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细分板块表现看,今年表现最好的依次是创新药、有色和稀土,创新药走到今天,争议也比较大,今天严肃聊聊这个问题。
![]()
第一、政策支持
在这么严峻的收支压力下,我们国内对创新药依然是极度支持,给了所有能给的保护。
1、研发与审评审批方面,设立突破性治疗、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特别审批四条加速通道;优化临床试验管理,实施60天默示许可;推动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
2、医保支付与市场准入方面,建立一年一度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显著缩短新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约80%的创新药可在上市2年内进入医保。
3、产业生态与创新导向更多,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供应谈判药品,破解“进院难”问题;新出台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商保创新药目录、优化挂网流程、稳定续约预期等16条具体措施;新出台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商保创新药目录、优化挂网流程、稳定续约预期等16条具体措施;医保数据为研发提供方向指引,政策资源向具有显著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倾斜。
政策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创新药、仿制药和中药已经成为三个完全不同的板块。
对于创新药,集采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企业能活下来,商业模式得以闭环。
第二、出海依然是重要的出路
如果只把目光放在国内,那创新药就完蛋了。很简单,因为我们国内没钱去支撑创新药大繁荣。
居民医保每天限额报50元,职工医保每天限额150元,这种环境下,创新药谁来付钱?
自费的话太贵了,商业保险比较尴尬,中国社会买保险的意识依然有很大差距,医保钱袋子紧张,咋办?
我们看人均公共卫生支出,2024年中国约764元,日本约10500元,美国约71500元,该去哪里赚钱很明显。
出海是必然选择,欧美市场认可高质量创新药,价格体系成熟,2024年美国创新药市场约 7,499 亿美元,占据全球46.9%,美国市场最大的特点是其强大的支付能力和以商业保险为主体的多元支付体系。药品可以自由定价,创新药价格通常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这为药企带来了高额回报,从而激励了持续的研发投入 。然而,这种模式也导致医疗支出高昂,占GDP的17%,政府正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试图控制药价。
到美国去赚钱,是全世界创新药公司的共识。
那么怎么到美国赚钱?凭什么赚美国人的钱?
当然是靠实力了,现阶段主要的形式就是BD,后续等中国药企成长为巨无霸的时候再谈国际市场利益最大化。
创新药研发投入巨大、周期漫长。BD交易带来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为药企提供了持续创新的“血液”和“燃料”。这不仅能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波动时稳住研发管线,更是助力其穿越高风险研发阶段、最终实现产品上市的关键支持。
通过与国际医药巨头(MNC)合作,中国药企可以借助其强大的全球临床开发能力、注册申报经验和商业化网络,快速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创新药的成功率和市场天花板。例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通过合作,2024年全球销售额已突破25亿美元,成为“重磅炸弹”级药物。
从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已达635.5亿美元,仅上半年数据就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增长势头迅猛。
全球市场看,交易量占全球约38%,大额交易(首付款>5000万$)占全球42%,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药交易的核心参与者,与美国(占比36%)共同主导全球市场。
BD交易的火热,特别是跨国药企对中国资产的青睐,本身就是一场严格的“国际认证”。这促使国内药企必须聚焦于全球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源头创新,而不再是低水平的重复研发。同时,产业内逐渐形成 “Biotech专注前端研发,大型药企负责后期开发和商业化” 的高效分工格局。
第三、有什么本事?凭什么?
