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玉溪的产业版图中,陶瓷是一抹跨越千年的厚重底色。从支撑区域经济的建筑陶瓷,到火遍文创圈的瓦猫IP,玉溪陶瓷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转型,却也陷入了“老产业增长乏力,新热点体量不足”的产值迷思。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份属于玉溪陶瓷的“成长烦恼”与破局可能。
建筑陶瓷:昔日产值支柱的“升级之困”
提起玉溪陶瓷,绕不开撑起产业半壁江山的建筑陶瓷。易门“西南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与华宁建筑陶曾是绝对核心,早在2016年,全市陶瓷产值就已达到33.1亿元,其中易门2015年陶瓷产业产值超16亿元,华宁永清陶业单厂建筑陶相关年产值就达8000万元,产品更远销东南亚,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但光鲜数据背后,瓶颈已然显现。易门陶瓷长期锁定中低端市场,设备与能耗水平落后于省外先进企业,且缺乏完整产业链,原辅材料多依赖省外采购,大幅抬高生产成本;华宁也曾深陷传统土窑生产的低效困境,即便有企业投入2400万升级生产线,实现效率翻倍、成本大降,这样的升级案例在行业内仍是少数。品牌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低,让这座“陶瓷重镇”的产值增长陷入停滞。
瓦猫文创:网红IP的“体量之殇”
当建筑陶瓷遭遇转型阵痛,屋顶上的瓦猫却意外成为玉溪陶瓷的“新名片”。随着传统民居减少,这个承载着民俗信仰的陶瓷构件,从屋顶走向文创展台,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IP。
90后陶艺家打造的瓦猫盲盒、茶具等产品,通过电商半年售出3000余件,某瓦猫作品展三个月就实现7万元销售额,更亮相2025文博会收获海量关注。但热度之下,瓦猫文创的“软肋”同样明显:目前多以工作室、小作坊模式为主,即便核心工作室产品溢价高,产能和销售规模仍有限,产值在全市陶瓷产业中占比极低。更值得警惕的是,若后续创新不足,同质化风险将加剧,让这个网红IP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短期内无法扛起产值大梁。
双向赋能:破解迷思的“破局之道”
玉溪陶瓷的产值迷思,本质是“传统产业稳不住增长,新兴产业撑不起体量”的矛盾。破局的关键,在于让建筑陶瓷与瓦猫文创“双向奔赴”,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对建筑陶瓷而言,技改与文化赋能是突破口。可借鉴华宁永清陶业的经验,推进机械化、标准化生产,降低能耗与成本;同时将瓦猫、彝族图腾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建筑装饰陶,从“基础建材”向“文化建材”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
对文创产品来说,规模化与IP深耕是核心。通过“非遗+研学+文旅”模式扩大影响力,如玉之陶文创基地年接待研学师生超万人次的模式可进一步推广;鼓励文创工作室与建筑陶瓷企业合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深挖瓦猫的民俗内涵,开发更多元的衍生产品,避免同质化。
从土窑烧制的青砖黛瓦,到指尖雕琢的文创萌宠,玉溪陶瓷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对传统与现代的重新诠释。当建筑陶瓷的“厚重”遇上瓦猫文创的“灵动”,相信在双向赋能的道路上,玉溪陶瓷终将走出产值迷思,续写千年陶都的新辉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