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清朝人口为什么会出现迅速增长,从7000万猛增到4亿,原因很简单

0
分享至

明朝末年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战争、瘟疫、饥荒轮番上演,人口锐减到了极点。

清军入关时全国在册人口只有1400万,实际也不过7000万左右。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在短短三百年间人口就暴涨到了4亿,占据了当时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个惊人的增长速度放在今天看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么清朝到底发生了什么?



康熙坐稳江山,百姓减少生育顾虑

1644年清军入关,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明末的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战争把整个中国打得稀烂,田地荒芜,人口流失严重。

顺治年间的统计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登记在册的百姓只有1400万,这还是经过多次催促统计的结果。

实际上很多流民根本没有户籍,藏在深山老林或者各地游荡,真实人口估计在7000万上下。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这个年轻皇帝面对的局面相当棘手。

南方有三藩割据,西北有蒙古各部虎视眈眈,东南沿海还有郑氏政权占据台湾。康熙用了几十年时间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

1673年到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3年收复台湾,1689年击败噶尔丹并签订《尼布楚条约》,到了18世纪初,全国基本实现了统一和安定。



这个安定对老百姓来说意义重大。战乱年代谁敢生孩子?

今天还在这里种地,明天可能就被拉去当兵或者逃难,孩子生下来养不活不说,还可能成为累赘。

康熙把局势稳定下来,流民开始返乡,荒地重新有人耕种,移民向四川、云贵等地迁徙垦荒。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定居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康熙五十一年,也就是1712年,皇帝下了一道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以后不管你家生多少孩子,朝廷收的税都按现在这个数字定死了,不会因为人口增加就多收钱。

这道诏令一出,老百姓心里有底了。过去朝廷按人头收税,家里多一个人就多交一份钱,很多农民生怕被查出隐瞒人口,宁愿少生。

现在皇帝明确说了不加税,生育的顾虑少了一大半。



雍正改税制,生娃不再是负担

康熙的承诺是个好开头,真正把税制改彻底的是雍正。1723年雍正登基,这位以勤政著称的皇帝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虽然康熙说了"永不加赋",各地官员在执行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变相收人头税。

有的地方把新增人口单独造册,名义上不收丁税,实际上换个名目照收不误。农民家里人口多,负担依然很重。

雍正决定来个彻底的。1723年,他在山西试点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这个政策的核心很简单:取消人头税,把原来按人头收的丁银全部摊到田地里去收。

你家有多少地就交多少税,跟人口数量完全脱钩。1724年,这项改革推广到全国。

这个改革的效果明显。原本那些有地但人口少的地主要多交税,但他们有钱,承受得起。

那些人多地少的贫苦农民反而减轻了负担,因为他们本来就没多少地,摊下来的税额很少。

最关键的是,生孩子彻底不用担心增加税负了。



农民的计算方式变得简单直接:多生一个孩子,长大了就是多一个劳动力,能帮家里多干活多赚钱,没有任何额外成本。

雍正在位13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康熙末年全国人口约1.3亿,到了乾隆初年就达到了1.43亿。

这个增长不仅仅是自然增长,更重要的是很多以前不敢报户口的隐瞒人口开始主动登记。

官府不收人头税了,藏着掖着也没意义,反而登记了户籍在当地更方便。



美洲粮食作物救了大清的命

人口要增长,光有政策不够,还得有饭吃。明朝中后期,美洲的高产作物通过海路传入中国。

玉米、番薯、土豆这些东西在美洲生长了几千年,进入中国后简直像开了挂。这些作物有个共同特点:产量高,适应性强,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

玉米最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传入了,起初只是在东南沿海种植。到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各地开始大规模推广。

玉米这东西好处太多,耐旱耐瘠,山坡地、沙土地都能种,亩产能达到三四百斤,比小麦高出不少。



乾隆年间,陕西、山西、河北等北方省份大片种植玉米,原本只能种豆类或者干脆撂荒的山地丘陵全都利用起来。

番薯的推广更加迅速。这东西在南方生长特别好,产量惊人,一亩地能收几千斤。

福建、广东的农民发现番薯不仅能当粮食吃,还能加工成番薯粉、番薯干,储存方便。



乾隆时期,番薯种植从东南沿海推广到长江流域,再延伸到西南各省。很多原本只能种一季水稻的水田,收完稻子后种一茬番薯,粮食产量直接翻倍。

土豆在北方山区的作用尤其明显。这东西耐寒,在高海拔地区也能生长。

云贵高原、西北山区的农民发现土豆是个宝贝,种下去三四个月就能收获,产量还不低



清朝中期以后,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全国耕地面积从明末的5亿多亩增加到乾隆末年的10亿多亩。耕地翻倍,粮食产量更是成倍增长。

