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12个大名鼎鼎的铁帽子王,其中8个是清朝的开国王爷,是靠功劳当上铁帽子王的,含金量不是后面4个恩封的能比的。
所以他们也合称为清初八大功封铁帽子王。
很多人看到功封,可能就会觉得他们应该是清初战功最高、打仗最厉害的8个王爷吧。
但实际上,这8个铁帽子王虽然都亲自领兵上战场打仗,但是论起打仗的话,还真不一定是清初战功最高的8个 。
甚至有人都没当过大战的主帅都能当上铁帽子王,战功被没当上铁帽子王的同期王爷全包围。
细看履历,真正纯靠战功成为铁帽子王的,也只有一个半而已。
那么他们到底是凭什么当上铁帽子王的呢?那一个半纯靠战功的又是谁?
![]()
01、靠权力交接时期的作用当上铁帽子王
清初最厉害的王爷,功劳的重点不在战场上,而是在清朝的几次权力交接中。
最典型的就是有清初第一亲王之称的礼亲王代善。
他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很早就跟着努尔哈赤一起打仗了,光看他的履历,也算是战功赫赫。
他还是萨尔浒之战的头号功臣。
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之后,他被封为和硕礼亲王,排在亲王第一位。
但是细看他的履历,会发现他的战场履历基本是以儿子、侄儿、兄长的身份,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叔叔舒尔哈齐、弟弟皇太极出征的。
他基本上没单独打过什么大仗,入关之后他更是早已隐退,打天下没他什么事。
那他是靠什么地位这么高的呢?
![]()
代善的最大功劳,是在清朝两次权力交接当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第一次是努尔哈赤没有指定继承人就去世了。
当时代善是努尔哈赤活着的儿子当中年纪最大的,是四大贝勒之首,并且和儿子手握两红旗。
他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
但是他在儿子的劝说下,第一个提出来让八弟皇太极继位。皇太极能够顺利当上汗王,离不开代善的无私支持。
后来皇太极继位之后,想要集权,代善隐退得也很干脆。
第二次是皇太极去世的时候。
皇太极是在深夜突然去世的,同样没有指定继承人,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和弟弟多尔衮争夺皇位,最终两人各退一步,拥立皇太极年仅6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
但是代善的一儿一孙还不甘心,想要说服代善改立多尔衮。
![]()
代善毫不犹豫地把儿孙交了出去,并把他们绳之以法。
德高望重的代善都这个态度了,自然再也没有人敢有异心,6岁的福临顺利继位,也就是顺治皇帝。
清朝这两次权力传承,如果没有代善作为定海神针,要么主动提名并支持竞争者当汗王,要么以一儿一孙为代价震慑八旗,权力的交接不会这么顺利。
所以代善在清朝的地位非常高,有清朝第一亲王之称。
他能成为毫无疑义的铁帽子王,并在铁帽子王当中排位第一,靠的就是这两次的作用。
另一个和他类似的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是清朝所有铁帽子王当中唯一不是努尔哈赤后代的。
他的父亲是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曾和努尔哈赤一起创业,后来因为亲近明朝并想要自立门户而被努尔哈赤幽禁而死。
![]()
但是细看济尔哈朗的履历,会发现他在入关前同样没当过多少主帅,基本上要么跟随堂兄皇太极打仗,要么在松锦之战这样的大战当中执行局部重要任务。
入关之后他倒是挂帅过,不过是南下收拾残局。
他能够当上铁帽子王,离不开他两次在权力传承当中的表现。
第一次是皇太极去世、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的时候,两人僵持不下之际,多尔衮提出让福临继位,自己当摄政王。
这么一来既能满足两黄旗要立皇子的要求,又能给他自己的两白旗谋福利。
但是多尔衮自己只有两白旗支持,他一个人要当摄政王拿红利是难以服众的。
