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宽后的碗柴古道
沩山村,醴陵市偏北部沩山镇山谷盆地中的千年古村落。一条沩山河流经整个山谷,民居依水而建。沩山村有储量极丰的高岭土,充沛的水资源,这里是千年醴陵陶瓷的发源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醴陵窑的核心区域。
民国版《醴陵县志》中记载:“东堡乡小沩山,地产白泥,溪流迅激,两岸多水碓以捣泥粉,声音交接,日夜不停,故瓷厂寝盛,今上下皆陶户,五方杂处。”其中东堡乡就是今天的沩山镇,白泥即制瓷所需重要原材料高岭土。
![]()
窑厂的水力炼泥作坊
鼎盛时期,村中有窑厂百余家,从业人员一万余人,繁华一时,人称“小南京”。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沩山村的窑厂纷纷迁往交通更为便利的醴陵城区,大量人口一起外迁,村落迅速安静下来。直至近年来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沩山村又重新焕发生机。
![]()
望仙桥水库
沩山村现存宋至清代的古窑址100余座,古瓷泥矿井、炼泥作坊、古桥、古道等与瓷产业相关的文物遗迹100余处,是我国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类型最系统的古瓷窑遗址群。
在这凉爽秋日,我们依托运瓷古道、碗柴古道,进行了一次顺时针风向的沩山深度环线行走。全程七公里,具体为:沩山村委会—荷莲塘—枫树坡窑址—月形湾古窑厂—古洞天—麻家湾—张家老屋—沩山村委会。
01 耿祠莲韵,碗柴古道
我们从浏阳城区出发,沿省道207前往醴陵沩山村。从武深高速隆兴坳互通下高速后,我们抵达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沿耿氏公路前行数百米,就到了耿传公祠,清代祠堂建筑,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耿大传建造。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湘东地区典型庭院式三进布局。外交家耿飚1909年在此出生并居住十二年。主建筑外墙上有“忠孝礼义”四个大字。
![]()
耿传公祠
耿传公祠外种植有各色睡莲,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其中有我们第一次见到的王莲,具有世界水生植物中最大的叶片,直径可达数米以上。它形似脚盆,人可以坐其上。我们笑言它是莲叶中的巨无霸。
![]()
耿传公祠前的王莲
沿山路前行,我们进入醴陵北部地区的山谷。道路两侧多为徽派民居。在连接山谷隧洞的沪昆高铁高架桥上,一辆动车呼啸而过,与其下民居相映成趣。这里是醴陵的传统北乡。而我们接下来将沿着盘山公路上山,前往大山南边的沩山村。沩山村距醴陵城区仅15公里。
![]()
古民居
在交通不便的时代,翻山越岭是人们不多的可选交通方式。醴陵北乡人民要前往醴陵城,翻过我们眼前这座大山,就成为合理选择。
今天的山路早已修整为优质的油砂路面,但也危崖陡峭,山中又云雾缭绕,我们只能缓速前行。到达山顶葡萄坳垭口处,云雾更浓。
![]()
碗柴古道
醴陵窑所需的燃料取自山上松柴,消耗量极大。长年的烧窑导致沩山村周边的松柴资源被砍伐殆尽。窑厂主们只能将目光转向醴陵北乡的深山,乃至浏阳。于是,形成了一条长达二十多公里长的碗柴古道,从沩山村的麻家湾处上山,经甑皮岭、葡萄坳、小横江、官庄,一路到达浏阳。在近两百年的时光里,挑夫们每日肩挑近两百斤的松柴,将燃料源源不断地从深山送达沩山村。我们此刻脚下的葡萄坳,就是碗柴古道上非常重要的点位。当年此地,想必繁华,茶亭、客栈、集市皆有。
山顶能见度仅数米。我们虽无法领略山巅上河山的壮美,却也感同身受了当年挑夫们的讨生活之不易。松柴压低了他们的双肩,他们步履蹒跚地行走在崎岖山路上。向前行走时,那认真落下的每一步,都是通往生活的一种保证。
02 运瓷古道,月形湾古窑厂
过了葡萄坳,我们开始下山,非常陡的连续下坡路。车停沩山村委会,我们沿沩山健身步道开启徒步。当我们站在建于清代的荷莲塘石板桥上时,也就站在了曾经的枫树坡古道上,它是昔日沩山村非常重要的运瓷古道,从沩山村至醴陵城区的姜湾码头,全长约15公里。沿途共设有十二座茶亭、十四座青石板桥。在我们徒步的过程中,经过了多座还保留着的古桥。
![]()
沩山古桥
青石板桥一般由三块长条形青石板拼成,横跨溪涧,其中中间一块青石的中央有长长的深深凹痕,它是被当年外运瓷器的独轮车碾压出来的。轮印如凿刻,青石有深辙。我们望着青石板上的凹槽,沉默不语。独轮车是过往年代的常用运输工具,人们会用它来运送稻谷、猪羊。
长达三百年,脚夫们如碗柴古道上的挑夫们,每天推着独轮车,从沩山村出发,将各窑厂烧出来的瓷器经新庵村送达姜湾码头,由渌水装船抵达湘江、洞庭湖,继而长江,由此走向世界。
