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中国炼铁网)
![]()
臧向阳 尹雪山 王玉会
(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 本文根据经济冶强、欧根方程理论阐述了经济炼铁的理念,并从炉型优化、经济原料、高炉操作、原料处理及降本思路几个方面探讨了经济炼铁。
关键词 经济冶强 欧根方程 炉型优化 经济原料
1 前言
1.1 经济炼铁理念
当前及今后的突出问题:
(1)优质资源与高炉大型化之间的矛盾;
(2)钢铁产能过剩趋势下,市场竞争加剧,降低成本是企业有效的出路;
(3)钢铁成本的70%以上在炼铁,炼铁降本是重中之重。
经济炼铁就是应用经营理念,指导炼铁实践,利用系统集成的炼铁技术实现经营理念,通俗地讲,就是经营理念同炼铁技术相结合、供应同生产相结合,炼铁也要面对市场。
1.2 经济炼铁理论方法
以欧根方程为理论基础,以经济冶强为技术依据,以降低生铁成本为导向,紧随市场变化,优化原料结构,粗粮细做,精细操作,实现铁水成本最低,争取效益最大。
1.2.1 高炉生产条件下的欧根方程
散料层、块状带欧根方程:
![]()
在软熔带和滴落带根据物料变化对公式进行了局部修正,主要对实际空隙率ε的影响。
从欧根方程中,可以明确地看出,影响△P最大的是炉料的空隙率ε,和煤气流速ω,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中ε是原燃料条件决定,ω由设计和操作参数决定。粒度分布ω对影响比较大,见图1。高炉炉内ε处于变化非常敏感的区域[1],见图2。改善ε对于维持高炉顺行极为有利。
![]()
![]()
1.2.2 高炉经济冶强
冶炼强度、炉腹煤气指数与燃料消耗之间的关系见图3。
![]()
高炉冶炼均存在一个最佳的冶炼强度[2]及炉腹煤气指数。从成本角度出发,则存在如图4的关系,受固定费用分摊影响,最低成本点冶强或XBG一般高于最低消耗点。考虑利润,企业效益存在图5的关系。
![]()
XBG实际是炉缸截面上的煤气标态流速,单位Nm³/(m²·min)。
2 经济炉型的设计与优化
合理炉型评价,是以高炉投产后,稳定顺行、优质高产、低耗长寿等实效为评价标准的。
传统的炉型设计参数,是以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各尺寸之间的关系,并定型,为新的高炉设计提供指导,其中较大的缺陷就是未能有效地指出改进方向及逻辑。
![]()
![]()
2.1 高径比
H/D为高径比。
△P与D4成反比,D的微小变化会引起△P的大幅变化。
H/D要矮胖,重点在胖,不在矮,即重点是扩大横向的直径D,适当降低有效高度H。
2.2 Vu/A
为了直观分析Vu/A与τ(煤气停留时间)的关系,工作容积为有效炉容的84%,则有以下关系[3]:
![]()
![]()
2.3 β炉身角
β=79°~83° ,d/D=0.6~0.7
β角大,边缘气流抑制,β角小边缘气流发展。
β〈76°后,边缘气流不受控制。
若厚壁炉衬侵蚀严重,会引起炉身角变的很小。
2.4 α炉腹角
α=74°±2° D/d=1.20~1.30
日常生产中,通过调整风口长度,可以调整等效炉腹角,正常运行在70°±2°水平。
α、β角共同控制边缘气流。
2.5 h1/d炉缸形状系数
h1/d≥0.45向瘦高发展;
深炉缸,有利于保证回旋区在高度上有宽松空间,不受渣铁排放影响。
瘦炉缸,有利于在同样的动能条件下,保证活化区比例提高。
2.6 炉底结构
受环流影响,炉底一般为象脚侵蚀,象脚侵蚀的形成往往加剧了炉缸环流,对炉缸死焦堆的置换及高炉长寿均不利。
人造锅底炉底结构,可以引导炉缸炉底侵蚀。
通过调整耐材性能,优化炉底冷却方式(通过对传统炉底水冷管布局优化,冷却强度由外向内逐步降低,甚至取消中心冷却,示意见图7),可以引导形成锅底状炉缸侵蚀。锅底状炉底结构,利于缓解炉缸环流,利于加速死焦堆置换。
![]()
2.7 小结
炉型设计优化重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扩大炉腰直径,并适当降低高炉H,有利于降低对原燃料质量的苛求;
2)缩小炉腹角,从下部控制边缘气流,可延长炉腹炉腰炉身下部冷却壁的寿命;
3)增加炉缸h1/d,有利于通过渣铁自身重力,提高炉缸自清洁能力,活跃炉缸,降低对焦炭热态冶金性能的要求。
研究经济炉型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经济炼铁[3],奠定基础。
3 经济原料与精料方针
3.1 精料方针(以宝钢用矿为例)
精料八字方针:高、熟、净、匀、小、少、稳、好。
其中,只有“高”-品位高,“少”-杂质少、有害元素少,两字是对资源的要求,其余六字都是针对铁前工序的工艺技术要求,是属于技术层面的。
3.2 经济原料
经济矿定义:是以市场主流矿或本厂主力矿为参照,通过建模对各种资源进行铁成本测算排序,成本低于主矿的叫经济矿。
以此类推,经济焦、经济煤、经济熔剂的定义,统称为经济原料。
经济料是一个动态概念,随市场价格变化趋势而变化,与矿石品位无直接关系,更不是大家误解中的垃圾料。
由此可见经济原料是经营层面的概念,与精料方针并不矛盾,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经营的理念,做好炼铁技术,在经济原料的条件下,做好精料方针。
在市场中,没有经济性的技术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技术必须要有经济性!
