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二十五”,今冬很冷吗?听老人咋分析
#11月·每日幸运签##我在头条晒家乡#
农历九月二十五将至,民间流传着"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二十五"的农谚。这句看似简单的俗语背后,凝结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今年(2025年)的冬季是否会格外寒冷?让我们从气象科学和传统智慧两个维度展开探讨。
![]()
一、农谚背后的气象密码
在河北、山东等北方农村,老人们至今仍保持着观察九月二十五天气的习惯。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记载,这条农谚在黄淮海平原的准确率可达70%左右。其科学原理在于:农历九月末正值大气环流调整期,若此日出现降水,往往预示着东亚大槽位置偏西,有利于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
![]()
二、物候学的双重验证
老农们判断寒冬还有更丰富的参照系。北京延庆的果农李大爷告诉记者:"今年山里的毛栗子壳特别厚,松鼠储粮比往年早半个月。"这种生物预警现象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当植物感知到寒冷信号时,会通过加厚种皮等方式增强抗寒性。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候鸟南迁时间较往年提前了7-10天,成群的豆雁在霜降前就已飞越鄱阳湖,这种"动物先知"现象在2008年雪灾前也曾出现。
三、气象数据的现代解读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布的冬季预测显示,2025-2026年冬季受中等强度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的概率较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往年增加15%,这种"亚洲水塔"的异常变化可能加剧冬季风强度。历史数据表明,在相似气象条件下,1954年武汉最低气温达-18.1℃,2008年湖南遭遇持续低温雨雪天气。不过,气象专家也强调,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的预测存在更多变量。
四、民间智慧的实用指南
在山西晋中,82岁的王奶奶正在用传统方法准备过冬:"九月二十五湿了鞋,正月十五雪堵门。"她家地窖里储存的萝卜、白菜比去年多了三成,还特意加厚了羊圈的保温层。这种民间应对策略包含科学道理:中国农科院研究表明,当9-10月降水量超过常年均值20%时,冬季严寒概率增加40%。江苏南通的老渔民则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的补充观测法,今年重阳节当地确实无雨,但九月十三,出现了短时强降雨,形成了有趣的预测互证。
![]()
五、跨时空的气候启示
对比清代《钦定授时通考》的记载可以发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也有"九月末连阴,冬至大雪深"的描述。现代气象学家通过树木年轮研究证实,那年确实出现了华东地区罕见的寒冬。这种古今印证提醒我们: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并非对立关系。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建议,今年冬季城乡居民可参考"三三制"准备:储备三天应急物资,检查三种取暖设备(空调、电暖器、燃气灶),掌握三项防寒技能(水管防冻、汽车防滑、老人防跌倒)。
![]()
六、区域差异的精准应对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农谚具有明显地域性。在岭南地区,"冬至晴,年必雨"的谚语更适用,而今年冬至,广州天气预报显示为多云天气,可能预示春节前后多阴雨。新疆牧民则有"乌鸦囤食早,风雪少不了"的经验,今年阿尔泰山区的乌鸦群确实出现了异常储食行为。这种差异性提醒我们,在参考传统预测时需结合本地特征。
站在科学与传统的交汇点上看,2025年冬季出现阶段性严寒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不会重现2008年那样的持续极端天气。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所言:"气候预测如同拼图,需要将数值模型与历史经验有机结合。"在这个可能到来的冷冬里,我们既要重视气象部门的官方预警,也不妨听听屋檐下老人们的轻声絮语——那些代代相传的智慧,或许正藏着解读天地密码的钥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