于是多尔衮拉来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一起当摄政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一起拥立顺治皇帝登基,把一次有可能的八旗内斗掐灭在萌芽状态。
![]()
第二次是多尔衮去世的时候。
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并率领清朝入关之后独揽大权,济尔哈朗虽然被打压,依然是镶蓝旗旗主、和硕郑亲王,且辈分高,地位不低。
多尔衮突然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只有13岁,还很难亲政,而多尔衮的同母兄阿济格调兵入京城,想要接替多尔衮当摄政王。
此时是济尔哈朗帮助顺治皇帝擒拿阿济格,并清算多尔衮。
清朝入关之后诸王先后去世,济尔哈朗帮顺治皇帝擒拿阿济格之后清朝已经没有王爷能够和他抗衡了,他完全可以顺势掌权,重新当摄政王。
可是济尔哈朗却选择了全力帮助顺治皇帝亲政,让顺治皇帝成为真正的皇帝。
可以说没有济尔哈朗,顺治没有这么容易当上皇帝并且坐稳皇位。
这是济尔哈朗能够当上铁帽子王的重要原因。
![]()
此外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早年跟努尔哈赤一起打天下,相当于清朝的“原始股”。
所以济尔哈朗这个铁帽子亲王,某种程度上也是代表舒尔哈齐这一脉获封的。
而睿亲王多尔衮,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
他虽然有山海关大战这样的代表作,但他的主要功劳是作为摄政王率领清朝入关,并开启了一统天下之战。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主要是在京城坐镇,很少亲自出征。
他能够当上铁帽子王,不是因为他的战功,而是因为他是实际上率领清朝入关的人,是清朝那几年没有皇帝名分的最高统治者。
他甚至本来够得上追封皇帝的。
多尔衮当摄政王的时期,是皇太极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尚年幼不能亲政期间,所以某种程度上也和权力交接有关。
![]()
02、靠战场外因素当上铁帽子王
还有一类铁帽子王,他们光论战功,或许不是顶尖的。
尤其是两个铁帽子郡王,如果他们的战功顶尖的话,那么他们就是亲王而不是郡王了,毕竟清初宗室是靠战功晋升爵位的。
但是他们靠着战场外事件的影响,获得了铁帽子王的席位。
首先是克勤郡王岳讬。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的嫡长子,虽然辈分低但年纪不小,比多尔衮这几个小叔叔年纪还大。
他早在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成为镶红旗旗主。
他的战功主要是在皇太极时期,不过基本上是从征,或者在大战当中执行局部任务。
后来他因为代善一脉过于显赫,受到皇太极的打压,好不容易熬出头了,皇太极让他作为主帅入关劫掠明朝,他就因为天花死于军中。
![]()
岳讬的战功在关外不是佼佼者,且因为去世得早完全缺乏入关后打天下的主要战功。
但是他却有一个对清朝而言天大的功劳,那就是拥立皇太极。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没有指定继承人,岳讬的父亲代善是汗王之位的重要竞争者。
而岳讬却以镶红旗旗主的身份带着弟弟萨哈廉去对代善摊牌说,他们支持皇太极继位。
这让代善看清了,自己的两个儿子都不支持自己,自己没必要和皇太极争了,于是提议让皇太极继位。
要知道岳讬是代善觉的嫡长子,萨哈廉是代善当时最重爱的嫡三子,如果代善当上汗王,那么他们当中有一个大概率能够继位。
可是他们却支持皇太极继位,他们的摊牌直接左右了代善觉的态度。
岳讬能以郡王身份成为铁帽子王之一,他的拥立之功至关重要。
![]()
而这份拥立之功,同样惠泽萨哈廉的儿子勒克德浑。
萨哈廉早逝,没有立下足够的战功。但是他的儿子勒克德浑17岁就以主帅身份征战沙场,后来又跟着郑亲王济尔哈朗南下征战。
勒克德浑也因功受封顺承郡王。
不过勒克德浑年纪太小,出道的时候清初著名的大战都打完了,他打的是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局部战争。
