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台湾岛上,一场血雨腥风正在酝酿。
当蔡孝乾叛变、吴石被捕的消息传来,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中共在台湾的情报网已经全军覆没。
可谁能想到,就在这个最黑暗的时刻,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组仍在默默工作?他们传递的情报直接关系到解放军攻打海南岛和舟山群岛的成败,而这个小组的负责人,竟是一个年仅28岁的女作家。
![]()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萧明华这个名字,在1940年代后期的文学圈里还算有点名气。
1922年8月生于浙江嘉兴的她,抗战后期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文笔细腻,见解独到,不少编辑都看好这个年轻姑娘的前途。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个看起来柔弱的女文青,骨子里藏着一股狠劲。
1947年9月,萧明华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加入朱芳春领导的地下工作小组。
这一年她25岁,正是青春最好的年华。
从那天起,她的笔不再只为文学服务,而是成了革命的武器。
![]()
作家的身份成了她最好的掩护,没人会怀疑一个写散文、谈诗歌的文艺女青年,会跟地下党扯上关系。
1948年7月,组织安排萧明华去台湾师范学院任教。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普通的教职工作,实际上却是一次危险的潜伏任务。
那时候国民党已经在大陆节节败退,台湾成了他们最后的退路。
把人派到台湾去,意味着要在敌人的心脏位置扎根,这份工作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萧明华到台湾后,遇到了她的工作搭档于非。
这个于非的真实身份是朱芳春,原本是北平的地下党员,因为得罪了傅作义,不得不改名换姓逃到台湾。
![]()
两个陌生人为了工作需要,假扮成了夫妻。
这不是电影里的浪漫桥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死考验。
他们租了一间小房子,过着普通夫妻的生活。
邻居们看到的,是一对年轻的教师夫妇,男的斯文儒雅,女的温婉知性。
谁能想到,这间小屋里藏着的秘密,足以让国民党当局胆战心惊?每天晚上,窗帘拉上之后,这对"夫妻"就开始了真正的工作——整理情报、破译密码、准备传递材料。
于非建立的这个情报小组很特殊,他们直接由李克农单线联系,跟台湾岛内的其他地下组织没有任何横向联系。
这种独立运作的方式看起来孤立,实际上却是最安全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单线联系的方式,让他们在大规模破坏来临时幸存了下来。
来到台湾不久,萧明华就参与组建了"社会科学研究会"。
这个听起来很学术的组织,实际上是地下党在台湾发展力量的一个平台。
通过这个研究会,他们接触到了不少思想进步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
事情发展得很顺利,他们又建立了"台湾新民主义青年联盟"。
这些组织表面上搞学术交流、文化讨论,暗地里却在传播革命思想,吸收进步青年。
萧明华以女教师的身份,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她讲课生动,待人亲切,很快就赢得了不少年轻人的信任。
那段时间里,萧明华白天要正常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表现得跟其他老师没什么两样。
晚上回到家,她才卸下伪装,开始真正的工作。
长期的精神紧张让她瘦了一圈,可她从来没抱怨过。
在那个年代,选择了这条路,就意味着随时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1949年12月到1950年1月,短短两个月时间里,萧明华和于非完成了六次情报传递任务。
这些情报的内容让人心惊肉跳——《海南岛防卫方案》《舟山群岛防卫方案》《台湾兵要地志图》,每一份都是国民党军方的绝密资料。
要知道,那时候解放军正准备解放沿海岛屿,海南岛和舟山群岛都是战略要地。
国民党在这些地方部署了重兵把守,防御方案更是绝密中的绝密。
萧明华他们弄到这些情报,冒的风险有多大可想而知。
拿到情报只是第一步,如何安全地把这些资料送出去才是最难的。
他们用了各种办法。
有时候把情报缩微后藏在书籍的封面里,有时候写在特制的夹层纸上,有时候甚至要背下来口述传递。
![]()
每一次传递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
萧明华把这些情报分了六次送出去,每次出门前她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这些情报后来发挥了巨大作用。
解放军攻打海南岛时,正是因为提前掌握了国民党的防御部署,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作战方案,最终取得了胜利。
