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编号:F20251008
2025年双十一特刊
自我成长专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 第 10xx 篇文章
在中国一年一度的双十一之际,《经济学人》最新的一期“恰巧”集中篇幅描绘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独身革命”:
从美国到中国,从印度到韩国,全球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年轻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婚姻的传统联结中抽离。比如,中国的单身人口即将突破3亿,结婚率则较2015年下滑41%,越来越多的都市男女选择“独身”。
![]()
然而,还有一个是《经济学人》尚未观察或者书写的内容:
当代年轻人,不仅不结婚了,也开始选择从友情中抽离。
中国社科院2023年《青年婚恋与社交行为报告》显示,18-30岁群体中,63%的人近半年未主动组织或参与线下朋友聚会;若算上“仅朋友圈互动”的“云朋友”,真正保持每月至少一次深度交流(如见面、长电话)的,不足15%。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友情淡化”与“不婚倾向”形成叠加效应。同一份报告指出,在明确表示“30岁前不结婚”的受访者中,78%同时选择了“不刻意维系泛社交关系”。
这并非中国特色。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24年针对Z世代的追踪调查发现,这一代年轻人平均每段友谊的持续时间比千禧一代缩短了2.3年。
东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田野调查更显示,许多年轻人已习惯用“便利店式社交”替代传统友情——需要陪伴时点一杯咖啡聊半小时,情绪平复后便退回各自轨道。
在我们看来,这场横跨国界的社交疏离,早已超越婚恋与否的范畴。
为何年轻人越来越“懒得”交朋友?
这背后藏着比孤独更复杂的时代密码。为此今年一杯咖啡的双十一特刊,就和大家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
友情关系里的文化密码
不同文化背景下,友谊的维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人们往往更依赖“故交”、“老交情”,例如童年玩伴,同学,或是很多年的邻居。人们更依赖熟悉的关系圈,建立新友谊的速度相对缓慢。
与之相反,在某些国度,哪怕只是刚认识没多久的“泛泛之交”,对方也可能特别热情。这些国度的友情往往是“后天养成”的。即便对方与你并不熟络,他们会邀请你到家中共度节日。
可要是在中国遇到类似节日场景,反而可能更孤单。中国朋友大概率会善意地说“真可惜,你身边没亲近的人”,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家庭责任”永远排第一。
正是这种文化差异,让人们在“归属感”与“孤独感”上的体验截然不同。
![]()
“这段关系,还算朋友吗”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友谊反差变得格外真切。
每次到国外,老朋友总会挤出时间相聚。而回到国内,大家的行程仿佛都被上了锁,聚会计划常常因为家庭琐事一拖再拖。
友情的变质并非轰轰烈烈,而是悄无声息的——
有个朋友曾经总担心我没人脉,但当我真的需要帮助时,她却始终不在身边;
我曾信任的室友,明知我对某个人心存顾虑,却瞒着我要和对方同住;
有位同事申请博士学位的事,从头到尾没跟我提过一句,最后我还是从别处才知道;
就连一位异地好友,明明约好了要来看我,结果连人影都没见着,后来我才发现,她早就改了行程去别的地方,却连句解释都没说......
这些事的共同点,从不是撕破脸的争吵,而是沉默。
正是这种缺乏沟通的沉默,让原本平衡的友谊开始摇晃,也让人不禁怀疑——
这段关系,还算是朋友吗?
![]()
为何成年后的友谊会逐渐淡化
心理学领域有不少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成年后的友谊会逐渐淡化。
依恋理论认为,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会主动疏远亲密关系,而焦虑型依恋的人则容易过度追求亲密(Fraley & Shaver, 2000)。两种依恋类型在无意识中都可能造成关系失衡。
除此之外,成年人还普遍倾向于回避冲突,面对可能引发不适的对话时,宁愿憋着不说、保持沉默,也不能开诚布公地说开。
研究还强调,孤独感本身会“欺骗”人们的社交认知,让我们看待别人的行为时更消极,从而解读为“拒绝”或“不愿回应”(Qualter et al., 2015)。
还有个关键因素是文化习惯。
比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城市,人们更注重保护自己的时间和边界;而在注重集体与情感联结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则习惯通过“常联系”“热情来往”来维系关系。
不同的社交模式,决定了人们对“亲密”的定义,也影响着友谊的维度和深度。
![]()
适时停下
如果一段友谊里,永远是你先找对方聊天、永远是你等着他的回复、连他的重要消息都要从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才知道,那这段关系会特别消耗你的情绪。
一个人扛着维系关系的全部重量,真的会感到“心累”。
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种“你付出、他没回应”的失衡,比直接吵架翻脸更让人难受。
很多成年人的友谊,从来不是吵一架就结束,而是在一次次单方面的疲惫里逐渐默默疏远。
能意识到该停止单方面维系友谊,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情绪健康。
比如:
·总是你先主动搭话;
·约好的计划频频被对方取消;
·对方从不与你分享生活中重要的事;
·你发现自己只是被“需要时才想起”的人。
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
健康的友谊未必完美,但一定有来有往、稳定可靠,也能坦诚相待。
不再执着于维护关系,不是心里有怨气,而是懂得尊重自己,这样做,也是给那些真正让你感到温暖、值得奔赴的关系,留出空间。
放下一段友谊,感觉可能像经历一场失落,但这也是迈向成长的一步。
有些朋友本就只属于人生的某一段旅程,能认清这一点,并不意味着否定他们曾经的重要性。
难的是,学会察觉——当一段关系已“沉默多于交流”时,要允许自己往前走。
有时候,在友谊中最勇敢的事,不是紧抓不放,而是适时地停下。
因为,正是在这份停顿里,我们为那些真诚、双向奔赴的关系,腾出了新的空间。
![]()
End
作者 |Ankita Guchait,拥有英国心理学会副会员资格(MBPsS),是一名驻伦敦的心理健康从业者,专业方向为为难民群体提供创伤支持,以及为神经多样性儿童提供相关心理服务。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进行修改和增删。
翻译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Kelly驴小美(249)
校对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校对团队
编辑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Neko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coffeepr@qq.com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会员】,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