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最近,进博会上的一款来自加拿大的电子咖啡引人注意。难道咖啡因也可以电子化了吗?不不不,它其实就是现代版的悬梁刺股。当你困了的时候,你触发按钮,手环就会释放轻微电流,提醒你“打起精神”。有人苦笑说:“八小时工作制我们还没等到,先等来了电击手环。”
这句话像一根针,扎进了当代职场最荒诞的现实。
一百多年前,欧美工人走上街头,高呼“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用罢工、流血甚至生命,换来了现代劳动制度的基石。那场斗争的核心,不是效率,而是尊严——人不该被当作永不停歇的机器。可今天,我们不仅没能守住这八小时的边界,反而在技术与管理的合谋下,一步步退回到一种更隐蔽、更高效的“数字奴役”状态。
而电击手环,就是这种奴役的终极隐喻。
但或许,这恰恰是我们重新思考工作本质的契机。
一、技术不是敌人,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电击手环听起来令人不安,但它背后反映的,其实是现代职场对“专注力稀缺”的焦虑。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成了最宝贵的资源。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把技术当作控制工具,还是赋能工具。
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生产力,来自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内在动机,而非外部刺激或强制在线。比如,有公司引入“专注时段”机制——在这段时间内,所有消息静音、会议暂停,让员工真正沉浸于深度工作;还有企业为员工提供冥想空间、午休延长、弹性上下班,用尊重代替监控。
技术完全可以成为支持者。智能手环如果用于监测疲劳程度,并在适当时机建议休息,而不是施加电击,那它就从“惩罚装置”变成了“健康伙伴”。关键在于,我们选择用它来压迫人,还是关怀人。
二、八小时工作制的精神正在回归
虽然996曾一度盛行,但近年来,社会对“过劳文化”的反思越来越深。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保障劳动者权益,年轻一代也更敢于对不合理加班说“不”。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管理者开始明白:压榨时间换不来长期竞争力,可持续的组织,必须建立在人的可持续之上。
微软在日本试行“四天工作制”后, productivity(生产力)反而提升了40%;德国一些企业推行“结果导向”考核,不再计算工时,只看产出质量;国内也有先锋公司取消日报、周报,转而用项目复盘和价值贡献来评估员工。
这些实践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八小时工作制的精神——尊重人的节奏、保障休息的权利、追求工作的意义——正在以新的形式回归。
三、未来的工作,是人与技术的共舞
我们不必恐惧电击手环,但要警惕它所代表的思维惯性:把人当成可优化的零件。未来的理想工作模式,不是让人适应机器,而是让机器服务于人。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AI帮你处理重复性事务,让你专注于创造性思考;智能系统识别你精力低谷,自动安排短暂休息;团队协作基于信任而非打卡,目标一致而非过程监控。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不需要电击来保持清醒,因为工作本身就值得投入。
而这,才是技术真正的使命。
结语
八小时工作制没等来,等来了电击手环——这确实令人唏嘘。但也许,正是这种荒诞感,让我们停下脚步,重新追问:我们究竟为何工作?又该如何工作?
答案不在电流里,而在尊重里;不在监控中,而在信任中;不在更长的工时里,而在更深的价值感中。
技术终将迭代,制度也会演进,但人的尊严与创造力,永远是组织最不可替代的资产。当我们学会用技术守护人性,而不是驯化人性,八小时工作制的精神,才真正落地生根。
那一天,我们不再需要电击手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自觉点亮的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