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我几乎每周都会乘坐高铁辗转香港、广州,参与庆盛枢纽项目的建设工作。”新鸿基地产南中国区总经理黎祥掀说。位于庆盛枢纽片区的新鸿基TOD项目,通过南沙北站高铁可直达新鸿基集团在香港发展的重要地标之一环球贸易广场,为他往返两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轨道交通日益发达,香港和南沙的优势互补效应越发明显。当下,南沙北站与香港西九龙站的高铁班次持续加密,全天共有12个班次往返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高效运营,科创引擎轰鸣运转,各类国际人才高度集聚庆盛枢纽片区,让这里逐渐跃升为南沙乃至大湾区重点打造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平台。
![]()
南沙北站
突破空间制约,实现“高效衔接”
庆盛枢纽片区是《南沙方案》三大先行启动区之一,它不断优化着的轨道交通网络,正在重塑大湾区的经济地理版图。
作为广州南沙接入国家高铁网络的重要门户,南沙北站30分钟可达深圳福田、50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为大湾区资源流动与协同创新提供了物理支撑,让大湾区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快速抵达,在周边区域实现高效对接和落地。同时,南沙北站与香港西九龙站的高效衔接,能将香港的金融、科研、专业服务资源直接接入南沙,让“香港工作,南沙生活”或“香港研发,南沙转化”的双城模式浮出水面。
打破地域差异,实现“港澳协同”
随着区域发展加速,南沙北站周边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目前庆盛枢纽片区已落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新鸿基TOD综合体、港式社区等众多基础设施和港式配套,已发展成为支撑港人港企北上发展的新枢纽。新鸿基TOD综合体、港式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引入香港餐饮、名牌名品、康养医疗等生活服务,以及财税金融、法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机构,为香港青年提供读书、创业、置业的优质环境。
香港青年设计师陈嘉欣,在2024年将她的设计工作室从香港搬到了庆盛枢纽片区的越秀iPARK。“我最初只是被这里的租金补贴和税收优惠吸引,”她说,“但真正让我留下的,是这里的‘可能性’。”她发现,她的设计可以无缝对接珠三角强大的制造业供应链,从图纸到样品,最快一周就能完成。而在香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月。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她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创业者,碰撞出了“设计+智能家居”“设计+文旅”等跨界合作的新火花。“在南沙,我感觉自己的事业边界被无限拓宽了。”
创新要素聚集,驱动“成果转化”
依托广深港高铁南沙北站,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科创社区正在庆盛枢纽片区快速成型。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为核心、多平台联动的科创生态系统高效运转,并吸引港澳青年与科创企业加速聚集。
凯佳光学在霍英东研究院孵化4年后已发展到了规模量产的阶段,目前公司已获得相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著等授权20项,多项自主推出的产品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实现年营收快速成长……
轨道交通的发展加快了创新要素的聚集,驱动了“港澳科研+南沙转化+湾区应用”协同创新链高速运转。作为这一创新链的重要节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已经入驻39家高科技孵化项目,约一半为港澳高校科创成果落地转化项目,已有2家企业入驻实现千万级融资;此外,基地定期联合越秀iPARK产业园举办“庆盛夜话”等一系列产学研对接交流活动,过去一年吸引参与者近3000人。
“今年,我们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拓展研发团队、购置设备,在基地搭建了近1000㎡的生产车间,发展走上快车道,”智科自动化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由港科大(广州)智能制造学域主任汤凯教授带领3名博士生联合创立,2025年初入驻港科大(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后,发展成30人规模团队。
未来,庆盛枢纽片区将携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建“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的创新园区,依托以南沙北站为核心的轨道交通网络,加速市场要素的流入和聚集,推进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建设,构建“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协同创新链,为南沙打造大湾区创新创业热土,推动更多优质成果在南沙落地转化。(李杰胜 供图罗仲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