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当地时间11月8日,乌克兰再度陷入紧张局势,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称,俄武装部队在此轮大轰炸中,发射超450架自杀式无人机和45枚导弹,袭击了乌各地目标、基础设施及能源设施。
![]()
这场空袭始于 11 月 7 日 23 时许,俄军采用 “无人机牵制 + 导弹精准打击” 的战术组合,分波次对乌克兰全域目标发起攻击。俄罗斯国防部 11 月 8 日上午发布的通报明确,此次行动使用高精度武器打击乌军工企业及配套能源设施,所有预设目标均被命中,同时强调俄防空系统在过去一昼夜击落 178 架乌克兰无人机及 2 枚制导航空炸弹。
乌克兰空军 11 月 8 日凌晨 3 时许发布的实时战报,详细拆解了俄军的武器配置。18 枚 “伊斯坎德尔 - M” 战术弹道导弹从俄境内布良斯克州发射,主要攻击哈尔科夫州与波尔塔瓦州的变电站,这类导弹飞行速度达 5 马赫,具备末端机动能力,乌军现有防空系统拦截率不足 30%。空天军米格 - 31K 战斗机从白俄罗斯领空起飞,发射 10 枚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精准命中基辅州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火电厂,其 10 马赫的突防速度让乌军 “爱国者” 防空系统难以反应。
![]()
最受关注的是 13 枚 “伊斯坎德尔 - K” 巡航导弹,由俄军陆军地面部队从赫尔松方向发射,全部击中乌克兰中央能源公司的关键设施。这款导弹搭载的 9M729 型弹头重量达 500 公斤,爆炸威力远超乌军常用的伊朗制无人机,其射程可达 500 公里以上,曾因违反《中导条约》相关规定,成为 2019 年美俄相继退出该条约的直接导火索。此外,俄海军黑海舰队从克里米亚港口发射 3 枚 “口径” 巡航导弹,摧毁了敖德萨州的铁路枢纽,切断西方援乌物资运输通道。
空袭持续至 8 日凌晨 5 时许才逐渐平息。乌克兰各级政府机构汇总的数据显示,波尔塔瓦州、哈尔科夫州、基辅州等 6 个州的能源与交通设施遭严重损毁,截至 8 日上午,袭击已造成 4 人死亡,另有 12 人受伤。
![]()
能源系统瘫痪,乌克兰陷入 “全面黑暗”
空袭的直接后果在 11 月 8 日清晨显现。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于 8 日 7 时许在社交媒体发布紧急通知,称受袭击影响,多个州实施紧急停电,工业用户继续执行限电措施。两小时后,乌克兰中央能源公司的公告更令人揪心:该公司运营的所有发电设施均陷入瘫痪状态,发电量降至零,这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发电厂遭遇的规模最大一次袭击。
作为乌克兰三大火力发电企业之一,中央能源公司负责运营全国重要火电厂,承担着电力与热能供应的核心职能。其公告显示,袭击引发电站大面积火灾,虽经消防人员连夜扑救,仍造成所有机组全部停产,且部分设备损毁严重,短期内无法恢复供电。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同日证实,本轮空袭是 10 月以来俄军对乌能源基础设施发动的第九轮大规模袭击,负责 “提供天然气和供暖” 的工业设施遭袭受损,进一步加剧民生危机。
![]()
到 11 月 8 日中午,“全面停电” 的范围从最初的 6 个州扩大至乌克兰全境。基辅市民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显示,市区主干道红绿灯全部熄灭,地铁暂停运营,高层建筑因电梯停运导致居民被困,部分医院启动备用发电机维持关键设备运转。哈尔科夫州州长通过视频通报称,该州除应急通信外,所有电力供应中断,供暖系统停摆,而当地夜间气温已降至零下 2 摄氏度,民众面临 “挨冻断粮” 的困境。
11 月 8 日 16 时,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宣布,11 月 9 日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将从零时零分到 23 时 59 分实施 2 至 4 个轮次的轮换停电,各项限制措施将持续至当日结束。这意味着乌克兰民众至少要在间断性停电中度过两天,而能源专家指出,若关键设施修复受阻,冬季持续停电可能成为常态。
