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梁建章,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携程集团的创始人,但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其主攻的还是人口经济学。
他曾在2012年时,联合三十多位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签署建议书,呼吁停止计划生育政策。
![]()
到了2023年,又发出严厉警告:如果中国不立即干预人口问题,40年后,印度人口将达到中国的三倍!
那么,梁建章何出此言?人口数字真靠干预就能实现增长吗?
![]()
中国人口
2022 年,中国总人口触及 14.1 亿的峰值后,正式进入负增长通道。2024 年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降至 14.0828 亿,连续第三年出现人口净减少。这一年,出生人口仅 954 万,死亡人口却达到 1093 万,139 万的净减少量,直观反映出人口增长动力的枯竭。
人口变动的核心指标同样不容乐观。2024 年我国出生率跌至 6.77‰,自然增长率为 - 0.99‰,这一趋势若持续蔓延,人口萎缩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多方预测显示,2025 年出生人口可能跌破 800 万,甚至有悲观推算认为将降至 700 多万。
![]()
人口总量下滑直接冲击劳动力市场。中国能成为 “世界工厂”,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是核心优势之一。如今劳动力供给减少,直接推动用工成本上升,制造业竞争力面临挑战。联合国预测,到 2050 年,中国劳动力规模将从当前的 8 亿以上萎缩至 7.5 亿。
即便 “人才红利” 被寄予厚望,梁建章也提醒,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的创新活力,依然需要足够规模的年轻群体作为支撑,人口规模不足将制约创新潜力释放。
![]()
老龄化重压
劳动力减少的另一面,是深度老龄化的加速到来。2024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 21%,梁建章预测这一比例将在 2035 年突破 30%,意味着社会将全面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压力,集中在养老与医疗体系。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养老金支付、医疗资源供给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梁建章推演,当前的 90 后群体,未来可能需要工作至七八十岁才能退休,否则养老金体系将难以维持收支平衡。这一设想并非夸张,邻国日本已给出现实参照。
![]()
日本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人口负增长,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如今在日本,七十多岁的老年人从事出租车驾驶、服务业等工作的场景随处可见,高龄就业成为普遍现象。其养老金体系长期承压,社会消费活力不足,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这一 “前车之鉴” 清晰展现了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低生育率根源
人口负增长的核心症结,在于持续低迷的生育率。当前我国生育率长期徘徊在 1.0 的极低水平,远低于 2.1 的人口世代更替标准,而这一现状的背后,是年轻人面临的多重现实压力。
![]()
经济负担是首要阻碍。高昂的房价占据了普通家庭大部分收入,子女教育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再加上医疗费用等潜在支出,让 “养不起” 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同顾虑。生育不再是单纯的家庭选择,更成为一项需要精密计算的财务决策,过高的经济成本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
时间与精力的透支同样关键。现代职场中,“996” 加班文化盛行,年轻人工作压力巨大,下班后往往身心俱疲,难以兼顾子女养育。更值得关注的是,育龄女性面临的就业歧视依然存在,职业发展与生育之间的冲突,让许多女性在生育问题上犹豫不决。
![]()
观念转变则从根本上改变了生育意愿。随着教育水平提升,年轻人更注重自我实现与生活品质,“传宗接代” 的传统观念逐渐淡化,“养儿防老” 的认知已不再主流。更多人选择将资源与精力投入自身发展,生育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
印度人口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的人口发展轨迹。2023 年,印度人口正式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联合国《2025 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显示,2025 年印度人口将达到 14.6 亿,仍保持增长态势。
![]()
尽管印度生育率已从 1960 年的近 6.0 降至 2025 年的 1.9,略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依然支撑其增长潜力。更关键的是,印度人口结构极具优势:0-14 岁人口占比 24%,10-24 岁人口占比 26%,68% 的人口处于 15-64 岁的工作年龄,而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仅为 7%。
这一人口结构的形成,与印度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历史上印度未实行严格的生育控制政策,农村地区 “多子多福” 的传统观念仍有深厚基础。同时,印度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年轻人口的素质提升与规模优势相结合,形成了潜在的发展动力。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将在 2064 年达到 17 亿的峰值后才逐渐稳定,这也是梁建章做出 “40 年后人口达中国 3 倍” 预测的核心依据。
![]()
人口博弈
中国与印度的人口发展路径对比,已超越单纯的内部社会议题,上升到国家长期竞争力的战略层面。印度的人口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供给上,更意味着庞大的内需市场与创新潜力,这对中国形成了客观上的竞争压力。
而日本的案例则警示我们,人口政策的调整窗口期一旦关闭,将难以逆转。日本曾推出生育补贴、托育服务优化等一系列政策,但由于干预时机过晚,低生育意愿已形成社会惯性,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这一教训表明,人口问题的解决必须抓住关键时机,拖延只会让后续干预付出更高成本。
![]()
梁建章的预警,本质上是呼吁尽快为生育意愿松绑。解决人口问题,并非强制生育,而是通过政策调整,为有生育意愿的家庭扫清障碍。无论是减轻经济负担、优化育儿服务,还是完善女性就业保障、营造友好的生育社会氛围,核心都是让年轻人 “敢生、能生、养得起”。
当前,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已不可避免,但通过及时有效的干预,完全有机会减缓萎缩速度,优化人口结构。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一个政策调整都关乎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根基。若错失当前的机遇窗口,人口结构失衡带来的连锁反应,将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人口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规划与持续投入。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人口博弈中,唯有正视现实、主动作为,才能为国家发展筑牢人口根基,避免陷入不可逆的发展困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