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上前阵子冒出来个新鲜事——渔民手里的旧渔网,居然成了对抗双方无人机的秘密武器。法国布列塔尼的渔民一口气就捐了280公里长的旧渔网给乌克兰,瑞典与丹麦也跟着捐赠了数百吨。
你敢信?这些曾经捕捞深海鱼的马鬃旧渔网,现在被拉紧在杆子之间形成网状隧道,或是直接覆盖在战壕和车辆上。乌克兰第93机械化旅在顿涅茨克地区架设的这种“反无人机隧道”,已经成了保护军事人员、装备与平民通行的安全通道。
![]()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用最原始的工具对抗现代科技的战争——蜘蛛网粘苍蝇的古老智慧,竟然在21世纪的战场上复活了。复古流的防御,堪称物理拦截的文艺复兴。
原理其实特简单——无人机螺旋桨一碰到这些网就会被缠住,然后直接坠毁。这招对付俄罗斯那些小型、廉价且装满炸药的抗干扰光纤无人机特别管用,要知道,俄军每天在前线发动至少约500次这类袭击。
如果大规模在重要通道地区进行渔网的布设,对于低空飞行的无人机有很强的拦截效果,类似于用网捕鸟。这些渔网不仅不容易被对方操作员发现,就算坏了也容易修补。
与价值数千美元的无人机相比,这些渔网几乎是零成本,更何况它们本来就是准备废弃或回收的材料。这么一来,防御方用几乎不要钱的东西,就能让攻击方付出昂贵代价,这种账谁都会算。
![]()
这招挺聪明的,面对低成本无人机密集攻击的新时代战场难题,旧渔网凭借低成本、易部署的优势完美补位,既解决了环保回收难题,又为战场提供了务实有效的防御方案。
战场上最妙的往往不是技术有多高超,而是用最低成本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旧渔网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不过,渔网反无人机也非万能。它的防御属于被动型,必须提前布设,并且覆盖范围有限。遇上集群攻击或者高空飞行的无人机,这招就不好使了。
低成本狂欢背后也有隐忧。尼龙晒三个月拉力掉 30%,海风加沙粒一磨,网眼从 5 cm 变 8 cm,恰好是“柳叶刀”翼展缺口;乌军后勤每月得补片 2好几吨,只要缺一周,隧道就漏成筛子。
现代反无人机技术其实已经发展出三大流派:干扰阻断、物理拦截以及监测控制。
![]()
干扰阻断属于“软杀伤”,说白了就是通过电磁、声波或网络手段干扰无人机的通信、导航或控制系统。俄罗斯的“穹顶屏障”干扰站能覆盖半径800米,而GPS诱骗技术则能给无人机发送虚假定位——这套玩法在民用领域也挺常见。
物理拦截那就更直接了——网捕技术、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统统都能让无人机有来无回。以色列的D-Fend系统甚至能黑入无人机控制链路,直接接管然后安全降落。这感觉就像把敌人的武器变成了自己的,想想都带劲。
监测控制则是无人机的“天眼”系统,通过雷达、光电跟踪、无线电侦测等手段提前发现威胁。微型雷达单元、射频扫描仪、摄像头与声学传感器组成的多传感器网络,让无人机无处遁形。
这么一看,渔网只不过是物理拦截中最朴实无华的一种形式罢了。
话说回来,渔网反无人机的成功恰恰暴露了现代战争的一个悖论——一物降一物,高端技术未必总是最优解。
![]()
这种低成本策略尤其适合像乌克兰这样的防御方,用最小代价消耗对手的昂贵装备。想象一下,一架价值几千美元的无人机被一张即将废弃的渔网搞定,这种战损比任谁都会心疼。
但渔网毕竟只是战场应急之策,旧渔网防御是资源匮乏下的战场智慧缩影,其价值在于以近乎零成本化解高价值威胁。未来反无人机技术肯定会越来越智能化、低价化。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干扰策略、高功率微波武器、量子导航抗干扰技术都在快速发展。
多技术融合才是王道——探测-干扰-多种打击一体化系统已经初露锋芒,这个在咱们的九三阅兵中已经闪亮登场,可见咱们对这方面早有准备。
![]()
未来的反无人机系统可能会像现在的杀毒软件一样,能够自动识别威胁、智能分析并选择最优拦截方案,多种手段并用,同时兼顾低成本。
最后,忍不住要感慨一下,因为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在你死我活的战场面前,在面对技术不对称时,聪明的人类总能找到出路,即使后果是敌对双方又可以接着大战三百回合了,这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