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报道,2025年11月,德国政坛抛出两枚重磅消息,一边是丰克媒体集团委托西韦舆论调查公司的民调显示,卸任近四年的前总理默克尔仍被25%的德国人期盼回归,18至29岁年轻群体中支持率更是高达33%,左翼党和绿党支持者中怀念者比例分别飙升至61%和52%;另一边是现任总理默茨突然推翻此前立场,提议对中国钢材加征关税,让本就复杂的中德关系再生波澜。这两件事看似无关,实则折射出德国在内外压力下的战略摇摆,背后更是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的深度博弈。
民调数据的反差本身就充满戏剧性。作为基民盟出身的总理,默克尔在自己所属的联盟党支持者中仅有22%的怀念率,却在左翼党和绿党阵营收获超高人气,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对她的认可度也越强。这种跨越党派和年龄的支持,根源在于她16年执政期间留下的稳健遗产——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让德国失业率持续下降,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更在福岛核事故后果断推动弃核,在难民危机中展现人道主义立场,这些政策恰好契合了绿党和左翼党的核心诉求。对比当下德国面临的困境,民众怀念的与其说是默克尔本人,不如说是那个时期政治稳定、政策连贯的执政环境。值得注意的是,65岁以上老年群体仅有19%支持其回归,年轻群体却力挺这位“前辈政客”,这种反差恰恰说明年轻一代对当前政治格局的不满,更渴望务实、稳健的治理风格。
![]()
与默克尔时期中德构建的“更加紧密战略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默茨政府近期在对华政策上的急转弯。几个月前还公开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默茨,如今以“保护德国市场和制造商”为由,突然提议对中国钢材加税,全然不顾中德今年前8个月超1600亿欧元的贸易体量,以及两国在新能源、汽车、机械等领域深度绑定的产业链格局。德国工商大会主席早已警告,“跟中国闹翻,德国汽车业就完了”,这绝非危言耸听——中国企业在德投资中,机械制造、汽车、信息通讯技术等关键领域占比极高,而德国钢铁行业所需的原材料和终端市场,同样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撑。
默茨的突然变脸,背后藏着多重算计却又漏洞百出。有人猜测他是顶不住美国主导的遏华阵营压力,想跟风加入围堵中国的行列,毕竟这几年美国一直在拉拢盟友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欧盟内部的对华强硬派也不断煽风点火。还有一种说法是,美国此前对欧盟钢铁加征50%高关税,德国钢铁行业深受冲击,默茨想通过对华加税转移矛盾、保护本土产业。更离谱的猜测是,他想通过对华强硬姿态争取访华机会,这种“以压促谈”的幼稚想法,完全误判了中国的外交底线,也忽视了中德关系的政治基础。要知道,默克尔执政时期,中德不仅在经济领域深度合作,更在外交安全、防务战略磋商、反海盗合作等多个领域达成共识,这种互信不是靠强硬施压就能换来的。
![]()
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是双刃剑,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尤其对德国这样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而言,对华加税的反噬效应可能远超预期。中国早已明确表态,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关税时就曾声明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权益,若德国执意对钢材加税,中方的反制必将精准打击其敏感产业。更讽刺的是,默茨的政策转向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还与国内民众的诉求背道而驰——民调中民众对默克尔时期的怀念,本质上是对务实、开放、稳定政策的期盼,而贸易保护主义恰恰是对这些诉求的背离。
默克尔是否会真的回归政坛暂无明确信号,但这份民调已清晰传递出德国社会的主流声音:务实合作方能共赢,零和博弈没有出路。默茨政府若继续执迷于贸易保护主义,无视中德产业链的深度绑定,不仅会损害两国共同利益,更会让德国在全球竞争中错失先机。中德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的是默克尔时期的互尊互信、平等互利,而非政治投机式的政策摇摆。
![]()
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德国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是追随美国的遏华步伐,还是坚持自身的务实传统,答案其实早已写在民调数据和经济规律中。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不了落后产业,强硬施压换不来真正尊重,只有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才能让中德关系行稳致远,这也是对德国自身利益的最佳维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