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上海这座不断自我更新的都市中,艺术与生活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每一个角落都在成为艺术创造发生的场域。当第三届超媒体艺术节以“超越未来”为题,在前滩太古里开启一场艺术盛会时,一处名为“Media Cafe”的灵感驿站,也在同一片空间悄然亮相。
![]()
在城市的喧嚣中,你是否总在寻找一个既能安放身体、又能唤醒灵感的角落?Media Cafe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为创意而生的中转站——灵感驿站。这里,每一次停留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
Media Cafe通过空间设计、文化仪式与产品体系的系统创新,将“灵感驿站”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它以“寻找灵感,放松心态(Find inspiration, relax your mindset)”为理念,将咖啡、灵感与城市能量交织成新的都市叙事。同时,它也延续了超媒体控股集团对复合文化传播的探索,在咖啡因与数据流的交织中,构建起连接创意个体的精神枢纽,实践着“用艺术力量激发创造力”的使命。
工业交通风的空间语言,让人仿佛置身中央车站的拱顶之下;可移动的模块家具象征思想的自由拼接;环形吧台宛若信息枢纽,传递着城市与人之间持续流动的能量。在Media Cafe,流动、交换和再创造一并发生。
Media Cafe将定期邀请不同领域的“旅人”分享他们的创作旅程。在城市中穿梭的创意工作者们,都将来到这里补充燃料、交换信息并重新出发。人们或沉浸于车站内精心挑选的杂志与书籍,或在一次不经意的邻座交谈中,唤醒思考,激发灵感。这个驿站并不提供标准答案,它只提供孕育创意的肥沃土壤,这是一个让思维可以自由漫步、任意连接的“松弛感”场域。
Media Cafe的存在,为我们揭示了一种未来城市生活的美好范式:它让咖啡成为文化的载体,让驿站成为灵感的源泉,让每一个忙碌的都市人,都能在奔波的路途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想象力、重新校准创作罗盘的精神坐标。这,正是咖啡、灵感驿站与城市文化共同谱写的,一曲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复调交响。
![]()
![]()
![]()
11月1日至25日,第三届超媒体艺术节(Meta Media Art Festival)于上海前滩太古里盛大亮相。超媒体艺术节致力于将都市公共空间打造成多元文化对话的舞台,以富有趣味的多维媒介激发艺术与科技的灵感共振,创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数字化超链接文化表达。
本届艺术节以“超越未来”(Beyond the Future)为主题,不仅汇聚了三位国际艺术家利亚姆·吉利克(Liam Gillick)、加布里埃尔·马桑(Gabriel Massan)以及让·勒内(JR)的前沿创作,更通过公共艺术、虚拟社会、算法科技等多元议题,展开一场关于未来可能性的深度探索。“超越未来”这一主题蕴含着深刻的双重意涵——它既代表着时间维度上的突破,更是一场对“未来”概念的色彩重构。在科技与艺术交融的时代语境下,“未来”这一概念在艺术家的“画笔”下已从线性叙事演化为可交互、持续生长的动态生命体。
![]()
第三届超媒体艺术节现场,2025
作为本届艺术节的首发项目,英国著名观念艺术家利亚姆·吉利克(Liam Gillick)的全新创作《原始山峰1号》与代表作《永续论台》联袂展出,以独特的空间叙事重新定义“关系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
艺术家利亚姆·吉利克(Liam Gillick)
利亚姆·吉利克是“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理论的奠基人,也是当代艺术语境中最具思想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自1990年代起便致力于探索现代美学体系与新型社会议程的碰撞与共生,并通过艺术创作、公共装置及理论著述,持续探讨该现象衍生的系列议题及其对社会成员的影响。
利亚姆·吉利克,《永续论台》,第三届超媒体艺术节现场,2025