光论战功的话,他可比不上同期的一些亲王,例如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等。
要是勒克德浑的战功比得过他们,他就会是亲王而不仅仅是郡王了。
但是勒克德浑的父亲是拥立皇太极登基的萨哈廉。
所以勒克德浑的这顶铁帽子,本质上是父子二人共享的,以勒克德浑的顺承郡王的封号获得并传承下去的。
![]()
另一个特殊的,是承泽亲王硕塞。
别看硕塞是亲王,爵位比郡王高,可是他的战功比两个郡王都不如。
他的出道之战是跟随多尔衮同母弟多铎先在潼关打败李自成,后南下灭南明弘光朝廷。
但是连史料都说不出他在这些战役当中做了什么,基本上是以皇太极儿子的身份随军镀金。
接下来他以副将身份跟随多铎远征过喀尔喀,和诸王一起围攻过大同。
硕塞一生当中唯一一次作为主帅独当一面,是去剿匪。
他的战功被同期几个亲王全包围。
例如尼堪和博洛,硕塞打过的仗他们基本都打过,且扮演的角色比硕塞重要,硕塞没打过的仗他们也打过。
但他们都不是铁帽子王。
![]()
硕塞能够成为铁帽子王,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清太宗皇太极早年的儿子多夭折,活下来的儿子大多年纪比较小。
皇太极的儿子们当中,除了顺治当了皇帝之外,打过仗的就只有长子豪格和第5子硕塞而已。
乾隆在定铁帽子王名单的时候,考虑到如果皇太极一脉只有豪格一个铁帽子王,不太好看。
所以他把同样上过战场、战功虽然不算显赫但也过得去的硕塞拉出来给皇太极一脉充门面。
其二,硕塞去世之后,儿子博果铎继承亲王爵位,承泽亲王的封号改成庄亲王。
博果铎去世的时候没有儿子,但是硕塞是有其他后代的,按理来说庄亲王爵位应该由硕塞的其他后代继承。
但是此时雍正刚登基,为了报答十六弟允禄的拥立之功,强行把允禄过继给博果铎,继承了庄亲王的爵位。
也就是说乾隆定铁帽子名单的时候,庄亲王这顶铁帽子实际上是允禄的后代在享受。
这也算是乾隆对允禄的报答。
![]()
03、纯靠战功当上铁帽子王
那么纯靠战功当上铁帽子王的又是哪些王爷呢?
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豪格不仅比他活下来的弟弟们年长很多,甚至比他的小叔叔多尔衮多铎他们年纪都大,上战场也早。
在关外多次出征的时候是与多尔衮合作,他是多尔衮的副手。
但是入关之后,他挂帅去攻打张献忠所在的四川,大胜而归。
这是清朝入关之后最重要的三个对手之一,对清朝站稳脚跟意义重大。
所以豪格单纯凭借战功也是能够当上铁帽子王的。
不过说他是半个靠战功封铁帽子王的,是因为他皇太极长子的特殊身份。
他这个身份,即便战功不够也会被拉上来的,更别提他战功出众。
所以要考虑纯靠战功当上铁帽子王的,豪格就算半个吧。
![]()
真正完全靠战功当上铁帽子王的,是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
他在关外的表现一般,还因为犯过错被皇太极从亲王降为贝勒,以至于他在山海关之战的时候都还只是升回郡王,到了北京之后才被掌权的亲哥多尔衮恢复亲王之位。
但是由于多尔衮掌权,自然给多铎这个同母弟立功的机会。
于是多铎先在潼关大败李自成,后来又率军南下灭了南明的弘光朝廷。
可以说清朝的小半壁江山是他打的。
后来乾隆称他为“开国诸王战功之罪”。
而他在战场外的因素属于拖后腿的,和皇太极关系不好,又一度受亲哥多尔衮牵连被顺治皇帝清算。
所以他是纯靠战功成为铁帽子王的。
![]()
04、写在最后
清初八大功封铁帽子王,与其说是战功最大的8个王爷,不如说是对清朝建立和统一贡献最大的8个王爷。
这种贡献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有可能是在拥立皇太极的过程当中起到关键作用,有可能是以王爷的身份行使皇帝的权力。
总之不仅仅是纯靠战功。
所以我们会发现,清初似乎有些王爷的战功比一些铁帽子王还高。
尤其清朝在关外和入关后作战模式不同,在关外的时候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个强人主导,而入关后因为地盘变大了,诸王往往有了独立挂帅的机会。
所以单看战功的话,入关后依然活跃的王爷们履历比主要在入关前活跃的王爷看起来强多了。
但是为什么他们不是铁帽子王呢?
这是因为,铁帽子王,从来不是单一以战功为标准的。
你觉得是不是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