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盗墓小说里 “鬼吹灯” 的传说吗?其实这是古代对墓穴缺氧、有毒气体的朴素认知。人类对气体危害的科学探索,是从工业革命后才真正开启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为生命安全筑起防线。
矿井危机催生最早的 “气体侦探”
矿工是最早意识到气体危险的群体之一。密闭矿井里,甲烷(瓦斯)是 “无敌杀手”,它无色无味,积累到一定浓度遇火就爆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也暗藏杀机,氧气还会被这些气体挤占,工人靠浸水毛巾根本防不住,窒息、爆炸风险无处不在。
1815 年,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明了Davy 安全矿灯,成了矿井的 “救命灯”。它不仅能在瓦斯环境中安全照明,还能间接检测气体:火焰高说明有瓦斯,火焰低则是氧气不足。这盏灯让 19 世纪欧洲煤矿开采安全了不少,至今还有变种在矿井里服役。
![]()
Davy 安全矿灯
一氧化碳也让矿工头疼,它没味道没颜色,工人只能靠 “矿井金丝鸟” 来检测 —— 鸟先中毒,就说明人有危险。直到一氧化碳比色管发明,小动物才不用再 “以身试毒”。这种检测管成了气体检测技术的鼻祖,后来还出现了检测氧气的比色管,经改良后至今仍在使用。
![]()
矿井金丝鸟
船运与工业推动技术升级
船运的发展也倒逼气体检测技术进步。1926 年油船连环爆炸后,美国标油公司开始研发可燃气体检测仪。1927 年,奥利弗・W・约翰逊发明了催化燃烧式可燃气体传感器,这种仪器能检测可燃气体,还能用手动泵远程检测。生产它的公司成了全球首家现场气体检测仪器厂商,而催化燃烧的原理,至今还在可燃气体传感器中应用。
![]()
1939 年,日本理研公司推出光衍射甲烷检测仪,靠光的干涉原理检测汽油蒸气和甲烷,在煤矿里大显身手。
电化学时代:气体检测进入 “精准时代”
1960 年,第一代电化学氧气传感器问世,氧气检测变得又快又准,很快就用到了便携式仪器里。1968 年金属氧化物传感器出现,1969 年更多有毒气体的电化学传感器诞生。1981 年,英国 City 公司实现了氧气和多种有毒气体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业化生产,直接推动了气体检测仪器的普及。
如今,德国德尔格、美国英思科、日本理研等国际大厂林立,气体检测技术早已融入现代工业、安防的方方面面。
从古代的经验之谈,到如今的智能传感,气体检测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正是这些技术的迭代,让我们在面对看不见的气体威胁时,多了一份安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