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美国军界抛出一则足以引发热议的消息。
陆军部长德里斯科尔公开表示,要把采购无人机作为首要任务,计划未来两三年购入100万架,后续每年还要买50万到数百万架不等。
![]()
美防长赫格塞斯更是直接将当下局势与1939年对标,下令让国防部和工业体系转向军事模式备战。
这波操作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难道真要靠50万架无人机就能遏制中国?南海若真爆发交锋,结局早就藏在6个字里。
美军的“无人机狂想”
美陆军部长德里斯科尔的表态,并非空穴来风。
![]()
早前,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就提出过“地狱愿景”计划,直白描述了用数千架无人机阻滞解放军两栖行动的战术构想。
两者的思路不谋而合,都把无人机当成了对华博弈的关键筹码。
美军的算盘其实不难猜,他们既想靠无人机直接打击敌方舰队,又打算在卫星和空中侦察受限后,用这些小家伙收集战场情报,维持作战能力。
![]()
本来想靠着数量优势形成压制,可仔细一想,这个计划的漏洞实在太多。
先不说无人机的质量是否能满足战场需求,单是“每年50万架”的采购量,美国军工体系真能扛下来吗?
美军高层好像有点高估自己的产能了,他们只想着靠无人机形成威慑,却没考虑到战场是双向的。
你能放无人机过来,别人就有办法反制。
![]()
更何况,现代战争讲究的是体系作战,单靠某一种装备就能取胜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中国的“制造实力”
美军想靠无人机取胜,核心还是要拼工业产能。
可这一点,恰恰是中国的强项。
德里斯科尔自己都承认,俄乌每年能生产大约400万架无人机,而中国的产量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两倍。
![]()
如此看来,美国想要每年采购100万架无人机,目标能否实现都要打个问号,更别说和中国比拼了,美国军工产能的短板不是一天两天了。
现有采购模式已经跟不上备战需求,军工企业的生产效率也难以快速提升。
无奈之下,美防长才会急着推动工业体系转向军事模式,试图补上这个缺口。
![]()
但工业产能的积累需要时间和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不是靠一道命令就能短期内解决的。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生产能力是底气所在。
无人机生产涉及的零部件、芯片、组装等各个环节,都能在国内形成闭环。
反观美国,不少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供应链的脆弱性在紧急情况下很容易暴露。
![]()
很显然,在这场产能比拼中,美国从一开始就落了下风。
中国的“压倒性优势”
美军一边忙着扩充无人机规模,一边在南海频频制造事端。
他们支持菲律宾在南海挑衅中国主权,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施压,让南海成为潜在的冲突爆发点。
可他们似乎忘了,解放军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
福建号航空母舰的入役,让解放军在南海的军事优势进一步扩大。
这艘航母配备了电磁弹射和回收系统,搭配全新的舰载预警机和隐身舰载机,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加上陆基导弹力量和空中力量的支援,解放军在南海构建起了立体防御体系。
美军要是真敢在南海动武,面对的将是全方位的压制。
![]()
解放军的反无人机技术也早已成熟,像沉默狩猎者激光反无人机系统等装备,能有效应对大规模无人机来袭。
更何况,中国在南海的军事部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占据道义和地理上的双重优势。
毫无疑问,美军在南海与中国交战,结局只有“必然遭遇惨败”这6个字。
美国想靠50万架无人机逆转局势,本质上是对自身实力的误判,也是对中国底线的挑衅。
![]()
地区和平稳定需要各方理性沟通,靠军备竞赛和挑衅施压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始终不愿看到冲突发生,但也绝不惧怕任何挑衅,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从未动摇。
美军的一系列操作更像是困兽之斗,工业产能追不上,军事优势在缩小,却还想着靠疯狂计划扭转局面。
![]()
与其把精力放在对华遏制上,不如好好审视自身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