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56岁,退休后每天生活规律,饮食清淡,但近半年她发现,大便次数突然增多,平均每天能有三到四次。
刚开始,她以为是肠胃变敏感了,甚至还庆幸“这样是不是排毒更好?”但家人总觉不对劲,催促她去医院检查。
胃镜查了一圈,医生却说看不出异常。可蹊跷的是,腹泻现象却越来越频繁,有时甚至还会出现轻微腹痛。王阿姨心底的不安逐渐发酵:“真没有问题吗?还是哪里查漏了?”
![]()
直到医生建议做内镜超声,结果却让她和家人瞬间崩溃:胰腺癌——被称为“癌王”的恶性肿瘤。一时间,王阿姨的疑惑、焦虑与恐惧交织。
很多和她一样经历反复腹泻的中年女性,也开始思考:每天频繁大便,真的只是“肠胃不适”那么简单吗?
你以为的“小毛病”,可能是大危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反复腹泻背后那些被忽视的健康信号,帮你擦亮眼睛,远离“癌王”的威胁。
现实生活中,大便次数增多被很多人当作“肠胃功能好”“代谢旺”的象征。很多中老年朋友更觉得这是身体进化的“自清洁”。
真相却并非总是这么乐观。医学上,大便每日超过两次、连续一周以上,就需要警惕“不明原因腹泻”。原因远不止饮食不当或者肠炎这么简单。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约有12%的胰腺癌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莫名的腹泻和大便次数增多,而不伴典型腹痛或黄疸。
![]()
这是因为胰腺是消化酶分泌的重要器官,一旦出现肿瘤或功能异常,脂肪、蛋白的消化都会受到影响,造成小肠吸收紊乱。
出现油腻便、反复腹泻、排便频繁等现象。这些症状往往在早期不引人注目,容易被忽视。
一份发表于《中华消化杂志》的研究指出,经内镜超声检查可将胰腺早期肿瘤的检出率提升至46.3%,显著高于常规胃镜和腹部B超的15%和21%。也就是说,当胃镜看不出问题、B超模糊时,内镜超声可能“揪出”潜藏的危险。
![]()
坚持频繁排便的“习惯”,看似无害,但超过三周还没改善,就一定要引起重视。下列表现,更是“癌王”——胰腺癌早期的高危信号,尤其是第3点,最易被忽视:
大便油腻、带泡沫且难以冲净:提示脂肪消化异常,是胰腺分泌障碍的常见外在信号。体重短时间明显下降,月减重超过2公斤:临床数据显示,在胰腺肿瘤患者初诊时,有68%出现不明原因消瘦。
腹泻与食欲减退、上腹隐痛同时出现:中国科学院一项临床研究指出,约30%早期胰腺癌患者以此三联症起病。
这一点最容易被认为是“肠胃炎”,从而耽误病情。皮肤发黄或巩膜轻度染黄:说明胆管可能已受到压迫,是中晚期胰腺癌的重要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五年生存率仅为7.2%,原因在于近八成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而早发现、早治疗,五年生存率可提升至38%。
腹泻≠健康食品吃太多!专家指出,每天排便超过3次、持续两周以上,尤其伴随消瘦、油腻便、腹痛、皮肤黄染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消化科就诊,切忌自行买药“止泻”掩盖症状。具体该如何科学自查、管理和防范?
不要只查胃,还要重视胰腺和胆道系统的检查。胃镜、肠镜常查不出胰腺小肿瘤,内镜超声、增强CT、磁共振等才是“火眼金睛”。
注意粪便性状变化:如果便色异常浅黄、油腻、有漂浮感,且排出难以冲净,要警惕胰腺系统问题。
饮食规律,适当富含优质蛋白:如豆制品、鱼、蛋类等,同时减少高油脂、高反式脂肪摄入,预防慢性胰腺损伤。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糖尿病、高血脂或家族胰腺癌史的人群,每年筛查胰腺相关指标。腹泻无明显诱因超过两周,务必到正规医院完善检查。早诊早治是远离“癌王”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