过了荷莲塘,我们继续行走在枫树坡古道上。路旁有井神庙及建于宋代的一口古井,井口由青石、窑砖堆砌而成。
枫树坡,因山坡上生长大量枫树而得名。我们见到了漫山遍野的碎瓷片。这些规模庞大的废弃瓷片是烧窑过程中出现的残次品,也验证了当年盛况。
![]()
碎瓷片
上坡路上有一明代晚期开始开采的瓷泥矿井,一直延续到晚清。矿洞高1.5米,洞深残长约160米。这样的矿井,沩山村并不少。继续前行,我们见到了几栋枫树坡窑址民居。工人们在一旁忙碌,进行枫树坡古窑址的进一步开发保护工作。我们行走在山中古道上,下方是与我们平行的通往沩山村深处的景区公路。
在将与公路会合处的转角,一座惜字塔突兀地出现我们眼前。我们如获至宝。古朴的塔基可以看出这塔一定上了年份。只可惜整个塔身的白色装修破坏了原本带着岁月沧桑感的美感。
![]()
惜字塔
从惜字塔开始,就进入了沩山村的核心区域,有大片清代民居。一想到这里曾居住有两万多人,可以想见当年的热闹景象。
月形湾古窑厂是醴陵窑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瓷窑厂,有阶梯窑、柴房、碓泥作坊、制瓷作坊、澄泥池、晒坪等各功能区,完整地展示了醴陵窑传统制瓷的整个工艺流程。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醴陵人罗良西创办,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制瓷。一旁的溪水边有它的水力炼泥作坊,具体工序为:粉碎、浸泡、淘洗、沉淀、榨泥、摊晒。
![]()
月形湾窑厂阶梯窑
我们行走在古窑中,围墙处一棵大板栗树随风摇曳。墙垛上摆满了各式碎瓷片。我们对何为残次品,有了更为直观、具象化的认识。松柴烧窑的特点是温度控制复杂,需经验丰富的师傅实时调整火候;成本高昂,每窑要消耗数千公斤松柴;因窑内温度分布不均,成品率不足十分之一。正是由于成品率低,我们在沩山村见到了大量的废瓷片。
![]()
墙垛上的碎瓷片
03 古村古洞天,山中良田
月形湾古窑厂旁的田地里有大片盛开的紫色葛根花。我们沿着沩山河前行。村落里有不少游客,和我们一样走走停停,东瞧西看。留守在沩山村的多为老人,或民宿工作人员。民居各有特色。有一户人家吊脚楼上用碎瓷片拼出了“家和万事兴”几个字;一旁邻居大门两侧写有带哲理性的对联:“少时快乐很简单,老时简单很快乐”,横批是“知足常乐”。古洞天前聚着不少人。它始建于唐代,是道教第十三洞天,又名小沩山寺,佛道共存。寺前一棵偌大的鸡爪梨树上硕果累累。
![]()
古洞天
![]()
葛根花
当我们徒步至麻家湾时,也就到了现存民居的尽头。碗柴古道从麻家湾处开始,我们再次行走在古道上。山路蜿蜒向前,当年挑夫们到达这里时,想必如释重负,一天的辛苦到了收工阶段。
上山的道路比我预想中好很多,为近年拓宽的宽阔牛车道。山体断壁上依然有大量各时代留下来的瓷片。我们也见到了一些废弃的古窑。岁月悠悠,物是人非。
![]()
漫山遍野的盐麸木花
漫山遍野的盐麸木花,在南方秋季蜜源稀缺时,功劳显著。到达垭口处时,已可望见不远处我们之前曾驾车路过的葡萄坳至沩山村委会间的盘山公路。徒步在这段盘山公路和驾车快速通过时的感受完全不同。行走,可以让我们观察到沿途足够多的细节,让我们有时间和当地山民进行交谈。路边有长者之家,当地老年人的聚集地。虽然是山地,并不肥沃,但道路旁空地依然被山民们顽强地开垦为菜地。从贫瘠山地到成为良田,大概需要许多年。
04 望仙桥水库,鲜为人知的前身
回到沩山村委会后,我们结束了环线徒步,驱车前往望仙桥水库。望仙桥水库又名沩山水库,建成于1959年,中型水库。
今年我所见到的水库水都不满,沩山水库也不例外。我们行走在峡谷中,两侧山体不断聚拢,至水库大坝处时,只剩下百多米宽的谷口。
车停望仙桥。水库因该桥而得名,“仙”字采用了异体字。
![]()
望仙桥,“仙”字采用了异体字
由于是中型水库,体量较大,我们站在大坝上四望,视线非常开阔。水库中央岛屿为饭飘岭,应为水库蓄水后水淹而成。坝体上的“望仙桥水库”五字由红檵木修剪塑形。这让同行的小路来了兴致,她想把这五字完整地拍下来。在没有航拍设备的情况下,难度颇大。
![]()
望仙桥水库
她首先爬上了大坝左边的高处。虽然热情的乡民邀请小路登上她家三楼的天台,但由于有坝边树林遮挡,“望仙”二字无法入镜。不甘心的小路在乡民建议下,跑下长长的堤坝,来到大坝下的农田中间,终于得偿所愿。同时她在大坝的底部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里有座红色五角星标志的建筑。我们望着“红卫水库”字样,想必它就是鲜为人知的沩山水库前身。
![]()
![]()
红卫水库
过了大坝而下,地势豁然开朗,有江南的大片良田。千百年以来,躺在独轮车上的沩山古瓷从我们伫立之处,在沩山人和千年窑火的注视下,由脚夫们啃着干粮,送达姜湾码头。
文字熊远山
来源:潇湘晨报湖湘地理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