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年轻的时候吧,或许我们会觉得这话太冷漠,觉得这不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酷嘛。
可当自己的年纪大了才发现,不插足别人因果,不多管闲事,不瞎折腾瞎折磨。
然后,能安分把自家门前雪扫干净,就已是了不起的本事了。
因为人这一生,最难的功课其实根本不是改变世界,恰恰是管好自己。
可以说,在这四个字里,是藏着一个人真正的清醒与强大的。
第一管:管好情绪,比什么都重要
一个人的情绪是心魔,你不降服它,它便会来吞噬你。
你看,很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遭受多少烂事,都坏在一时没压住火。
清朝名臣张廷玉在军机处几十年,历经三朝皇帝,始终稳如泰山。
同僚们可谓都是已经起起落落了,唯独他能善始善终。
他的秘诀是什么?其实就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情绪上来时,先闭嘴。话到嘴边,留半句,沉默安静,便得安分。
有一次,雍正皇帝为了一件小事大发雷霆,满朝文武噤若寒蝉。
张廷玉却平静地捡起皇帝扔在地上的奏折,轻轻放回御案,一句辩解都没有。
等皇帝气消了,才缓缓说明情况。
他明白,在情绪的浪头上讲道理,就像对狂风大喊,除了消耗自己,毫无其他用处。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愤怒始于愚蠢,终于懊悔。
所有的情绪失控,下场买单的其实都是自己。
这就像开车,猛踩油门、猛打方向盘,看起来解气,出事故的却是你自己罢了。
这又何必何苦?不如平稳驾驶,才能安全到达。
所以,管好情绪是成年人的第一修养。
情绪稳了,就像心里有根定海神针,外面的风浪再大,也掀不翻你的船。
第二管:管好言行,是最高级的修行
其实吧,说话不知轻重,做事没有分寸,这是很多人的通病。
既然是通病,那么如果一个人能先管好自己的言行,就是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事该做。
这样的话,那么属于自己的竞争力就大得多了。
明朝有个大臣叫杨士奇,大家都认为他是个管得住嘴的人。
他历经五朝,辅佐过四位皇帝,每个皇帝都对他信任有加。
有一次,有人在他面前说另一位大臣的坏话。
杨士奇只是淡淡地说:“他的优点很多,我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罢了。”
然后,既不附和,也不指责,不说什么闲话,更不说废话,尤其不聊胡乱评价人的话。
后来皇帝问起那位大臣的情况,杨士奇反而说了他不少好话。
这事传到那位大臣耳中,两人冰释前嫌,成了好友。
《礼记》里有句话说得好,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君子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做到举止得体、态度庄重、言语谨慎。
你观察一下身边那些值得信赖的人,是不是都有一个共同点:言行一致,办事靠谱。
答应的事,再小也会做到,不该说的话,再生气也不出口。
就像打靶,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是射出的箭。
管好言行,就是确保每一箭都射中靶心,不伤及无辜。
所以,管好言行是在积累你的人格资产,这足以让你成为一个让人放心的人,这比什么都珍贵。
第三管:管好圈子,是最好的养生
人到一定年纪,真的要懂得给圈子做减法。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请进你的生命里。
晋代诗人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隐?
因为他发现那个官场圈子,除了消耗他,别无益处。
于是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他为了管好自己的圈子,最终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后面,在那个干净的圈子里,他也真的只去追求有山水、诗酒和真性情的朋友。
当然,也正是这个决定,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快乐的诗人之一。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得好:“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
一个成熟而愉悦的人,是会跟着自己的感受走,尽量远离消耗你的人和事的。
你发现了吗?那些过得越来越好的人,圈子都在变小,在变得简单。
他们会把应付无关紧要的人的时间和精力,转身用来陪伴家人、提升自己。
就像整理房间,把没用的东西清出去,空间就大了,干净了,自己的心也就跟着亮了。
所以,管好自己的圈子不是孤僻,而是清醒,知道把宝贵的时间留给那些重要的人。
说到底,管好自己,是一个人成熟的开始。
如此一来,情绪稳了,生活就顺了;
言行妥了,信任就多了;
圈子净了,时间就多了。
要知道,这世间万物,你唯一能完全掌控的,只有自己而已。
当你把目光从改变别人收回转向改变自己时,慢慢你会发现,世界突然变得轻松而柔和起来了。
因为你变得强大和淡定了,但这背后其实就是从“管好自己”这四个字开始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