为办公场所。53号院曾被划拨给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简称“全国妇联”)做办公场所和高级干部宿舍。
首任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朱德夫人、后任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等领导人都曾在此办公或召开会议。
“好园”由邓颖超题写,意为“女子之园”,既呼应“妇联”职能,又暗含“女+子=好”的汉字智慧。
牌匾原挂于院门,后遗失。2015年,依老照片复刻重建。
![]()
史家胡同59号院:史家小学
史家胡同59号院,曾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清华学堂的前身。
清雍正二年(1724年),史家胡同西口设立左翼宗学,专门教育八旗子弟。1909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史家胡同设立游美学务处,专门选派留美学生。
清华学堂成立前,1909年、1910年、1911年在这里举行了三次甄别考试。胡适、赵元任、竺可桢、梅贻琦都是在这儿中榜,得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1939年,史家胡同小学建立,由当时的史家胡同短期小学、内务部街短期小学和私立三基小学合并而成。校址由一所明代祠堂改建而成,当时占地面积四千三百平方米,有教室十余间。
现在,史家小学是北京市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历史底蕴的小学之一,素有“北京第一小学”、“名校中的名校”之称。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