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及时掌握动态信息,了解文信学院最新动态!
![]()
![]()
![]()
手铲释天书
黄土见沧桑
—上海大学2025年度考古实习正式启动—

![]()

![]()
![]()
上海大学考古学学科拥有众多国际和国内一流研究平台,包括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国家文物局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上海市无机质文物考古与保护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等。近年来,上海大学积极参加山东滕州岗上、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苏苏州塘北、河南洛阳古城村等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山西大同云冈和河南洛阳龙门等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保护工作。
从震惊中外的三星堆祭祀坑到偃师二里头“最早的中国”,上海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师生们以手铲在黄土中探寻华夏文明的基因序列。作为考古学专业教育体系中最为特殊与关键的实践环节,田野考古实习是锤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石。2025年9月初,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正式启动并积极筹划田野考古专业实习。

01田野考古实习启动仪式
![]()
![]()
2025年9月12日,2025年度田野考古实习启动仪式于上海大学东区4号楼109会议室举行,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黄继忠,副院长黄洋,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带队教师张童心、钟燕娣,和全体实习学生参加会议。黄继忠院长阐述了考古实习之于考古专业学生学习的意义,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重要基石,为考古学研究提供材料支撑,是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黄洋则从自身考古实习经历出发,称田野考古实习是一段“终生难忘的宝贵经历”,此次实习对于每一位同学而言,也必将成为求学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张童心教授就田野考古工作的具体规范与注意事项向同学们作了重点说明,强调了“安全第一”与“科学严谨”的工作原则。钟燕娣副研究员就本次实习的后勤保障与整体安排作了介绍,从遗址背景、实习内容、要求与纪律、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说明。
本次实习地点为洛阳古城村遗址,主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首阳山街道古城村与城东村一带。遗址地处伊洛河下游平原洛河北侧的一级阶地,部分壕沟延伸至二级阶地前缘。北依邙山主峰首阳山南与二里头遗址隔洛河相望,中心距离约1.6公里。现地表主要为农田、城市建筑、道路等。2001年,社科院考古所调查发现该遗址;2003年至2012年,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进行过多次调查与复查;2020年,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进行勘探,发现一条早期壕沟;2021年,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里头队等单位正式对古城村遗址开展连续性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

02参观学习
![]()

考古工作驻地
![]()

现场照片
![]()
![]()
9月16日,实习队伍专程前往洛阳考古研究院在古城村遗址的考古工作驻地进行参观学习。在被誉为“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地区,师生们聆听了洛阳考古研究院馆员刘文豪对现有发掘成果的系统介绍。他重点介绍了考古队近年来在古城村遗址等地的突破性发现,包括但不限于已陆续向公众公布的二里头城墙与壕沟系统。刘文豪馆员指出,这些重要遗迹的发现,以确凿的实物证据,极大拓展了二里头遗址的已知分布范围,为深入探讨早期都城的功能区划、防御体系以及王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新材料。刘文豪馆员的讲解,使大家对二里头遗址作为广域王权国家都城的宏伟格局有了颠覆性的新认识。
讲座结束后,在刘文豪馆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工作驻地的文物库房进行实地参观。在这一方看似朴素却内含乾坤的天地里,大家近距离观摩了近年来古城村遗址出土的各类文物。刘文豪馆员如数家珍般地为大家展示和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面貌的典型器物,使同学们不仅跳脱出考古报告中抽象的文字与数据,更通过实物感知历史的温度,对二里头文化的物质面貌和先民的生活图景有了前所未有的直观体验与深刻理解。
![]()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
![]()
9月17日,为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建立完整的文化序列概念,实习队伍全体师生前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这座建立在遗址核心区附近的宏伟博物馆,系统性地展示了“华夏第一王都”的辉煌成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将昨日所见之田野发现与今日所见之精品文物相印证的机会。在博物馆内,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专业引导,沿着“第一王朝”的展陈脉络,依次参观了“第一王都”“赫赫夏都”等展厅。通过对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等文物的近距离观察,大家对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的核心引领者所具有的丰富物质文化与高超工艺水平,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尤其对陶器陈列部分表现出了浓厚的学术兴趣。在展厅内,大家结合张童心教授的讲解和课堂所学,实地观察和辨析了二里头文化一期至四期陶器在器型、纹饰、陶质、陶色上的演变轨迹与不同文化面貌。

