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岁的李阿姨最近总觉得自己容易消耗体力。洗个衣服要歇一歇,上楼梯气喘吁吁,原本能提着菜一口气爬上三楼。
现在却要中途停下来缓一缓。她以为是年纪大了,没太在意。直到体检时,医生看着她的报告单陷入沉思。
说:“其实您的心脏已经敲响了‘第一阶段心力衰竭’的警钟。早些检查,本可以更好地管理。”你也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平时生活还能自理,偶尔感到乏力、呼吸不上来,却总归以“老了、累了”自我安慰。
![]()
殊不知,我国每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新发人数已高达150-200万,而且超过70%的首批患者并没有自我察觉到心脏的异常信号。这样的“隐秘杀手”,往往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身边。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力衰竭的第一阶段?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察觉,却又风险巨大?有哪些关键的检查必须定期做,才能真正“兜住”健康的底线?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你可能一直没重视的心脏隐患,尤其是“两种检查”的重要性,第2种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很多人以为,心力衰竭是不是就是心脏“跳不动了”,人一定会很虚弱甚至晕倒。但事实并非如此。全球权威的心脏病学会将心力衰竭分为四个阶段。
A、B、C、D,其中“第一阶段”又叫A期,指的是虽然心脏结构和功能未明显异常,但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已经“埋下了隐患”。
有研究指出,40岁以上的中国成年人中,接近30%的人群处于A期心力衰竭风险状态,即便体感无异,心脏的压力其实已逐步累积,如同一根用力拉紧的橡皮筋,早已潜伏着“回弹”的风险。
为什么这种“A期”最容易被忽视?其一,没有明显症状,比如只是在剧烈运动后感到胸闷或短暂气促,很容易归结为“年纪大、锻炼少”;其二,常见诱因太平常,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慢性病,往往被当成“无害的常见病”,未引起足够警觉。
心衰发展极为缓慢,但一旦越过“早期防线”,进展加速不容忽视。中国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明确指出,A期患者如果没有采取干预措施,5年内走向功能性心衰(C期-D期)的风险提升近2倍。
而据《柳叶刀》2023年统计,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再次率高达41.7%,其中很多首次住院患者此前根本未做过心电图或心脏彩超。长期不重视“隐性心衰”,可能会有以下表现逐步加重:
运动耐力明显下降:连步行、做家务都觉得累,常常喘不过气;水肿、夜间尿多:心脏回流压力增大,体液分布异常,导致脚踝肿胀、夜尿频繁。
易感冒或感染反复:免疫功能减弱,感冒拖延,恢复变慢;偶尔心慌、胸闷:常在夜间、劳累后突然加重。
这些症状早期往往非常轻微,若因“没什么大碍”“再等等”自我安慰,结果可能等来一场说来就来的急性心衰,医生建议:两种检查,建议每年都做,“第二种”能发现隐藏隐患。
心电图检查。这是一种基础且无创伤的检查,可以发现心律失常、心脏肥大、早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异常。很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虽然表面心电图正常,但通过比对历年数据,可以发现细微的节律改变。
![]()
心脏彩色超声波(心脏彩超)。这项检查比心电图更全面,可以清楚显示心脏结构、各瓣膜功能、心肌收缩和舒张程度变动,是早期筛查“心力储备功能下降”最有效的工具。
之所以反复强调彩超,是因为很多中老年人每年体检只做心电图,忽略了“心脏功能的结构性隐患”。实际上,真正能反映是否进入“隐性心衰”门槛的,恰恰是心脏彩超”这一工具。
若彩超出现“左心室肥厚、射血分数下降、心肌轻度变薄”等微小变化,哪怕此刻无明显不适,也要引起高度重视。
![]()
除了定期检查,日常管理同样重要。专家建议,做好两点,能有效降低A期心力衰竭进展风险:
把控好“危险因素”,如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空腹血糖保持在5.6mmol/L以内,血脂指标达标。长期达标者心力衰竭发生率可下降约28%。
坚持生活方式调整,适量运动、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不超过6g)、戒烟限酒、保证睡眠质量。多项中国大规模人群随访数据显示,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以上、每晚睡眠7小时者,5年内心衰风险降低至常人的60%。
再提醒:“身体没问题”≠“心脏没风险”。许多隐匿性心力衰竭就是被这一误区耽误的。建议40岁以上人群,及所有高血压、糖尿病或有家族心脏病史的中老年人,每年坚持至少一次心电图+心脏彩超;有任何胸闷、乏力等不适,及时就医,不要等到“真的心慌、气喘”时再追悔莫及。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