艺术家的代表作之一《永续论台》,以四个彩色立柱平台构筑其形式,顶部覆以彩色有机玻璃,其下设置长凳,形同日常社交的微缩图景。作品本意在于营造一个思辨性的场域,唤起观者对人际互动及其环境脉络的微妙感知。
![]()
利亚姆·吉利克,《永续论台》与《原始山峰1号》,第三届超媒体艺术节现场,2025
全新创作《原始山峰1号》是艺术家以“山貌”为灵感的首件作品,通过标志性的几何构造与模块化语言,将黑、白、灰与前滩太古里的标志性阶梯重叠组合为抽象的山形结构。这件作品延续了吉利克对建筑、结构与社会空间关系的持续关注,将传统山体形态转译为可供观众凝视与交流的现代“地貌”。
展览的独特之处在于两件作品的创造性并置——《永续论台》被巧妙地安置在《原始山峰1号》之上。作品与其环境共同构成一面棱镜,折射出关于公共空间、社会距离与对话条件的持续性讨论。
![]()
第三届超媒体艺术节现场,2025
此次展览所在的上海前滩太古里,以其独树一帜的城市建筑景观为作品提供了独特的展示语境。《原始山峰1号》不再是自然山体的简单再现,而成为嵌入都市肌理的人造“山”。通过有序的形式语言,作品既回应了秩序美学的追求,也邀请观众重新审视身体、空间与现代城市之间的哲学思考。
作为超媒体艺术节的重要项目,此次展览不仅展现了利亚姆·吉利克的艺术理念,更通过作品之间的空间对话,展示了艺术在重塑公共空间的持续活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对互动与距离、参与与观察的重新思考,无疑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
2025年11月12日,超媒体集团旗下科技与艺术平台MC2.art联合ZiWU誌屋将于上海前滩太古里呈现巴西艺术家加布里埃尔·马桑(Gabriel Massan)的个展《抵达未来》(How Do We Get There?)。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个人实体展览。作为第三届超媒体艺术节Meta Media Art Festival的核心单元之一,展览将数字叙事、沉浸空间与社会寓言交织入同一感知场域,邀请观众重新思考“抵达”的含义。
![]()
《抵达未来》的探讨来源于巴西“火车跳跃”的文化现象。“我们如何抵达?”是个开放式命题:当文化、经济或身体条件受限时,如何抵达心之所向?如何规划行程并善用现有基础设施?交通工具这一城市运行符号被转化为社会隐喻,“出发”与“抵达”不再是等距行进,而是在结构与资源、心理与地理之间的缝隙中游弋。在这种迁移之中,旅程成为一种永不止息的状态,而非目的。在作品中,飞船穿行于社会地图之外的空间,探问人从何处出发、又向何处移动。
![]()
加布里埃尔·马桑,《抵达未来(HOW DO WE GET THERE?)》,2024, 多频道视频装置、视频表演、静态图像、3D动画、数字雕塑,13分21秒 © 加布里埃尔·马桑
这件作品寓言化地呈现了马桑熟悉的社会现实:无论出发点在何处,抵达目的地,乃至选择目的地本身,都并非易事;但继续前行,仍是我们仅存的选择。
加布里埃尔·马桑(Gabriel Massan)是一位常驻柏林的跨学科艺术家。他融合叙事与世界构建,创造出模拟并讲述拉丁美洲经历中不平等情境的虚拟世界。通过“虚构考古学”的框架,运用3D动画、数字雕塑、游戏、声音及互动装置等媒介,艺术家借助机械动画技术挑战对全球南方扭曲的认知,同时探索“颠覆性他者性”的可能性。
![]()
加布里埃尔·马桑(Gabriel Massan)
加布里埃尔·马桑在其艺术生涯中不断探索数字叙事的临界与政治性。自2023年受英国蛇形画廊年度艺术与科技委任(Serpentine Arts Technologies Commission)邀请创作与展览以来,他开始系统性地实验游戏引擎、虚拟生态与交互式影像的叙事结构,将技术媒介作为社会寓言的生成机制。该项目推动他发展出以虚拟空间中的世界构建为社会想象场的创作方法,也为《抵达未来》奠定了叙事与形式的基础。
![]()
加布里埃尔·马桑,《抵达未来(HOW DO WE GET THERE?)》,2024, 多频道视频装置、视频表演、静态图像、3D动画、数字雕塑,13分21秒 © 加布里埃尔·马桑

加布里埃尔·马桑,《抵达未来(HOW DO WE GET THERE?)》,2024, 多频道视频装置、视频表演、静态图像、3D动画、数字雕塑,13分21秒 © 加布里埃尔·马桑
《抵达未来》最初作为艺术家“HOW”系列中的一部数字影像发布,此次在上海呈现的项目是为作品特别制作的360度沉浸式媒体装置版本,将作品中的叙事进一步具象化。观众将被包裹于影像、声音与节奏构成的空间中,进入一场关于迁移、社会流动与未来通行权的感知体验。通过沉浸式空间的技术手段,作品不仅延展了原有数字叙事的边界,也在现场生成了一种集体移动的情感共振。
