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上,超过九成的蒙古人口分布在国家北部,这一独特的人口地理格局并非偶然形成,而是历史长河中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
十三到十四世纪这段路程,成吉思汗带头往西走,他的后代也跟着打过去,蒙古人的脚印一路压到欧亚大陆深处,疆域摊开得很大,北到西伯利亚,西到伏尔加河下游,通道就在那里,人就顺着河谷和草地移动,商队和营地换地方,马群往寒冷地带推去,早早把蒙古人在俄境一带的落脚点埋下去。
![]()
十七世纪风向变了,卫拉特各部之间积怨越积越多,土尔扈特这边领头的人叫和鄂尔勒克,他对准噶尔扩张不买账,带着大约二十万人,从伊犁河谷拔营向西,目标伏尔加河下游,水草可以勉强过冬,那里后来立了个土尔扈特汗国,算下来差不多撑了一个半世纪,在俄罗斯境内成了一片蒙古人聚得很密的地方。
![]()
俄国那边也没闲着,叶尔马克在1582年翻过乌拉尔山,队伍沿河而上,修堡垒,放驿站,贸易点一串串连起来,猎人和商人把路摸熟,权力就跟着河道往前压,等到十七世纪中叶,探子已经蹿到黑龙江流域。
清朝起势后,草原和山地这边的棋盘全变了样,漠南蒙古归拢,漠北蒙古也打下,1755到1758年把准噶尔压住,战事蔓延时,北边林缘地带就成了避让的去处,旗人制度立起来,盟旗划线,人不许随便挪窝,想要更自由一点的部众就朝俄境靠过去。
![]()
十八世纪末尾前后,蒙古人在俄境的局面又跟着动了,1771年渥巴锡汗站出来,土尔扈特人里约有十七万起身往东走,风雪多,路程长,折损很重,能到新疆的只剩八九万人,还留在伏尔加那片的,被记在俄境卡尔梅克的名下,慢慢就成了卡尔梅克人的主体。
沙俄的做法一贯分区去治,后来苏联也接着这么弄,把境内蒙古人切到不同的行政单位里,卡尔梅克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这些名字对着传统分布来划,又照顾到各部彼此分开,苏联在1922年建起后,这一套继续用,还加固。
![]()
人口政策往深里走,1929年集体化铺开,游牧人被要求定居,圈地打井建点,1937年布里亚特聚集的地方被拆成几块行政区,人口不再扎堆,1943年风向更紧,卡尔梅克人整族被押往西伯利亚和中亚,人数掉下去一截,等到1957年赫鲁晓夫的时候,文件放开,他们才批量回到伏尔加草地。
蒙古高原二十世纪的政局也牵着人群移动,1921年外蒙古对外宣示独立,1945年有了国际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立起来,政治和经济都贴着苏联走,两边往来变得频繁,工作学习和贸易都有通道,跟这边对照着看,中蒙边界那时管得更紧,跨境的蒙古族亲缘流动被卡住。
![]()
蒙古国建国后的格局看人口就能看出来,全国三百三十万人左右,接近一半堆在乌兰巴托,牧区效益下滑,城里的岗位和服务多,乡里和城里发展不在一条线上,南边戈壁风沙重,水源少,人迹稀,差不多七成的土地常年见不到多少住户。
当下俄境的蒙古族群,主要散在七个联邦主体里,卡尔梅克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这几块最显眼,2010年人口普查里,布里亚特人四十六万上下,卡尔梅克人十八万左右,寺院里的法会还在,家里的奶茶和毡房传统也在,学校和城市生活又带来一层俄罗斯化的日常。
地理的手指在地图上一直指着北面,森林草原带水草适口,放牧容易过冬,南边戈壁干涩难住人,人口自然往北歪,铁轨把这股趋势又拽紧一些,西伯利亚铁路通车久了,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联系走得更顺,货和人来回跑。
把这些点连成线,从帝国的扩张,到部众的迁移,再到边界的画法和政府的政策,图景一段段叠起来,十七世纪土尔扈特西走的脚印还在,二十世纪蒙古国与苏联的紧密关系也在,最后落成的,就是今天蒙古人口多压在国家北部的这张分布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