3.3 经济料的限制因素
(1)有害元素控制
对于有害元素要实行总体控制,以吨铁负荷为控制单位,建立有害元素平衡表,关注日常排出率。行业及日钢对有害元素入炉负荷控制标准见表1。
![]()
(2)配比的限制因素
对于严重影响烧结、球团性能的原料,要通过各种实验等技术措施,探讨其上限的配比。保障高炉能够承受。比如,日钢配料结构条件下,加精经济配比≤12%,新西兰海砂,球团配比≤50%。
3.4 经济料的选择
经济料选择的步骤:(1)建立适用于本厂的数学模型,图8为日钢矿石测算模型;(2)广泛寻源,紧跟市场,测算排序;(3)确定配比、采购配料、生产;(4)边生产边测算,边总结边改善。
![]()
图8 日钢矿石测算模型
贯彻“先算后干、边干边算、干完再算”的三算原则,执行PDCA循环,持续改进。
3.5 经济原料下的精料重点
经济原料下的精料重点考虑:“好”“稳”“匀”“净”。
其中:
好:冶金性能好,低温还原粉化率要低,若达不到,则喷洒氯化钙溶液;软熔温度要高,软熔区间要窄,有利于降低下部压差。
稳:化学成分、冶金性能稳定,稳定比单个成分优秀更重要。要注意稳定入炉炉料结构,禁止日常操作将炉料结构作为渣相调整的手段。
匀:烧结矿<10mm粒级不高于20%,>40mm不高于5%。
净:入炉<5mm粉末不高于3%。
4 高炉操作技术探讨
高炉操作的核心问题在于活跃炉缸和改善气流两个基本点。
4.1 活跃炉缸
对炉缸状态监测的参数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
(1)死料堆清洁度指数DCI
![]()
(2)炉芯死料堆温度DMT
![]()
![]()
以上表征炉缸活跃度的指数,总体上是有效的,但这只是监测手段,要把重点放在保持炉缸活跃上,炉缸活跃的本质是炉缸各区域焦炭空隙度的问题,可以从焦炭运动,渣铁流动,温度梯度三个视角来分析操作上需要做什么。
下面重点是从焦炭运动的角度,谈一下活化区的问题。
日本经验:活化区水平投影面积占比n=50%最佳;
刘云彩教授:n=0.5-0.60,(见图9、10);
![]()
王筱留教授:n=0.45~0.65(450m³-5800m³);
![]()
当n=0.50时,回旋区深度L=30%Rd
当n=0.55时,回旋区深度L=1/3Rd
平台漏斗的布料模式,平台占炉喉半径约1/3Rd。是由炉缸活化区决定的。
布料平台和炉缸的活化区是相对应的,上下部操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n值是存在下限的,n值太小炉缸长期不活跃,下限的n值决定了炉缸最小炉腹煤气指数(56-66),决定了炉缸截面积最小风量。
4.1.1 问题讨论
(1)最佳n值在什么水平?
①根据小高炉经验,随着强化,n值从0.5上升到0.65以上,各项指标都出现大幅度改善;
②大高炉强化水平低,n值最高才达到了0.55;
③n值超过0.55后,燃料比上升,是由于煤气流速上升,尤其是炉腰带煤气流速的上升引起,归因错误,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
(2)布料平台是否随着n值提高而拓宽?
