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亲手种植棉花,亦参与过棉花的采摘;身着过温暖的棉衣,也盖过柔软的棉被;以棉花棵为柴薪烧火做饭,品尝过香醇的棉花籽油,甚至还用棉籽壳培育过蘑菇。然而,世间有一种名为野棉花的植物,虽与常见棉花似有渊源,却始终未曾有缘得见。
今日兴致勃勃前往深山观赏红叶,奈何时节已晚,红叶皆已随着冬日的寒风纷纷飘落,终究未能一睹其诱人风姿,心中满是遗憾,只得折返。
![]()
![]()
归途中路过沟底,见小桥流水,便停车休憩。偶然间,发现溪边树下,两尺多高的枯草顶端,有一团团雪白的絮状物,与成熟的棉花极为相似。拿出手机百度一番,方知此物名为野棉花。
不禁想起,读过《唐诗三百首》,其中竟无一首是写棉花的。读孟浩然《过故人庄》时,曾心生疑惑:为何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而非“把酒话棉麻”?
后来了解到,棉花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种植始于宋元时期,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民生四需“衣食住行”,衣居首位,而棉花解决的正是“衣”的问题。
在唐朝以前,社会阶级划分极为严格,士绅官僚能够身着丝绸、使用锦衾,然而平民百姓却仅能穿着麻、葛材质的衣物,故而被称作“布衣”。
明清之后,棉花在全国广泛种植,这一现象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平民百姓的穿衣与寒冬取暖难题,并且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
![]()
![]()
![]()
毫不夸张地讲,人类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棉花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村人多地少,再加上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一年所生产的粮食连饱腹都难以满足。但即便如此,每个生产队依旧会留出一些土地种植棉花,目的就是收获之后能让每家都分得一些,以供过冬之需。
我家人口众多,然而劳动力却相对匮乏,因而分到的棉花数量并不多。但母亲却视这些棉花如珍宝,她精心地将棉花晾晒得干干爽爽,又仔细拾掇得干干净净,随后拿到集市上弹棉花的作坊,借助机器把棉籽与棉絮分离。
在劳作的闲暇时光,母亲把弹好后虚泡闷涨、绵软雪白的棉絮,或是擀成拇指粗细、一尺来长的捻子,于灰暗的煤油灯下,轻摇纺车将其纺成纱线,继而织成棉布,用来缝衣做鞋;又或是把棉絮絮进过冬的棉衣棉被里,让我们免受寒冷侵袭。
![]()
![]()
自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产力大幅提升。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下,化纤织品凭借其自身优势,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主导,逐步取代了棉花织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棉花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以至于如今,在一些乡村地区,年轻一代对棉花已十分陌生,甚至不知棉花究竟是什么。
![]()
![]()
幸甚至哉,今日却见到了棉花的祖宗一一野棉花,不敢独享,与君共赏!
附庸风雅,作诗一首名之《赞棉花》
生来叫花却非花,
一身洁白无疵瑕。
秋末冬初摘回去,
做成衣被暖万家。
![]()
作者简介:郭耀武,字“一草”,罗岭乡政府职工;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