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甄选的风波,又一次拉回了公众的目光。
11月6号,俞敏洪在一封短短的公开信里,官宣了孙东旭的离职。
他用了“主动离职”“多次挽留”“无隔阂”等词,字字克制,却句句藏着锋芒。
外人看热闹,行内人懂门道——这不仅是一次岗位变动,而是一个阶段的谢幕。
![]()
事情要从那场“小作文事件”说起。
那是东方甄选流量最高的时期,董宇辉在直播间读出一段温情的文案,引得无数观众泪目。
有人夸他才华横溢,有人说他让带货有了“人味”。
就在这一片赞誉声里,孙东旭站出来回应:“那是团队创作,不是个人。”一句话,舆论炸了锅。
网友觉得他在“抢功”,在打压主播。
那一刻,东方甄选的舞台,第一次出现了分裂的光线。
![]()
其实,孙东旭并非空降的管理者。
他跟着俞敏洪从教育到电商,是最早一批转型的人。
他懂市场,懂流程,也懂如何从0到1搭起一个体系。
那些自营产品的供应链,都是他带头建起来的。
如果没有他,东方甄选可能没今天的体量。
但他的问题在于——太相信“体系”,太相信规则能制服人心。
“小作文”事件后,他出来解释,态度强硬,还摔了手机。
对一个管理者来说,这是一种失控的表现。
后来公司紧急调解,他不再担任CEO,仍留任高管。
表面风平浪静,暗流早已涌动。
董宇辉的那句“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像一块石头扔进水里,看似轻巧,却让波纹一层层扩散。
![]()
一个讲制度,一个讲人心。
这种分歧,其实早在公司转型那天就埋下了。
孙东旭相信流程化能复制成功,而董宇辉更相信“人”是无法被复制的。
一个向上管理公司,一个向下连接观众,方向不同,注定渐行渐远。
东方甄选在风口上起飞,流量红利让一切问题都显得不重要。
可当热度下降,真正的矛盾开始显形。
主号流量走低,董宇辉的个人账号粉丝猛增,一度超过官方号。
市场用数据说明了一个现实:流量不属于公司,属于能让观众信任的人。
孙东旭仍坚持“集中管理”,他希望统一品牌、统一话术,减少个体色彩。
而这恰恰违背了直播的本质。
观众不是来看公司标准化表演的,他们只认那个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人。
当企业把主播当成工具,观众也会离开。
![]()
俞敏洪看得很清楚。
东方甄选能起死回生,靠的不是策略,而是“人”。
所以他推出了“主播合伙人制”,让内容创造者拥有更多话语权,收益也和贡献挂钩。
这意味着,孙东旭那套“集中管理”的逻辑,彻底过时了。
于是,就有了那封公告。
“主动离职”“多次挽留”“无隔阂”——这种表达方式,看似体面,其实是一种管理者的冷静分割。
体面是给外界看的,真正的分手,早在很多次意见不合、沟通失效、理念对撞中完成了。
俞敏洪不是不惜才,他只是知道,有些人留着,比走更难。
从更大的视角看,孙东旭的离开,其实是整个行业转型的缩影。
传统管理者靠流程、靠效率、靠权力;而新一代内容产业靠的是信任、共鸣、人格。
东方甄选的模式在演化,从“企业中心”走向“人中心”。
这不是情怀,而是现实。
![]()
董宇辉没有赢谁,也没输谁。
他只是顺着时代走。他理解观众为什么留下,也明白公司为什么会陷入僵局。
他不吵不闹,只在直播里说了那句轻描淡写的话:“尊重应当是双向的。”
那句话如今听来,不只是对孙东旭说的,更像对整个职场的一种提醒。
一个时代的领导者,不再是发号施令的人,而是能让人心服口服的人。
俞敏洪懂这一点,所以他在调整结构;董宇辉懂这一点,所以他能在风口褪去后仍然稳住;孙东旭不懂,所以他走了。
外界在热议他们的分分合合,其实每家公司都会经历类似的“重构时刻”。
从教培到电商,从讲课到带货,从组织到个体,东方甄选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企业转型的缩影。
体制与人性之间的拉扯,从来都没有输赢,只有代价。
如今,董宇辉继续在镜头前讲故事、推荐产品;俞敏洪在幕后调整结构、布局未来;孙东旭大概会重新出发,带着自己的经验,再造一个体系。
江湖不散,路各有路。东方甄选依然在走,只是角色换了,人心也换了。
![]()
一个公司真正的成熟,不是靠稳定的权力结构,而是能容纳分歧的空间。
当理念不再兼容,离开反而是一种体面。
体面的分手,比任何解释都更能说明问题。
最后这场风波,也许会被归入东方甄选的历史节点。但它让所有人都看清了一件事:电商的核心,不是货,不是算法,而是人。
“懂人心的人,才配赢得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