![]()
核打击警告与战略威慑
13 枚 “伊斯坎德尔 - K” 巡航导弹的使用,让这场空袭超越了常规军事行动的范畴。这款导弹之所以被称为 “全球禁止” 武器,源于其与《中导条约》的渊源。2014 年起,美国多次指控俄罗斯试射的 9M729 型 “伊斯坎德尔 - K” 巡航导弹射程突破 500 公里,违反《中导条约》对陆基巡航导弹的限制,俄罗斯则驳斥称美国在东欧部署的陆基 “宙斯盾” 系统同样具备导弹发射能力,才是条约的实际违反者。2019 年,美俄相继退出该条约,这场围绕 “伊斯坎德尔 - K” 的争执成为核军控体系崩塌的重要标志。
![]()
此次俄军公开使用这款导弹,释放的信号极具威慑性。军事分析显示,“伊斯坎德尔 - K” 虽此次配备常规弹头,但具备搭载核弹头的能力,其 500 公斤的弹头载荷可适配小型战术核弹头。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俄罗斯对西方援乌力度升级的回应 —— 此前九月底,美国副国务卿公开表示北约正推动向乌克兰提供 “战斧” 巡航导弹,乌方随后正式提交援助请求,而 “战斧” 导弹 1600 公里的射程可覆盖俄境内众多战略目标。
![]()
更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空袭前四天,11 月 4 日,俄罗斯高调公布 “海燕” 核动力巡航导弹与 “波塞冬” 核鱼雷的测试进展。“海燕” 凭借超长续航和低空突防能力可实施迂回攻击,“波塞冬” 则能在 1000 米深海潜伏,配备两百万吨当量核弹头,威力超过 “萨尔马特” 洲际弹道导弹。军事专家指出,俄军此时发射 “伊斯坎德尔 - K”,与两款战略核武器的信息释放形成呼应,构成 “常规威慑 + 核威慑” 的双重压力,暗示若西方突破 “红线”,不排除使用战术核打击的可能。
俄罗斯官方虽未直接提及核打击,但俄外交部发言人在 11 月 8 日的记者会上表示,“西方持续向乌克兰提供进攻性武器,正将地区局势推向不可预测的边缘,俄罗斯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自身安全的权利”。这番表态被解读为对 “核警告” 的间接确认。
![]()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战场态势联动
空袭事件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 11 月 8 日上午的视频讲话中,展示了能源设施损毁的现场画面,呼吁西方 “加快防空系统交付速度,否则冬季将有更多民众死于寒冷”。他同时透露,已与德国、波兰等国紧急沟通,请求追加 “IRIS-T” 防空导弹与发电机援助。
西方多国迅速回应。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 8 日的声明中谴责俄军 “蓄意攻击民用设施”,称将向乌克兰追加 2 亿美元军事援助,包括更多 “毒刺” 防空导弹。德国国防部证实,首批额外的 10 台大型发电机已在 11 月 8 日傍晚启运乌克兰。但对于乌方提出的 “设立禁飞区” 请求,北约秘书长明确表示 “不考虑直接军事介入”,避免与俄罗斯发生正面冲突。
![]()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与地面战场形成联动。11 月 8 日,俄罗斯《消息报》援引俄军 “西部” 军事集群指挥官的话报道,俄军正加快对哈尔科夫州库皮扬斯克市的进攻,已控制奥斯科尔河渡口,封锁乌军部队退路。库皮扬斯克作为乌克兰 “第三首都”,是哈尔科夫州东部关键防御据点,若失守将重创乌军物资补给线。分析认为,俄军通过空袭瘫痪乌能源与交通系统,正是为地面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在 11 月 9 日的评论中指出,俄乌冲突已从局部摩擦发展为大规模对抗,温压弹、子母弹等武器的频繁使用拉低战场伦理底线,而此次 “禁运导弹” 的出现,意味着冲突升级风险进一步上升。若外交途径无法破局,核武器使用的可能性恐将成为现实担忧。
![]()
结语
截至 11 月 9 日 16 时,乌克兰中央能源公司仍未恢复任何火电厂的正常运营,轮换停电计划如期启动。这场始于 11 月 7 日晚的空袭,不仅让乌克兰陷入 “全面黑暗”,更以 13 枚 “伊斯坎德尔 - K” 巡航导弹为注脚,将俄乌冲突的战略威慑推向新高度。
参考信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