![]()
加布里埃尔·马桑,《抵达未来(HOW DO WE GET THERE?)》,2024, 多频道视频装置、视频表演、静态图像、3D动画、数字雕塑,13分21秒 © 加布里埃尔·马桑
![]()
加布里埃尔·马桑,《抵达未来(HOW DO WE GET THERE?)》,2024, 多频道视频装置、视频表演、静态图像、3D动画、数字雕塑,13分21秒 © 加布里埃尔·马桑
即将揭幕
加布里埃尔·马桑中国首次个展
《抵达未来》
展览时间
2025年11月12日—2026年2月14日
展览地点
前滩太古里 中央公园L1层 C-L1-02
展览呈现
![]()
![]()
![]()
联合主办
![]()
![]()
展览预约请扫描二维码
![]()
![]()
在艺术与现实的交汇处,对话与思辨从未停止。作为本届超媒体艺术节的重要延伸,两场特别活动将进一步拓展展览的思想边界。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与策展人将以“社会对话”“社会寓言”等话题为切入,围绕艺术如何跨越媒介与社会的界限展开探讨——从街头行动到虚拟迁徙,从在地实践到数字叙事,艺术不再只是观看的对象,而是推动社会感知与公共参与的契机。
活动预告
JR × 曹丹:从街头到银幕
——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对话的媒介
![]()
作为超媒体艺术节期间的重磅活动,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荣幸邀请到艺术家JR,与超媒体集团艺术平台总裁、出版人曹丹于2025年11月12日展开深度对谈。此次活动以JR即将在贝浩登上海空间亮相的全新个展“翩然人生”(La Vie en Mouvement)为契机,从街头行动、影像叙事与在地实践等维度,探讨艺术如何跨越物理与银幕的边界,激发广泛的社会参与。
对谈时间
2025.11.12,12:00-13:00(上午11:30签到)
对谈地点
MOViE MOViE影城(前滩太古里店)3号厅,
浦东新区东育路500弄1-9号
前滩太古里石区L3层S-L3-13
对谈语言
中法双语,配备同声传译
欢迎扫码预约
开幕对谈
抵达未来:关于移动的社会寓言
作为展览《抵达未来》的重要公共项目之一,MC2总监曹鑫豪将与加布里埃尔·马桑(Gabriel Massan)展开深入对谈。对谈内容将围绕数字叙事、社会寓言与虚拟迁徙展开,探讨沉浸式艺术在当代科技与文化语境中的表达潜能。此次对谈旨在向公众揭示作品的思想结构与创作过程,同时探讨虚拟世界如何映射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以及艺术在技术与社会的双重张力下,如何重新定义“抵达”的意义。
活动时间
2025年11月12日(周三)
16:00-17:30
活动地点
库布里克书店
前滩太古里 石区L3层 S-L3-32&33
活动流程
15:30-16:00 签到入场
16:00-17:00 艺术家对谈
17:00-17:30 艺术家导览
Meta Media Art Festival
超媒体艺术节
出品人|邵忠
艺术监制|曹丹
创意制作人|令狐磊
制作团队
艺术策划与统筹|artketing(孙佳倩、许芃林、陈逸娇、张念一)
媒体内容统筹|袁珏辉 、陈爽
视觉设计| 303 OFFiCE
项目管理|王虹霁
《抵达未来》(How Do We Get There?)
联合创作团队
展览策划|曹鑫豪 Alaric Cao
展览项目管理|Euphy Zhang、潘诗阳、梁舒乔
联合演出|Ariana Villegas,Bernardo Martins
技术指导与动画|Carlos Minozzi
环境艺术与虚拟引擎开发|Mati Bratkowski
虚拟引擎视觉特效|Liam Wolfe
原创配乐与音效|Agazero
工作室管理|Antoine Simeão Schalk
特别鸣谢|Harriet Davey
JR × 曹丹:从街头到银幕
——公共艺术作为社会对话的媒介
艺术策划与统筹|PHOTOFAIRS Shanghai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刘玮妍、张角、汤骁晖)
媒体内容统筹|汤骁晖、陈解元
特别鸣谢|贝浩登画廊
Media Cafe
摄影 | 郭一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