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周末,俄罗斯对乌克兰全境的能源设施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动用数百架无人机与数十枚巡航导弹,直接导致乌方国有电力系统发电能力一度归零。
2. 多地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陷入崩溃,供电、供暖及供水网络大面积中断,居民日常生活遭受严重冲击。为应对危机,乌克兰国家电网于周日宣布,全国绝大多数区域将执行每日8至16小时的轮流停电措施,以支持抢修作业和电力资源调度。乌克兰能源部长形容此次袭击是自2022年2月战争爆发以来“最黑暗的夜晚之一”。
3. 根据乌克兰空军发布的战报,俄军在周五晚间至周六凌晨之间共发射458架攻击型无人机及45枚远程导弹。尽管防空部队成功拦截了相当数量的目标,仍有大量飞行器突破防御体系,精准命中多个关键能源节点。
![]()
4. 此次打击重点集中于热力发电厂,尤其是那些在2024年遭重创后历经艰难修复才恢复运行的设施。这种反复定点清除战术极大削弱了乌克兰能源系统的稳定性,使重建工作举步维艰。
5. 乌克兰面临的能源困境并非孤立现象。近几个月来,俄方显著提升了对乌民用基础设施的打击频率与强度;与此同时,乌克兰也加大了对俄罗斯境内炼油中心与储油基地的反击力度。
6. 双边能源对抗已波及边境地区,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库尔斯克州等地因乌军袭击导致能源供应中断,逾两万名当地居民失去电力与供暖,俄官方称其能源网络遭遇“结构性损毁”。
![]()
7. 当前局势表明,俄乌之间的能源较量已演变为一场持久消耗战,而承受最大代价的是两国普通民众。
8. 行业分析人士警告,持续不断的空袭正将乌克兰推向冬季能源灾难的边缘。乌克兰顶尖能源专家发出警示:若基辅市内两座主力热电联产厂在严寒条件下停机超过72小时,首都或将面临“系统性瘫痪”的严峻风险。
9. 这一预测具有现实依据——乌克兰多数城市依赖集中供热系统维持冬季室内温度,一旦管网失温,建筑结构可能迅速冻结,进而引发管道爆裂、房屋损毁等连锁反应,最终演变为大规模人道危机。
![]()
10. 能源战升级的同时,核安全警报也被全面拉响。
11. 乌克兰外交部长披露,俄军无人机近期袭击了位于该国西部纵深地带的两座核电站变电站,分别服务于赫梅利尼茨基核电站与罗夫诺核电站。
12. 上述核电站距卢茨克约为75英里与59英里,属于国家核心核能资产。乌克兰政府严厉谴责此类行动,指出俄罗斯“蓄意威胁欧洲核安全底线”,并紧急呼吁国际原子能机构介入调查与干预。
13. 尽管截至目前未出现放射性泄漏报告,但任何针对核电站辅助设施的军事打击都可能触发灾难性后果。
14. 国际社会对此高度戒备,原因在于核安全事故的影响范围远超国界,极有可能蔓延至整个欧洲大陆。
15.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长期阴影至今仍未消散,因此,任何危及核设施的行为必须受到全球范围内的最强烈谴责与法律追责。
![]()
16. 在能源攻防中,乌克兰亦主动出击。近年来,乌军频繁使用远程无人机与导弹打击俄罗斯境内的油料储存库与炼油装置,旨在遏制莫斯科的能源出口能力,并激化其国内燃料供需矛盾。
17. 这一战略已显现成效:俄罗斯政府被迫将汽油出口禁令延续至10月底,以缓解因多座炼油厂受损引发的国内油价剧烈波动问题。
18. 此类基础设施间的攻防凸显现代战争形态的根本转变——战场不再局限于前线阵地,而是深入敌方后方民生体系,通过瘫痪能源命脉来瓦解其社会运转能力与民众抗战士气。
![]()
19. 从战术层面看,此类打击确能在短期内制造广泛混乱,但从长远来看,交战双方都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能源系统的损毁不仅重创民生基础,还将严重阻碍经济复苏进程,延长战后重建周期。
20. 当前景况令人不安,随着寒冬临近,取暖与用电需求将持续攀升。
21. 若当前冲突态势延续,乌克兰民众或将面临更为严重的电力短缺与供暖危机。而俄罗斯接壤区域同样无法置身事外,跨境报复性打击只会加剧彼此苦难,形成典型的双输格局。
22. 国际社会亟需强化调解角色,优先推动建立关键设施保护机制,特别是确保核电站等高危目标免受攻击,防止局势失控引发更大规模的人道灾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