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洋
近来,“网约公交车”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成为人们出行的新选择,通过动态拼单、智能调度,它既能保留公交的普惠属性,又能像网约车一样灵活响应需求。那么,烟台这座地形东西狭长、公共交通单一的城市,能否借这股新趋势填补出行缺口?记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实地了解,尝试解析其实现空间与潜在挑战。
什么是“网约公交”?
据媒体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陆续推出了网约公交车服务。尽管名称略有不同——例如在河北石家庄叫“巡游公交”;在江苏无锡称之为“动态公交”;在山东济南则叫“街区约巴”,但其均具备“手机下单、实时响应”的核心特征。
相比传统的公交车,这种网约公交车不设固定线路、不设固定站点,车型以6座至12座小型车辆为主,票价固定价格或以距离定价,普遍设定在3元左右。
乘坐网约公交操作方法基本与打网约车一样。乘客在相关手机软件或小程序“打车”,系统会根据乘客所在位置自动设置邻近的出发点,乘客只需要输入目的地后选择时间、乘车人等信息就能发送订单,通常5到10分钟内即可匹配到司机,最快只需1分钟左右。这样的模式下,车辆随叫随到,更节约时间,摆脱固定服务站点和行驶路线,车内空间相对宽敞舒适,满足人们个性化、定制化出行需求。
“网约公交”与烟台适配吗?
网约公交以“小车型、高频次”填补社区、产业园区、学校等区域之间的微循环空白。这一探索不仅能以更丰富的出行选择满足市民日益多元的需求场景,还可借助智能调度等技术手段优化有限运力资源的配置,推动公共运力更精准匹配实际需求,进而减少公共资源浪费、降低公交运营成本。
在烟台,公共交通长期依赖地面公交,但东西狭长、山海阻隔的地形特征,让传统的公交模式渐显疲态。从东边的高新区至西边的开发区,东西跨度超40公里。
家住高新区的曲先生在开发区工作,每天早上不到6点就要起床自驾出发,赶在8点前到达单位,他的同事刘先生住在芝罘区,也要每天6点30分起床出发。而坐公交的时间就更长了,特别是在早晚出现明显的潮汐和高峰时,公共交通的不发达更是加重了通勤的难度。同时,主城区人口密度大,公交线网密集;而像八角湾等新开发区域,人口密度相对小,公交覆盖面难免存在盲点。
“网约公交”的适配性,与烟台的城市形态密切相关。尽管地形狭长加剧了常规公交长距离、跨区域的营运难度,却也让“动态调度、精准覆盖”有了独特优势。在一些偏僻的社区或新开发的区域,开发网约公交,可精准填补传统公交的覆盖空白,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此举适合区域内有明确计划、追求时效的通勤族、学生群体及家庭集体出行。
“网约公交”落地要面对什么挑战?
当一种新事物从理念落地为实践,必然会对既有公共服务体系产生相应影响。而如何适应并妥善应对这些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同样是各地在探索网约公交运营实践中需要审慎把握的课题。
比如,网约公交车辆“小型化”,实则释放了向市民提供精品化服务的信号。这既满足了多元需求,也考验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
公共交通本质是民生,推进改革时仍需将普惠性放首位:不仅是票价可负担,更要扩大覆盖面,惠及更多人群。网约公交服务能否兼顾老龄、农民工等特殊群体需求尤其应该关注。这部分群体因知识结构等的限制,短期内难以快速掌握数字技术,如何让他们更方便地享受到这项服务是挑战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各城市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显著差异,推进公共服务改革时显然不能直接“复制粘贴”。这就要求在探索网约公交服务时,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能力范围内做好公共服务。
当前,多地公交运营承压,有舆论也将此类举措称为公交系统的“自救”尝试。至于效果如何,不妨交由时间检验。但无论如何,这种探索都值得尝试——城市治理中,主动求变总好过固守不变。
从“固定线路”到“动态拼单”,从“覆盖基础需求”到“满足个性出行”,烟台的公共交通正站在转型的路口。“网约公交”或许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却为这座“狭长城市”提供了一种更灵活的解题思路。
有业内专家表示:“关键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做’——用精准的场景、合理的成本、协同的机制,让新业态真正成为公共交通的‘加分项’。”未来,随着试点推进与模式优化,烟台市民或许能迎来更高效、更温暖的出行选择。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