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今天聊个不轻松的瓜,一个不在娱乐圈、却比很多娱乐大戏还魔幻的故事。一个被捧成“中国芯片之父”的男人,把全国都点燃过,结果却把我们重重摔了一跤。我看完官媒资料,脑袋嗡嗡的,说真的,这事儿比任何狗血剧都炸裂。
![]()
那年我还在社畜一线加班,朋友圈突然刷屏——“汉芯一号”,据说是国产高端芯片崛起的第一枪。舞台灯打得亮到晃眼,一个人站在台上,瘦瘦的,精神头十足,讲到“突破垄断”的时候,现场掌声直接顶到屋顶。资料里说,他叫陈进,福建人,书香门第,考上同济,去美国读计算机一路读到博士,自称去过IBM、摩托罗拉,当过高级工程师。你看这履历,哪个高校不心动?
![]()
交大当时也正猛推微电子,卡着国产芯片最难的时候,这哥们提着“自主DSP项目”上门,说要干成事。没几天就进校,项目全权交给他。陈进立目标:两年搞出来中国高端芯片。话说出来,气势是真的有。资料里还写了指标:250万运行元件、每秒2亿次运算,跟国际高端比肩。这种数字摆在当年,热血值拉满。
我给你复刻一下那场景:会场里浓重的金属味儿,人来人往,大家挤着往前凑。有人拿着小本子记,对着屏幕拍,陈进的声音很稳——“自主研发、达到国际水准”。那种“我们终于不再被卡脖子”的情绪,扑面而来。媒体跟拍,标题一个比一个大。紧跟着,“院长”“长江学者”“专利一堆”“经费滚滚”,资料里还有个数字,外界报道提到经费约11亿元(具体去向以校方和主管部门的通报为准,资料显示有经费追缴动作)。这气势,娱乐圈谁能比?
![]()
更疯狂的是,后面直接上“二号”“三号”“四号”。研发速度快得像短视频刷屏。网友当年在论坛里嗷嗷夸:“中国出了个芯片天才!”我当时也跟着热血,买了杯咖啡坐在窗边看报道,心里头就一个念头:这下有盼头了。
![]()
但风向拐得也太急。资料里显示,2005年交大收到匿名举报信,说这事儿不对劲。那会儿学校还没太重视。转年,清华BBS蹦出个帖子,《汉芯黑幕》,发帖人自称团队内部,最扎心的那句——“汉芯一号是农民工磨出来的”。这话太炸裂,谁都下意识先反驳:芯片还能磨出来?
调查跟着铺开,我这才知道“磨”的意思——据公开资料描述,陈进先让在美国的弟弟买摩托罗拉商用芯片,再找工人用砂纸把原厂标识磨掉,重新印上“汉芯”的标。发布会前还把申报的208管脚芯片,悄悄换成摩托罗拉芯片,资料里提到现场的汉芯公司144管脚的芯片都没搞定。等调查往下走,二号、三号、四号也被指都是外购改装的冒牌货。我脑子里就一个大写的问号,这不是“造芯片”,这是“改标签”。
现场看热闹的观众不说话了,论坛里炸锅。有人留言:“这不是骗我们,是骗国家。”也有人气得直拍键盘:“学术圈的脸丢到科技界门口了。”
![]()
更刺耳的是履历那块。资料里写,调查结果显示他所谓的高级工程师经历并不属实,真正的芯片设计经验“暂无相关证据支持”,有媒体报道他在摩托罗拉只是普通员工。那一刻我挺难受的,连履历都打了折,靠包装一路出道,光环越堆越高,台下的人越信越实。哎,说实话,我在娱乐圈见过不少“人设塌了”,但这一次,牵动的是国家的科研线,心疼是真心疼。
![]()
更窒息的是后续。官媒报道显示,2006年调查结果公布,交大证实“汉芯造假”,对陈进予以开除、解职,同时启动经费追缴。可在消息落地之前,人已经飞去旧金山,“学术考察”这四个字,像一张薄薄的纸。外界一直关注他的去向和经费流向,资料里也写了红色通缉令这件事,美国那边回应“证据不足”,人到现在还没回到案前。这里我必须强调:经费金额、去向,大家还是看官方披露,别自己脑补乱传,资料里明确“经费被追缴”,但具体细目暂无公开详列。
这事儿最扎心的不是谁捧谁,也不是谁拿了多少名头,最锥心的是时间。资料里提到“芯片研发被拖慢了整整13年”这句话,像刀一样。那段时间里,国内芯片行业走得特别难,没有技术、没有队伍,像天黑里摸索。2018年中美摩擦起,外面的供给一断,大家一夜清醒。海思、中芯国际顶上去,实验室灯亮通宵,工程师抱着泡面熬夜,是一场苦到骨子里的补课。说句心里话,研究这行,最贵的是时间,最难的是信任。你把信任毁了,一线科研人员付出的,是十倍、百倍的汗。
![]()
我刷评论时看到一句话挺戳心:“我们不怕难,不怕晚,怕的是有人拿着话筒骗掌声。”也有人提到制度建设:“科研经费怎么管、成果怎么验、团队怎么披露,流程得更硬、更细。”这两条我都认。娱乐圈里一堆人设,塌了就塌了,掉粉。但科研这条线,不能拿来开玩笑。那不是戏,是国计民生。
![]()
我这人嘴碎,但立场很简单——【科研诚信不是口号,是底线】。包装可以华丽,宣传可以热闹,但数据要真、过程要真、人要真。被戳破的不只是一个项目,一堆人追着热度的兴奋,一下变成漫长的失望,那种拉垮感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到冷。
【这起“汉芯”造假,伤的是信任,误的是时间,最痛的是普通科研人的心】。资料显示,校方已经给出处理结果、经费追缴正在推进,红色通缉令也有发布,其他信息以官方口径为准。我也希望,这些年的制度补课能越来越硬,验收更细、同行评议更真,把“造假”这条路堵死。
你们觉得呢?学术造假该付出什么代价?我们应该怎么把科研信用重新稳住?这件事你当年有关注吗,现场的那些情绪还记得吗?来评论区聊聊,我会一直看。
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