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则标榜8000元底薪的招聘信息,曾点燃无数求职者的希望之火。然而,入职后的现实却如冰水浇头——所谓的“工作”,实则是每月必须投入30台智能手机的硬性任务,未达标者即被变相辞退。
为了保住职位,有人耗尽多年积蓄,有人铤而走险抵押房产、申请贷款持续注资。原本期待靠劳动换取收入的人,最终沦为企业的资金输送管道,落得倾家荡产的下场。
这种披着招聘外衣的圈钱模式,为何总能屡屡收割信任?当找工作变成“融资上岗”,我们又该如何识别真假offer,避免钱包被悄然掏空?
![]()
贷款上班的荒诞
无锡的赵女士亲历了一场现代职场版的黑色寓言:丈夫加入青云租不到两个月,非但未见薪资入账,反而将家庭累计130余万元资产深陷其中,难以脱身。
这场危机始于一份极具诱惑力的招聘承诺:承诺提供8000元保底工资,并叠加可观招商提成。可背后隐藏的规则却是试用期内每月须完成30台苹果手机的投资指标,否则便面临淘汰出局。
在“千亿市场蓝海”、“支付宝首页推荐”等话术轮番轰炸下,员工逐渐丧失判断力,从应聘者转变为被动投资者。
![]()
宝妈李女士选择押上房产、借遍亲友筹措资金,只因初期尝到了返现甜头;更多基层职员则无奈自费购机冲业绩,戏称自己是“背着贷款上班撑起公司八成流水”的苦力。
这种将雇佣身份与资本投入强行捆绑的操作,实质是以就业焦虑为杠杆设计的资金盘局。
一旦绩效考核不再衡量业务拓展能力,而是演变为“拉人投钱”的竞赛,所谓的职业机会早已异化为骗局链条中的一环,在正规租赁行业中根本无迹可寻。
真正健康的企业发展应依赖市场开拓与客户增长,而非把员工当作融资渠道。
![]()
骗局三重门
青云租的崩塌并非偶然,其倒塌前早已构筑起层层迷雾般的虚假信任体系。
第一重伪装,是虚构权威背景:对外宣称拥有国资参股、上市公司支持,并声称设备损失由保险公司承担90%赔偿责任。实际情况却是,宣传中提及的国字号企业从未出现在股权结构中,主要投资方锦裕荣更是在平台爆雷前60天悄然退出。
第二重诱惑,则是许诺高达16.8%的年化收益,远超行业平均5%至8%的合理水平,依靠后续投资者本金支付前期回报,典型庞氏循环。
第三重障眼法,是借用“支付宝监管账户”、“注册用户超百万”等表述制造可信假象,使外界难以核实真伪。
![]()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业务数据的严重失真:35名承租人名下登记数万台手机,联系方式多数为空号或已停机,部分租户甚至为刚刚成立的个体工商户。
如此集中且反常的设备流向,彻底背离了手机租赁应有的分散化、场景化运营逻辑。
业内专家指出,这正是典型的“伪租赁”操作手法:招募信用资质极低的人员充当名义租客,伪造交易记录和现金流,待资金链断裂后迅速卷款消失,留下大量无法追回的设备与无辜出资人。
尤为可疑的是,关联回收平台“美橙回收”早在一个月前就停止运营,暴露出管理层早有预谋撤离的迹象。
![]()
高收益幻象
青云租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以“租机理财”为名的非法集资乱象层出不穷,本质是“互联网+金融”包装下的新型资金游戏。
凡是同时具备“零门槛参与、稳赚不赔、超高回报”三大特征的项目,都极有可能暗藏陷阱。
手机租赁的核心盈利源于租金差额和服务增值,而非资本炒作。一个承诺16.8%年化收益率的项目,本身就违背基本商业规律。
![]()
此次风波给两类人群敲响警钟:对于求职者而言,若用人单位要求“先投钱再上岗”或“自购设备冲KPI”,务必高度警惕,此类行为绝非正常职场生态。
对投资人来说,“央企背景”、“保险兜底”等说辞必须通过企查查、天眼查等公开工具交叉验证;支付宝平台上的广告展示绝不等于官方担保。
更重要的是,要破除“轻松躺赢”的幻想,深刻理解金融世界的铁律——风险与收益永远对等,任何脱离常识的高回报,背后必然对应着巨大代价。
![]()
结语
如今,众多受害者仍在艰难维权途中,警方尚未正式立案的现状进一步凸显此类案件追责之难。
青云租的故事或将落幕,但它所暴露的信任崩塌与监管盲区值得全社会反思:在财富焦虑弥漫的时代背景下,唯有保持清醒头脑与独立判断,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图景中守护住自己的血汗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