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长沙市“八五”普法工作巡礼|市井烟火处 法治花开时
——长沙市妇联推动普法融入百姓生活纪实
“夫妻吵架动手算家暴吗?”清晨的长沙市开福区沙坪街道竹安村农贸市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套圈圈”活动火热进行。志愿者用方言快板响亮应答,围观群众笑声阵阵。
从开福区的普法小摊,到望城区的“法治福袋大派送”,“湘妹子”赶集普法系列活动开展了8000余场,法律知识已深度融入市井烟火之中。
这缕浓郁的“法治烟火气”,源自长沙市妇联“建设法治长沙·巾帼在行动”的持续探索。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该市妇联通过跨部门协同、品牌化打造等方式,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深度融入维权服务全链条,让普法宣传既有温度又有实效。
品牌矩阵:从“单点突破”到“百花齐放”
法治宣传的生命力,往往藏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里。
2021年以来,“建设法治长沙•巾帼在行动”荣获长沙市“谁执法谁普法”年度重点特色项目。在此基础上,目前已培育出多层次、广覆盖的子品牌矩阵。
市级层面形成多元联动格局:“趣味普法直播间”通过情景剧还原家庭纠纷;“法律明白人”培训工程为基层输送维权骨干;“杜鹃花开”巾帼普法队推动律师“就近服务”;50余名“小小普法员”用童声传递法治精神。
区县层面特色品牌不断涌现:长沙县“星姐说权益”聚焦妇女儿童权益,制作“宣讲+情景模拟+动画”短视频,获评省级特色活动;开福区“芳华之声”通过线上课堂和年均300余场线下活动,实现普法教育“精准滴灌”。
从市级的宏大叙事到区县的细腻笔触,长沙妇联系统通过这套品牌矩阵,成功让法治精神在多元传播中浸润人心。
服务链条:从“单向宣传”到“维权闭环”
普法不止于特殊节点的集中发声,更重在日常的持续渗透。
围绕关键节点,“与娘家人一起线上答题”、反家暴直播等形成品牌效应;校园里,“利剑护蕾”专项行动已完成超千场防性侵、防溺水宣传,抽象的法条转化成了孩子们能听得懂的语言。
当然,要让维权落到实处,离不开实体的支撑。
今年1月揭牌的长沙市12338妇女儿童“一站式”维权关爱中心,整合了信访维权、婚姻调适、女童保护、心理咨询四大功能,并汇聚公、检、法、司及公证五大专业站点力量,让妇女儿童“只进一扇门,解忧多件事”。
与之呼应的,是2023年成立的女童保护关爱中心。它建立起应急医疗绿色通道,组建“花蕾救治团队”,为受侵害女童点亮希望的灯塔。
前端化解同样关键。采用“公安+妇联”模式的“星城幸福家”咸嘉湖婚调服务站,运行数月已服务170余人次;遍布基层的316个婚调站点,近两年成功调解纠纷8821件,成功率75%。
机制保障:从“临时行动”到制度常态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长效的保障源于体系的构建。
长沙市妇联率先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将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八大类关乎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悉数纳入清晰的“普法责任清单”。
这份清单,不仅是普法内容的指南,更是压实主体责任的军令状。
面对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带来的跨区域维权新挑战,长沙市妇联主动破题,发起“12338帮她帮到家”长株潭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宣传周。
此举打破了行政壁垒,推动三市妇联实现资源互通、工作互补,共同唱响巾帼维权的“三城记”。
从内部明晰的责任清单,到外部开放的区域协同,长沙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的转变,不仅为“八五”普法深入实践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更让法治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刘汕 高源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