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听澜注意到,这几天有条新闻让人心里颇有感触。
前不久,菲律宾还在美国怂恿下刺探中国底线,在南海地区频频制造事端,挑起争端,致使中菲关系一度陷入紧张状态。
![]()
然而,就在中菲南海摩擦余温尚在的时候,菲律宾却遭遇了“海鸥”、“凤凰”两场台风连番重创,两次风暴间隔不到一周,400多万人受灾,百万人无家可归。
对于菲律宾所遭受到的灾难,菲律宾的西方盟友们却反应冷淡,除了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声明外,并未给予实质性的援助。
![]()
而中国,这个曾被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频频挑衅的国家,却展现出了大国风范,不计前嫌,第一时间向菲律宾伸出了援手。
那么,中方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
菲律宾人常说,他们的生活被“风和浪”定义。
确实,这个由七千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国家,几乎年年要面对十几场台风。
![]()
可今年的“海鸥”“凤凰”组合拳,真把他们打到了喘不过气。
11月初,台风“海鸥”从南莱特省登岸,从中部一路横扫菲律宾。
![]()
狂风暴雨夹着暴潮袭来,瞬间淹没大片平原,乡镇的房屋被撕裂、通信线路全断,那一夜,半个宿务陷入黑暗。
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的数据,“海鸥”造成“232人死亡、112人失踪、超过400万人受灾”。
可等救援刚刚展开,“凤凰”又在五天后登陆。
![]()
这次风更大,持续风速逼近每小时185公里,阵风能到230公里,直接袭向吕宋岛北部。
灾民还没从第一场风暴中缓过来,第二场台风又把临时避难所掀翻了。
菲律宾当局不得不宣布全国进入灾难状态,超过“100万人暂时无家可归”。
![]()
但问题是,菲律宾地势破碎,山多谷深,救援效率极低。
气象部门虽然预警,但公共信息系统混乱,许多社区根本收不到撤离通知。
![]()
全国只有13个防灾物资库,25支反应队要覆盖七千多个岛屿,简直杯水车薪。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需要外部的帮助,而这一次,中国的援手来得格外及时。
![]()
![]()
外交有时像风浪中的船,既要掌舵,也要懂顺势。
中菲关系在过去半年并不平静——海上执法摩擦、舆论争论不断,似乎都把两国推向对立。
![]()
可双台风一到,人道主义成了新的语言。
11月10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东盟峰会发表讲话时提到,“我们正在重新思考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并强调“合作与互助才是应对挑战的唯一方式”。
言辞虽谨慎,但意味深长。
![]()
灾难往往能让政治冷却,中方的救援既体现了对邻国的善意,也在实际中缓和了对抗氛围。
像马尼拉恢复中国公民电子签证服务,看起来是小事,却释放出积极信号——菲律宾需要与中国恢复更广的互动。
![]()
毕竟,在疫情前,中国是菲律宾第二大游客来源国;如今经济增长放缓、旅游萎缩,他们需要现实的合作。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次“双台风援助”让外界重新看到中国在东南亚的角色。
![]()
不论是能源合作、贸易互通,还是紧急人道救援,中国都用行动在诠释“负责任大国”。
听澜相信,这并不是一次短暂的善意展示,灾难过后,合作的土壤会更宽广。
![]()
结语
听澜想说,南海的浪还会起,可这一次,中国的援手证明了:宽广的胸怀,才是最有力的回应。
菲律宾过去屡屡跟着美国起哄、在南海激化矛盾,却在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看到,是谁伸出手、是谁默默相助。
灾难不会骗人,风雨之中最能照出人心。
中国没有因为分歧而袖手旁观,而是站在人道主义的高度,选择帮邻为善。
希望菲律宾能从这场灾难中看明白:靠山山会倒,唯有携手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参考资料
财联社:《台风“海鸥”致菲律宾232人死亡》2025年11月11日
新华社图片:《(外代一线)台风“海鸥”“凤凰”在菲律宾已造成250人死亡》2025年11月11日
中国新闻网:《菲律宾多地遭受台风袭击 中方已向菲方提供现汇和紧急物资援助》2025年11月11日
杭州日报:《中方将向菲律宾提供现汇和紧急物资援助,台风“海鸥”已致菲律宾200多人死亡》2025年11月11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