当然是凭真本事了。
以前我们聊起原研药,进口药,创新药等等,好像都是歪果仁的事情,和咱们中国没什么关系,以后不是了,以后全世界相当大比例的,最先进的药物很可能就是中国人,中国企业研发成功的。
2023年,中国生物药企的BD交易金额首次超过IPO融资额。BD成为Biotech公司维持研发运营、补充“燃料”的关键资金来源。
2024年中国进入研发阶段的创新药数量突破1250种,远超欧盟,接近美国。在全球首次开展临床试验的创新药中,中国贡献份额从2015年的17.3%跃升至2024年的45%。
中国创新药最大的优势我觉得有两个:
1、聪明勤劳庞大的工程师红利+务实灵活的政策支持
中国每年有约510万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为行业提供了充足且高质量的人才储备。研发人员薪酬、临床试验运营成本等远低于欧美。从靶点验证到临床候选化合物确定的临床前阶段,中国头部企业耗时仅需欧美平均时间的 1/2 到 1/3,人均成本不足美国的 三分之一。这种“中国速度”极大地加速了研发进程。
2、庞大市场催生的快速迭代与临床数据优势
丰富的病例资源使得临床试验患者招募速度远快于欧美,能更快地获得临床数据。巨大的用药人群为药物上市后的疗效和安全性验证提供了海量的真实世界数据,对后续研发和国际认可至关重要。
这当然也离不开很多带着技术和资本回国创业的领先型人才,中国企业已超越简单的“仿制”(Me-too),转向更具临床价值的差异化创新。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如PD-1/VEGF)、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中国企业已展现出全球竞争力,并实现了高价值的License-out(对外授权);产学研合作加深,在FIC(First-in-Class)药物领域开始涌现成果,为未来引领创新蓄力。
在各个细分的科技板块里面,可以说创新药是基本面最好的,它的资本市场表现是有现实业绩支撑的,这个业绩不是在利润表里面看到的净利润,而是手握先进生产力,有先进生产模式带来的巨大的创新价值。
说到底中国创新药的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 “政策引导下的高效执行体系” 与 “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效益和快速迭代能力” 的完美结合。它利用国内庞大的市场和完善的产业链完成创新价值的初步创造和验证,再通过灵活的全球化合作实现价值的终极释放。
这种系统性的生态优势,使得中国创新药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快速成长,更在全球医药创新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极。
第四、创新药投资的几个思考
我们投资创新药,但是怎么投资呢?
BD是很好的模式,但它是开始,而不是终局。目前多数BD交易发生在临床早期阶段(I/II期),本土药企因资金压力,议价能力相对较弱。一个典型案例是,普米斯生物将其双抗产品以5500万美元首付款授权,而该权益在短期内被转售时估值飙升至111亿美元,原始研发方仅分得最终价值的不到0.5%。这种模式虽解了燃眉之急,但可能导致企业战略创新资产的长期价值流失。
一家创新药企业能不能健康发展成为大型药企核心是看连续的创新能力,从行业生态看,强者恒强”的效应明显。头部企业能凭借成功的BD交易获得更多资源,而大量中小型生物科技企业仍面临融资难题。
所以投资就有两个方向:要不分散投资头部创新企业,要不买指数基金。
但是市场有很多创新药指数基金啊,比如创新药ETF(159992)跟踪的是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港股创新药ETF(159567)跟踪的是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我们应该怎么买?
先看港股的创新药企业,香港交易所的18A章上市规则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开辟了专门的上市通道。2025年推出的 “科企专线” 进一步优化了流程,允许保密递交,保护企业专有技术。港股市场是国际资本聚集地,有助于企业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吸引国际投资者,并作为其产品“出海”的跳板。例如恒瑞医药港股上市就吸引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景顺等知名基石投资者。
再看A股的创新药企业,为了留住和支持本土创新药企,内地资本市场也进行了重要的制度创新,核心是科创板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这套标准的核心在于不考核营收和利润,而是关注“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市场空间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等关键要素。这为大量处于研发阶段、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打开了境内上市的大门。
现在明白了A股和港股市场创新药的区别了吧。
如果你能承受较高波动,希望博取更大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化红利,那么港股创新药ETF(159567) 提供了更高的锐度和弹性。它直接押注于创新源头,最能受益于中国药企在全球范围内的突破。适合作为组合中的“进攻型”配置。
如果你追求稳健增长,看重长期确定的行业红利,那么创新药ETF(159992)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它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单一研发风险,波动相对较小,更适合作为长期配置的“压舱石”。
也可以考虑核心-卫星策略或者哑铃进行组合,从我个人的视角看,我更愿意投资港股创新药指数基金,A股创新药的投资更偏好稳健的投资者,等待上市的这些公司逐步成长壮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