小高炉布料平台宽度L/R要比大高炉大;布料模式由窄平台深漏斗向宽平台浅漏斗趋势发展。
![]()
4.1.2 个人观点
(1)炉缸直径决定了入炉风量下限,炉腰直径决定了入炉风量上限,所以存在最佳炉腹煤气指数。
大高炉D/d=1.12,小高炉D/d=1.25。
(2)活化区大小和布料中心区空隙度共同决定了中心气流的强弱,相互协同平衡,吹透中心和引出中心不可偏废。
(3)活化区太小,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炉缸环流加剧。适度强化,可改善炉缸工作状态,减轻炉缸环流,延长高炉寿命。
(4)死焦堆的置换,周期7天到2个月。
加速死焦堆置换,可改善死焦堆的空隙度。炼铁专家王国英提出死焦堆置换的动力是力学运动,方式是涡旋蠕动。
死焦堆主要受三方面的力,炉料的重力、煤气流对炉料的阻力、液态渣铁对炉料的浮力。
F=G料-△P-F渣铁浮力
高炉内重负荷的边缘区,炉料重力较轻负荷的中心区大的多,炉料的下降动力F重负荷区较F轻负荷区就大的多,从而形成了边缘炉料挤压死焦堆的动力,死焦堆由边缘向中心缓慢蠕动,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死焦堆的置换,见图11。
锅底状侵蚀有利于死焦堆置换。
![]()
4.2 改善气流
煤气流周向均匀,径向分布合理,以保证炉况稳定顺行,另一方向要实现煤气与炉料的充分密切接触,改善间接还原,降低燃料消耗。
煤气与炉料要充分接触,重点在于改善矿层透气性。高炉内的阻力分布,决定了煤气流如何流过高炉。
在煤气流径向合理分布方面,已有非常成熟的经验,软熔带呈倒“V”形的在中心气流模式,是现今条件下的较为合理的煤气流分布模式,经验表明,边缘气流和中心煤气流密切相关联。煤气控制的目的就是实现中心和边缘煤气流的最佳平衡,注意以下三点:
(1)保持边缘足够高的焦炭比例;
(2)确保边缘有最小的煤气流;
(3)控制中心气流,挖掘中心气流潜力,是改善煤气利用率的核心。
中心气流模式(见图12)在高炉稳定顺行,优质、高产、低耗、长寿方面能够实现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工艺对原料的波动,特别是粒度组成的变化,非常敏感。
软熔带是煤气流向各层分布的分配器,通过焦窗通道把气流分向各层,焦窗的稳定通畅是分布的核心环节,焦层的厚度决定了焦窗的大小。
![]()
软熔带起点在炉腰与炉腹交界一带,一般以炉腰焦层厚度作为评价依据。最少3颗焦炭才能构成一个通道(焦炭平均粒度50mm),最小焦层厚度应大于150mm。如果考虑到物料的填充现象,最佳焦层应该更大一些。
宝钢经验,hc≥200mm,日本经验hc≥300-350mm。厚焦层有利于减少矿焦混合层,有利于降低下部压差。
推荐布料要素:
(1)厚焦层,hc=200-300mm;
(2)分粒级,分层次;分质量,分区域;
(3)按功能需求,合理对应,分割布料。
大焦布中心,小焦布边缘,焦丁与铁矿混合布边缘。
对于焦炭分质量对应功能,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
对于矿分级分层入炉,可以改善矿层透气性。
4.3 渣系选择
渣中Al2O3超过15%,已成普遍现象。澳矿、印矿的大幅度应用,为控制高Al2O3的影响,提高渣中MgO是最为有效的措施,从理论上和冶炼实践上,也得到了普遍认同。
现在争议的焦点在Mg/Al,到底多高更合适。
日钢生产条件下经验,Mg/Al=0.70~0.75,R4=1.00±0.02根据脱硫需求,调整R2=1.1~1.20。
(1)四元碱度按需求确定后,渣量也就确定了;
(2)高MgO低R2,有利于排碱;
(3)高MgO渣,热稳定性好,熔化性温度降低,同样温度下,流动性较好;
(4)对烧结矿也有正面影响,可以改善低温还原粉化率;
(5)有利于低硅冶炼。
4.4 原料准备技术措施
原料准备工作,重点在降低粉末,提前为入炉料改善ε。
(1)整粒、分级
烧结矿>40mm要去除,焦炭>80mm要去除;不是粒度越大越好,而是要追求“匀”。对原料进行分级(2~3级),按需求分别入炉。两种粒度不同配比下的空隙率变化见图1。
(2)控制入炉粉末,降低入炉<10mm比例
①供料流程转运站要少,转运次数要少;
②皮带供料速度要低,<2.0~2.5m/s;
③物料倒运中使用柔性导料槽缓冲,见图13;
![]()
④提高料仓管理,避免低仓位打料,尽量做到仓位不低于50%打料;
⑤加强筛分,控制入炉<5mm比例低于3%。
(3)混矿技术
不同单一炉料冶金性能有较大差异,质量较差的与较好的炉料混合后,混合矿的性能则较多种单一炉料的平均要好[4]。以日钢炉料熔滴性能举例,综合炉料熔滴性能明显好于单品种炉料,见表3。
![]()
5 降本的思路和方法
(1)抓节奏
紧随市场变化,让库存适当波动起来,体现经营水平。
(2)调结构
跟随市场趋势,优化原料结构,矿石、焦炭、煤粉、熔剂结构,注意平衡好降本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长效与短效之间的关系。
(3)提指标
在现有的条件下,精细操作,改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促进成本下降。
(4)降费用
管理精细化,促进各种费用降低。
6 参考文献
[1]周传典.高炉炼铁生产技术手册[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132-133.
[2]向钟庸,王筱留.高炉设计—炼铁工艺设计理论与实践[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138-143.
[3]臧向阳,吕定建,王玉会.高炉经济炉型设计的探讨[J].炼铁,2012,31(3):58—62.
[4]马丁.戈德斯,沙永志等.现代高炉炼铁[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6: 36-37.
[5]刘云彩.现代高炉操作[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6: 52-5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