舟山群岛的情报同样价值连城。
可以说,萧明华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这些情报,直接影响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危险终于还是来了。
1950年2月6日,萧明华被捕了。
![]()
具体是怎么暴露的,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台湾当局已经察觉到了什么。
那天早上,特务们包围了萧明华的住处,她来不及销毁所有证据,就被带走了。
萧明华被捕前做了两件事,这两件事救了于非的命。
她从竹竿上取走了一件旧旗袍,这是他们之间约定的信号,意思是"出事了,快撤"。
另外,她托人给于非送去了"七颗鱼肝油丸",这个看似平常的东西,实际上是个暗语——"于去",意思是让于非赶紧离开。
于非收到信号后立刻行动起来。
他没有慌乱,而是按照预案有条不紊地处理后事。
销毁证据、切断联系、准备撤离,每一步都做得滴水不漏。
![]()
萧明华用自己的被捕,为战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她知道,自己一旦落入敌手,等待的将是什么。
从1950年2月6日被捕,到11月8日遇害,萧明华在狱中度过了278天。
这278天里,她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
国民党特务想从她嘴里撬出情报网的秘密,想知道还有哪些人在为共产党工作,但萧明华什么都没说。
她被吊起来打,被电击,被灌辣椒水,手指甲被拔掉,身上到处是伤痕。
![]()
特务们轮番上阵,用尽了各种手段,可这个看起来柔弱的女人,硬是咬紧牙关,一个字都没吐露。
她保护了于非,保护了整个情报网,也保护了那些曾经接触过的进步青年。
1950年11月8日,萧明华被押往马场町刑场。
那时候她才28岁,本该有大好的前程,却要在这个清晨走向生命的终点。
刑场上,萧明华没有低头,没有哭泣,她用尽全身力气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她留在人间的最后声音,也是她用生命诠释的信仰。
萧明华牺牲了,但她用生命换来的时间没有白费。
于非在接到警报后,迅速启动了撤离计划。
![]()
他跟其他几个同志陆续转移,避开了特务的搜捕。
这个过程同样充满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步萧明华的后尘。
1951年3月23日,于非等人成功脱险,这距离萧明华被捕已经过去了一年多。
他们辗转多地,经历了无数次惊险时刻,最终安全回到了大陆。
于非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总是泪流满面。
他说,自己能活下来,完全是因为萧明华用命换来的。
这个由李克农单线联系的情报小组,因为独立运作的特殊性质,在蔡孝乾叛变、吴石等人牺牲的大背景下,居然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
他们传递的那些绝密军事情报,为解放沿海岛屿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不为人知的小组,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
1982年9月16日,萧明华的骨灰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从1950年到1982年,整整32年过去了,她终于回家了。
那个在台湾马场町刑场慷慨就义的年轻女子,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骨灰安葬那天,于非来了,当年一起工作的战友们都来了。
![]()
他们站在萧明华的墓前,想起32年前那个假扮夫妻的日子,想起那些惊心动魄的情报传递,想起她最后发出的警报信号。
如果没有萧明华的牺牲,也许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萧明华的故事在很长时间里不为人知。
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她的事迹被封存了几十年。
直到后来档案解密,人们才知道,原来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还有这样一个女子,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传奇。
萧明华的人生只有短短28年,却活出了别人几辈子都达不到的厚度。
从一个文艺女青年到地下党员,从台湾师院的教师到情报人员,她完成了一次次身份的转换,却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信仰。
![]()
她传递的那些情报,她用生命换来的撤离时间,她在刑场上的最后呐喊,都成了历史长河中闪光的记忆。
这个世界欠她一个正名,历史终究会记住她的名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