有了充足的粮食,养活更多人口就不成问题。乾隆年间的记载显示,即便是普通农户,一年收成也足够全家温饱,还有余粮储备。

饥荒的频率大幅降低,遇到灾年也能通过调配粮食渡过难关。吃饱饭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了,人口自然就上去了。



种痘技术普及,孩子不再夭折

古代最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婴幼儿死亡率高。一家人生五六个孩子,能活到成年的可能只有两三个。

“天花”是最可怕的杀手,这种传染病一旦爆发,死亡率极高,就算侥幸活下来也会留下满脸麻子。

清朝入关前,满族人就深受天花之害,顺治皇帝就是死于天花,康熙能当皇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出过天花有了免疫力。

康熙对天花有切身体会,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广种痘技术。



这个技术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做法是把轻症天花病人的痘痂研磨成粉,吹入健康人的鼻腔,让人体产生免疫力。

这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就有,清朝政府把它推广到全国。康熙专门设立了种痘机构,培训种痘医生,还下令给皇子皇孙种痘。

种痘技术的普及效果显著。接种人痘后得天花的概率大大降低,即便发病症状也很轻微,死亡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二三十降到了百分之一以下。



民间逐渐接受了这项技术,有条件的家庭都会给孩子种痘。到了乾隆、嘉庆年间,种痘已经相当普遍,天花造成的人口损失明显减少。

除了天花,其他传染病的防控也在改善。清朝各地的药铺、医馆数量增加,民间医疗知识普及,很多常见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孕产妇的护理经验积累增多,难产死亡率下降。儿童的营养状况改善,粮食充足让孩子们能吃饱饭,体质增强,抵抗力提高。

这一系列因素叠加起来,婴幼儿存活率大幅提升,人口基数迅速扩大。



乾隆时代的人口大爆炸

乾隆1736年登基,在位60年,这段时间正是清朝人口增长的黄金期。

乾隆继承了祖父和父亲打下的基础,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政策延续性好。

乾隆年间继续推广高产作物种植,鼓励开垦荒地,移民边疆。西南、西北、东北的大片土地被开发出来,人口持续向这些地区流动。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乾隆初年人口1.43亿,到了乾隆三十年也就是1765年,人口突破2亿。又过了20年,乾隆五十五年达到3亿。



乾隆六十年退位时,全国人口已经接近3.2亿。这个增长速度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短短60年间人口翻了一倍还多。

嘉庆、道光年间人口继续增长。嘉庆二十五年也就是1820年,人口达到3.8亿。

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人口突破4亿大关。这个数字占当时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清朝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种爆炸式增长的背后,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延续下来的稳定政策,是税制改革释放的生育活力,是高产作物带来的粮食保障,是医疗进步降低的死亡率。这些因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人口激增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耕地虽然扩大了一倍,人口却增长了五倍多,人均耕地反而减少了。

道光年间,人地矛盾开始显现,很多地区出现了土地不足、人口过剩的情况。这也为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清朝衰落埋下伏笔。

清朝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口增长需要系统性的支撑,单靠某一方面是不够的。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近代中国提供了韧性,即便面对列强冲击,这个国家依然能够延续下来!

信息来源
《清实录》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实录
《清史稿·食货志》
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震惊!杨兰兰案第四次庭审,惊爆全网

震惊!杨兰兰案第四次庭审,惊爆全网

热点菌本君
2025-11-16 17:48:30
他们放假了,连着共5天!迪士尼、九寨沟门票售罄,旅游从业者:流量大到出乎预料

他们放假了,连着共5天!迪士尼、九寨沟门票售罄,旅游从业者:流量大到出乎预料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6 20:35:12
孙颖莎坦诚能赢很幸运!王曼昱可借鉴朱雨玲,戴耳塞对抗球迷干扰