田野考古绘图培训
9月19日至21日,实习队伍连续在洛阳考古研究院古城村工作驻地,接受了系统性的田野考古绘图培训,包括手工考古绘图和计算机考古绘图。在手工绘图课上,考古工作者王云涛从基础原理讲起,详细讲解了器物正投影图的绘制要点、比例控制、纹饰表现及剖面图的绘制规范。在他的示范下,同学们从相对简单的陶器器型入手,亲自动手练习,运用坐标格纸、绘图板、比例尺等工具,学习如何精准、客观地在纸上“复现”文物的大小、形态与装饰细节。而在随后的计算机绘图培训课上,考古工作者李亦琪运用AI、PS、CAD等专业电子绘图软件,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将考古人员的现场纸质记录转变为清晰快捷的电子记录。在他的悉心教导之下,同学们学习了如何使用专业矢量绘图软件,将手工绘制的草图进行数字化的清绘与精修。通过实操,大家掌握了线型控制、图层管理、数字填色等技巧,深刻体会到了计算机技术在提升绘图效率、便于存储修改以及实现资料标准化方面的巨大优势。
![]()
白马寺&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
![]()

现场照片
![]()
![]()
9月20日,师生们上午造访了中国佛教圣地白马寺,下午则探访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在古今交融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历史文化浸润。上午,队伍抵达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追溯了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的肇始之篇。下午,师生们转赴汉魏洛阳故城。在这片承载了东周至魏晋多个王朝辉煌的土地上,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系统展示了该城作为当时全国乃至东方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宏大规模与重要地位。通过对城垣、宫殿区、礼制建筑及里坊制度的了解,并结合博物馆内丰富的文物与沙盘模型,同学们对古代都城建制的发展演变有了动态而清晰的认识。从二里头到汉魏洛阳城,一条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演进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专题学术讲座
![]()
10月10日,实习队伍再次前往洛阳考古研究院古城村遗址驻地,聆听了由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院长李永强主讲的专题学术讲座。这场讲座,为同学们此前一系列的实地参观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宏大的历史地理坐标系。讲座中,李永强院长首先从洛阳独特的“山河拱戴”地理形势入手,深刻分析了其成为“天下之中”与十三朝古都的自然地理基础。他系统梳理了洛阳地区从史前至历史时期的重要遗址分布,脉络清晰地介绍了该地区考古工作的开展历程与重大成果,使同学们对洛阳考古的学术史有了整体性认识。李院长还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洛阳多项令人振奋的考古新发现,这些发现以确凿的考古证据,揭示了中华文明在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壮阔图景,有力地印证了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描绘出一幅“中原灿烂,辐射四方”的早期文明画卷。
![]()
龙门石窟
![]()
10月15日,实习队伍奔赴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现场研学。钟燕娣副研究员指导大家仔细观察不同时期窟龛的形制、造像的题材、衣纹的雕刻手法以及留下的碑刻题记,从中解读其背后的历史信息、宗教信仰、社会供养制度乃至政治变迁。同时,同学们也对部分区域因自然风化和历史原因造成的损毁印象深刻,切身体会到文物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与重大责任。

