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祭祀,又称“祠祀”“祷祠”或单称“祭”“祠”“祀”“祷”。这些语词的用法有所不同,有学者专门进行了探讨,如宋艳萍认为“祭”和“祠”分别代表着楚文化与秦文化。
杨华指出祭祀是正祭,为四时常祭,而祷祠是散祭,是因事起祭的临时行为。祭祀的规格高于祷祠,祷是为了解除灾难,在祠之前进行;祠则是在得偿所愿后进行,是对祷的还愿之祭。秦人的祠就是礼制中的祭祀。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乃国家大事,被当作一种礼仪列入五礼之首,它作为一种“正统宗教”,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学、艺术、伦理、思想乃至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普通民众,都无不重视祭祀之事。不过,统治阶级的祭祀与普通民众的祭祀存在一定的区别,如官方祭祀,应就是以官员为主的,普通信众是否参与不得而知。同时,官方与民间信仰的联系也十分紧密,比如《日书》所反映时人对巫的轻视,恐怕也是上下一致的。
人们如此看重祭祀,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对天地神祇与人鬼神灵怀揣着崇拜与畏惧之心,他们认为神灵可以主宰一切,能降福祸于人,因此祭祀有一个很重要目的是趋吉避凶。但祭祀并非随时随地进行,而是要选择时日,祭祀的时日往往通过占卜而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就是祭祀择日的典型代表,商王在祭祀前常常使用龟卜占测某日祭祀是否吉利,如《甲骨文合集》22767云:“丙子卜,行贞:翌丁丑祭于大丁,亡害。”
战国时期大量的卜筮祭祷简,也是通过卜筮后再进行祭祀。到了秦汉时期,中下层民众使用的《日书》记载了大量祭祀择日的内容,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两汉时期甚至还出现了专供祭祀用的《祭历》。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