孙颖莎坦诚能赢很幸运!王曼昱可借鉴朱雨玲,戴耳塞对抗球迷干扰

三十年莱斯特城球迷
2025-11-15 23:50:43
交管12123刚升级:违章当天秒提醒,4次免罚机会这么用才不亏

交管12123刚升级:违章当天秒提醒,4次免罚机会这么用才不亏

娱乐洞察点点
2025-11-16 11:16:51
钱再多有什么用?57岁李克勤家丑曝光!一个败家子毁了全家

钱再多有什么用?57岁李克勤家丑曝光!一个败家子毁了全家

林轻吟
2025-11-14 09:20:39
重大风险警告!日本全境或变战场,中方14艘巨舰下水,反制将开始

重大风险警告!日本全境或变战场,中方14艘巨舰下水,反制将开始

云鹏叙事
2025-11-16 15:18:51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厅长郭柱国履新延安市政府党组书记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厅长郭柱国履新延安市政府党组书记

澎湃新闻
2025-11-16 22:00:29
赴日旅行警告发布之后,不少游客因无法退票选择继续旅行

赴日旅行警告发布之后,不少游客因无法退票选择继续旅行

映射生活的身影
2025-11-16 01:55:20
福特总裁:美国制造业人才短缺,如果战争来临谷歌造不出飞机大炮

福特总裁:美国制造业人才短缺,如果战争来临谷歌造不出飞机大炮

爆角追踪
2025-11-16 12:29:56
“公园”成“私园”背后:委托管护解除后,南京二桥公园仍被私人占有十年,“看管人”如何成为“占有人”

“公园”成“私园”背后:委托管护解除后,南京二桥公园仍被私人占有十年,“看管人”如何成为“占有人”

红星新闻
2025-11-16 15:13:16
害怕了?!他们连忙甩锅

害怕了?!他们连忙甩锅

环球时报国际
2025-11-16 20:22:21
突发!特斯拉供应链去中国化

突发!特斯拉供应链去中国化

WitDisplay
2025-11-16 00:46:05
李春来同志突发疾病逝世

李春来同志突发疾病逝世

新京报
2025-11-16 19:20:24
高市一刻也等不了了!一架专机飞抵中国,这次派的高官,很有讲究

高市一刻也等不了了!一架专机飞抵中国,这次派的高官,很有讲究

寻墨阁
2025-11-12 21:14:07
韩国政府宣布:中国排日本前面

韩国政府宣布:中国排日本前面

环球时报国际
2025-11-16 15:34:27
中国队爆冷夺冠,王钰栋成焦点,32年纪录创辉煌

中国队爆冷夺冠,王钰栋成焦点,32年纪录创辉煌

无意争春
2025-11-16 15:54:31
释永信交代的过程令人吃惊!你想象不到他的生活有多豪!

释永信交代的过程令人吃惊!你想象不到他的生活有多豪!

史行途
2025-09-20 08:01:12
高市早苗真的慌了,想先稳住朝鲜,两次求见被拒!只换来6个字

高市早苗真的慌了,想先稳住朝鲜,两次求见被拒!只换来6个字

一个有灵魂的作者
2025-11-16 11:27:13
中国大陆至日本航班量大幅下滑

中国大陆至日本航班量大幅下滑

极目新闻
2025-11-16 20:42:16
葡萄牙9比1狂胜晋级世界杯!C罗停赛,B费、若昂·内维斯双戴帽

葡萄牙9比1狂胜晋级世界杯!C罗停赛,B费、若昂·内维斯双戴帽

足球报
2025-11-17 00:08:01
2025-11-17 00:23:00
荐史
荐史
读史使人明智,品史使人明理。
3415文章数 15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央视:若高市早苗死不悔改 日本将万劫不复

头条要闻

央视:若高市早苗死不悔改 日本将万劫不复

体育要闻

最佳新秀候选!2028美国男篮有他一个位置

娱乐要闻

CEO爆料肖战《藏海传》狂赚几十亿!

财经要闻

房源暗中调价 央企举报广州国资房企

科技要闻

雷军,怒了!刚刚连发多条微博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数码
艺术
亲子
房产
旅游

数码要闻

华为鸿蒙HarmonyOS 6.0.0.112版本首曝,支持电脑投平板

艺术要闻

235米!以色列第一高楼,保持“最高”记录已达24年

亲子要闻

一分钟教你判断孩子的咳嗽代表什么

房产要闻

首开狂卖6.68亿!海口这个顶级教育红盘,引爆海口楼市!

旅游要闻

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山市隆重开幕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