03遗址考古发掘工作
![]()
![]()
实习队伍在古城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于10月中旬全面启动。这一刻,标志着同学们从课堂的聆听者、博物馆的参观者,正式转变为田野一线的实践者与探索者。实习队伍在此次发掘中,采用了系统性的布方策略,共负责东西两个区域。这种不同规格探方相结合的布局,不仅能对大范围遗迹进行有效揭露,又能对关键现象进行精细操作。根据前期的考古调查与勘探结果推测,该区域在接近二里头文化层的地层中,极有可能存在重要的“沟状遗迹”,并伴存有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物。因此,本次发掘的核心目标便明确地指向了寻找,确认并厘清这些潜在的沟状遗迹与文化层,以期为了解二里头时期该区域的聚落结构、功能分区,并最终为确认二里头遗址的西北边界提供关键性的地下实证。
![]()
![]()
![]()
开工当日,工地上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迅速进入各自负责的探方,开始严谨而细致的地层发掘工作。同学们交替使用手铲、手刷、小耙等专业工具,大家俯身于探方之内,小心翼翼地剥离着历史的覆土,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土质、土色以及包含物的细微变化,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摄影、绘图与文字记录。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每一次刮面都饱含着对发现的期待。
![]()
![]()
![]()
![]()
![]()
自10月中旬全面开工至11月3日,随着田野工作的深入推进,同学们的考古技能在实践中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最初对洛阳独特的土质土色感到陌生,对平面上的遗迹现象与剖面中的地层线“视而不见”,到后来能够清晰地辨析不同土壤的成因与特征,这段成长轨迹离不开带队们的悉心指点。如今,同学们已熟练掌握了“自上而下、由晚及早、平剖结合、逐层清理”的核心发掘规范。他们不仅能够相对独立地完成不同层位的平面清理,还能在探方壁上精准地划分与标识出独立的地层单位。在发掘环节,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开始挑战各类遗迹的清理工作,学习精准判断单个遗迹的分布范围与边界,并最终能够系统、规范地完成单体遗迹的发掘、记录与绘图等一系列全套工作,真正实现了从观摩者到操作者的角色转变。目前同学们系统掌握了田野考古的具体发掘流程与记录规范,从探方布设、地层清理,到田野绘图、影像采集、文字记录等各个环节,体现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标准。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件珍贵文物的出土、每一个重要现象的揭示,背后都离不开一套缜密、规范的操作流程作为支撑。
10月23日,洛阳市文物局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领导参观指导工地。在现场,各位专家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田野经验。 他们时而俯身,向同学们讲解复杂地层的划分技巧与判断依据;时而拿起出土的典型陶片,从器型、陶质、纹饰等细节入手,为大家进行断代与分析,将零碎的遗物置于整个二里头文化序列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解读。专家们更是凭借对二里头遗址全局的深刻理解,就此次发掘区域在整个都城格局中的可能定位、以及“沟状遗迹”的性质判断,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为后续发掘工作指明了重点与方向。
![]()
10月24日,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河南省博物院原院长马萧林来工地看望实习师生。马萧林教授不仅细致地视察了东西两区的发掘情况,听取了带队关于工作进展与初步发现的汇报,更与正在探方中辛勤工作的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大家的生活起居与实习感受。关怀备至,寄望悠远。 马教授深知田野考古的艰辛与对基础技能的严格要求。他特地带来了丰富的专业书籍与实用的补给物资,这一份体贴入微的关怀,实实在在地温暖了每一位师生的心。
![]()
10月31日上午,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院长李永强等领导莅临实习工地,指导实习工作。领导们深入发掘现场,细致察看了东西两区各探方的进展,特别是对已初步显露的遗迹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听取了带队教师关于工作进度、初步发现及下一步计划的详细汇报后,领导们对实习团队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有序的工作状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充分肯定了此次高校与地方考古机构深度合作的模式,认为这对于推动二里头遗址的深入研究、培养考古事业新生代力量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领导结合洛阳“大遗址”保护与考古工作的全局安排,对实习工地的后续工作方向、文物保护以及成果转化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性意见,为实习团队注入了更强的信心与动力。
![]()
![]()
当日下午,工地的学术氛围中又增添了公众关注的色彩。新闻媒体记者团队来到发掘现场,对本次实习活动进行实地采访和拍摄。记者们采访了洛阳考古研究院资深专家程召辉,以及多名正在作业的同学。镜头之下,是同学们全神贯注挥动手铲的身影,是专家在一旁悉心指导的画面,也是已清理规整的探方与层层叠压的地层剖面。师生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此次考古实习的目标、已开展的工作、个人的收获与感悟,分享了田野考古的独特魅力与艰苦乐趣。这次媒体采访,不仅是对同学们辛勤付出的一种记录与肯定,更是一次向公众生动展示考古工作、传播二里头文化、普及中华文明探源成果的良好契机,让沉睡的地下遗产通过年轻学子的实践,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
![]()
![]()
田野考古,作为考古学的根基所在,是考古学研究得以启程的起点,亦是始终坚守的立足之地。田野实习,绝非普通的实践活动,而是一场意义非凡、令人铭记终生的成长之旅。踏入发掘现场,同学们仿佛与历史展开了亲密对话,与广袤的黄土为伴,以大地为纸,以手铲为笔。他们轻轻刮动土面,精准划分地层,如同解开层层历史密码,逐步构建起清晰的年代序列,让往昔岁月在眼前缓缓重现;他们以双手为工具,细细感受土质的差异,敏锐辨别各类遗迹,温柔触摸各种遗物,在破碎的时代印记中,拼凑出历史的真实模样。从探方中细致入微的发掘,到室内有条不紊的整理与资料分析,每一铲土的翻动,每一滴汗水的挥洒,都如同坚实的砖石,垒砌起考古人成长道路上的巍峨基石,助力他们在考古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上海大学文信学院融媒体中心
撰稿 | 孙万勇
摄影 | 邹欣悦 钟燕娣
排版 | 余森茹
编审 | 陈思羽
责编 | 李思莹
![]()
壹
![]()
贰
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