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心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间谍是世界上最好的间谍?
![]()
好的间谍会不会像《007》中詹姆斯·邦德那样风度翩翩,流连于温柔乡,活在枪林弹雨中。
亦或者如同传奇间谍玛塔·哈丽亦和西德尼·赖利那样,常有疯狂之举,如同在钢丝上行走,深陷在紧张刺激之中。
在这里,我们不好对詹姆斯·邦德这类经过艺术加工的影视作品人物做过多评断。
![]()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后人为之称道的“间谍女王”玛塔·哈丽在世时在德国谍报系统内完全排不上号,并且在整个欧洲的上层社会,他所受到的并不是尊重,尽管他曾受到人们的欢迎,但在她的诠释之下,女间谍差不多等同于妓女,以至于当德法两国都需要一个替罪羊时,就选她当了牺牲品。
至于西德尼·赖利,尽管他能搞到别人无从获知的情报,但他完全不懂得忠诚为何物。他游离于英、俄、德、日各国之间,向各个国家出售情报,与其说他是间谍,不如称之为情报商人。
一个真正优秀的谍报人员,绝对不会像他们那样,生活在公众,特别是敌方情报人员的视线范围之内,要隐姓埋名既能搞到情报又不被人所知,同时还要对自己的祖国抱有无限的忠诚——巴龙·施卢加就是这样一个人。
![]()
巴龙·施卢加20岁出头就开始为德国情报部门服务,一直干到75岁退休都没被人发现。在退休的最后一天他还向德国陆军参谋部发出一份情报,可谓间谍界的常青树和“劳动模范”。
巴龙·施卢加在德国间谍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宗师级人物。早在普奥战争(1866年)爆发之前,德国对情报工作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当时正在维也纳担任军事新闻记者的巴龙·施卢加利用职务之便,向德国提供了大量奥地利军队的排兵布阵情况和军官将领的详细信息。这些情报给予了普鲁士元帅、“德意志之剑”老毛奇元帅很大的帮助,普鲁士仅用7个星期就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奥地利,成为了德意志的新霸主。
老毛奇元帅自此意识到情报对重要性,加大情报部门的建设力度,将德国陆军参谋总部中的情报处定为常设机构。该机构后更名为军事情报局,先后培养出“谍报女王”玛塔·哈丽、“博士小姐”博尔斯贝特·施拉格米勒、瓦尔特·尼古拉等一系列优秀的间谍。
德国首个情报部门的成立,有巴龙·施卢加一份功劳。
接下来的日子里,巴龙·施卢加代号“17号特务”潜入法国巴黎为德国搜集了法国军政情报。
在此期间,得益于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一直没有暴露。在邻里和同事眼里他不过是个按时上下班的记者,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有些不合群。
![]()
在德国情报部门看来,巴龙·施卢加神秘得很。他过着平凡的日子,却总能找到很多重要谍报。没人知道他的情报是怎么来的,更不知道谁是他的线人。但他提交的情报的准确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是73岁高龄的巴龙·施卢加还在一线从事谍报工作——他用实际行动鉴证了忠诚的真谛,要为自己奋斗了一生的事业燃尽最后一份激情。大战开启之前,他向德国参谋总部提供了一份极具分量的情报,汇报了法国在战争动员后第五天,部分军队部署的情况。事实证明,这份情报对德国军队的战略部署具有指导意义,如果做出针对性部署,可以在战争中获得更多主动。可是德国参谋总部因为怀疑情报的真伪,结果错失良机,虽然后来有所补救,但机会稍纵即逝,没有取得最好的战果。
![]()
巴龙·施卢加对此很是失望,失望加气愤令这位耄耋老人一病不起,一度决心退出间谍界颐养天年。
可是大病初愈之后,随着战局进入僵持,不甘寂寞的巴龙·施卢加又去了“前线”。在法国每隔两天给德国情报部门送一次情报。
他的情报受到陆军参谋总部的高度重视,参谋总长法金汉奉为珍宝,每次都要亲自过目。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1916年,75岁高龄巴龙·施卢加退休。
1917年,巴龙·施卢加因病去世,死后被德国军情局誉为“间谍史上空前杰出的间谍”。
巴龙·施卢加一生之中有40多年在敌国度过,却始终没有被别人发现——不为人所知,又无所不知,当真是一大奇迹。
![]()
在收集谍报过程中,他忍受了常人无法领会的孤独和恐惧,攻破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和险阻。他展现了自己的干练和智慧,向后人诠释了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是最优秀的间谍。
【谍战系列作品】
世界上有史可循的第一位间谍:厨子医生宰相,小人物伊尹的逆袭
“虎,虎,虎”不义战争的引路人,日本二战传奇间谍吉川
“阿拉伯的劳伦斯”——英国传奇间谍的一生
天才还是疯子——迷雾重重的间谍之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