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有的人退役了还在发光,甚至越退越耀眼。陈若琳,就是那种“走下跳台还能把全场灯打开”的人。她16岁在北京奥运那一跳,往后十几年都当教科书看。更有意思的是,退役9年她居然又把自己的天花板掀翻了一次——这次不是在泳池,是在更大的舞台上。
![]()
十五运开幕那天,我刷到一条视频,愣是盯了好几遍。灯光一打、音乐一响,圣火刚刚传到第一棒,往前一站——陈若琳和马琳。她穿着整洁的运动礼服,肩背一立,脸上那种稳稳的笑,特别熟悉。火炬举起,步伐不急不缓,像她那些年站上十米台前的呼吸。现场呼喊声一下就炸开了,镜头里很多观众举着小旗子,对着她喊“若琳加油、梦之队加油”。有人在弹幕里写:“第一棒,实至名归。”
【加粗】这不是普通的出场,这是十五运第一棒火炬传递的礼遇。全国最大规模的运动会,香港、澳门首次和广东一起承办,含金量不用我多说。把第一棒交给谁,是态度,也是致敬。她拿过五枚奥运金牌、21个世界冠军,运动员时期的高度摆那儿不动。这次再把火炬递给她,是把她“运动员+教练”的双重价值一起按了确认键。
![]()
还没完,她今年7月又进了国际游泳名人堂。这个名人堂从1965年到现在就接纳过21位中国运动员,门槛高得离谱。你说这波荣誉叠加,是不是大写的“稳”?
说起她的成就,大家最爱聊的还是2008年那一跳。那年她才16岁,单人+双人10米台都顶着压力。单人决赛最后一跳之前,她的分数还落后,气氛紧得能拧出水。她站在台上,深吸一口气,动作一落,全场安静一瞬,溅起的水花小到你在屏幕前都能看出区别。裁判给了全场最高分,现场掌声和欢呼声密密麻麻。有人说她那一下,把对手的夺冠幻想直接拍碎了。
![]()
【加粗】那一刻不只是拿了金牌,是把中国女子10米台十几年“金牌空窗”的窗户一把推开。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她在国际赛场的统治力拉满,直到2016年里约奥运退役,总账是五金在手、世界冠军两位数。你看她平时说话不多,但每次站上台,从上到下的肌肉都像是听了命令,干净、利落、准到可怕。
她的辛苦就不用我再给大家抻了,跳水训练我们都懂:高台反复上、落水反复打、冬天冷得要命也得下水,不怕摔不怕疼,心里那根弦一直绷着。她能扛住,是心理素质强,也是骨子里那股子韧。
人能一路稳,底色也重要。她出生在江苏南通,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里人为了让她身体好点把她送去学游泳。跳水教练看她身材修长、学习认真,就把她“捞”进了专业队。更“揪心”的是她小时候家庭情况挺不顺,父母吵吵闹闹,三岁就分开了。后来外公外婆把她接到身边,又把她过继给舅舅家,一家人把爱都往她身上堆。说白了,她是被真正的陪伴托起来的孩子。
![]()
【加粗】也就难怪她现在那么强调“陪伴”。你不陪,哪来心里的安全感?她懂这个,所以她做教练那股子细,有温度,能看见孩子心里那条线。
讲到她的教练生涯,你肯定绕不过一个名字——全红婵。2021年,东京那场她是国际泳联裁判,亲眼见证全红婵把奥运纪录砸了。赛后没多久,她就临危受命当了全红婵的主管教练。两个人在训练馆里几乎捆在一起,打样、纠错、重来,动作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抠。陈若琳的包里塞着小乌龟玩偶,全红婵喜欢,她就随身带,休息的时候拿出来逗一逗,缓解紧张,这点小心思真的暖。
![]()
巴黎奥运,全红婵又把金牌拿回来了,大家看转播的时候弹幕全是“师徒都好磕”。【加粗】名师出高徒不只是一句口号,是你在训练场上能看到的劲儿——严谨的技术、柔软的关怀、该狠的时候就狠、该抱的时候就抱。网友们还爱管她叫“三金王”,这称呼在网上挺火,具体说法以官方为准,但热度摆那儿,大家懂的。
我想说的是,陈若琳这次“第一棒”,真不是半斤八两的礼遇。它代表了一个体系的认可:她年轻时是“跳水女皇”,退役后是“冠军教练”。这两张名片之间没有空挡,她把自己的位置从“我来拿金牌”切到“我来培养拿金牌的人”,没有掉链子,还把链子加粗了。
![]()
【加粗】体育不只有冲线那一秒,还有把后面的人带到起跑线的过程。名人堂是一个圈,火炬是一道光,师徒是一个故事。这三样拼一块,你会发现她的影响力已经不是奖牌数量能完全解释的了。
有些评论我特别想拿出来给你们看看:
- “她站那儿就稳,连火炬都跟着稳。”
![]()
- “小乌龟那个细节我哭了,懂孩子。”
- “第一棒太提气了,十五运开场就把格局立起来。”
- “全红婵的技术进步,一看就有人在后面狠抓细节。”
![]()
我个人也想吐槽一句:现在圈里爱讲“破圈”,陈若琳这种才叫真正的破圈——竞技圈、教练圈、荣誉圈,三圈合一。没有喧哗,没有噱头,靠的是真功夫。
这事儿到这儿,我的态度很直白:她配。她配得上火炬第一棒,也配得上名人堂那面墙。更配得上继续把中国跳水的“稳”延续下去。未来的赛季、项目安排、动作难度,我们都可以慢慢看,但有一点我期待——她的团队继续把“技术+心理+陪伴”这套打法打透。孩子有天赋是好事,但有人把路灯一盏盏点亮,更关键。
聊到这儿,你们心里肯定也有想法:你觉得火炬第一棒该给谁,你认不认可这波“传承的仪式感”?全红婵接下来该把哪套动作练到极致?留言区见,咱们好好聊聊,别光点赞不说话。
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