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大桥,将两岸通行时间从过去的两个多小时缩短到两分钟。一桥飞架,天堑变坦途。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一座座大桥横跨山川河流峡谷,让贵州的“群山天堑”变成了“高速平原”。11月5-7日,“多彩贵州 移起向新”主题媒体探访活动在贵州黔西南和贵阳贵安等地举行,来自省内外20余家重要媒体和行业KOL从花江峡谷大桥出发,实地探访了电信普遍服务、信号升格、数智技术助力乡村治理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绿色出行、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等新基建项目,见证深山峡谷与数智中国、美丽中国同频共振。
![]()
图:横竖都是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全貌
网络畅连 激活大山新跨越
在花江峡谷大桥不远处的山头上,中国移动贵州公司(以下简称贵州移动)的网络建设者们正在对基站进行巡检。花江峡谷大桥所处的花江大峡谷是贵州省内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喀斯特地貌峡谷,峡谷深切、山体陡峭。中国移动的网络建设者们采用三维立体勘测法,对大桥周边区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勘测,最终选择在大桥周围地势较高的山脊上,借助地形的绕射效应建站,实现对大桥区域的广域信号覆盖。
在基站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选址的时候就知道很危险,但实际开建时更危险。”网络工程师潘聪说,基站选址在高山之上,陡峭的地形、垂直的崖壁,几乎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既增加了施工安全风险,运输、安装上百公斤设备的难度也极大。为了保障安全又能提升效率,潘聪和同事们想到了用无人机进行设备搬运。就这样,无人机轰鸣着,像精准的空中机械臂,稳稳地将设备吊运至崖壁上。
![]()
图:贵州移动在花江峡谷大桥周围高山上的5G基站
“最危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建设过程中都是站在悬崖边缘安装设备,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着自身安全和整个项目的成败。”当基站通电,潘聪的手机屏幕上跳出5G满格信号时,正值夕阳西下。潘聪立刻拨通了女儿的视频电话。女儿在屏幕那头惊呼:“爸爸,你在哪呀?晚霞好美啊!”潘聪把镜头对准大桥,自豪地说:“看,爸爸正在世界最高的花江峡谷大桥建基站呢,以后带你来玩的时候,你也可以和同学发视频了!”
目前,贵州移动已完成花江峡谷大桥主桥面、引桥匝道、停车场及附近区域的5G网络覆盖,并在云渡服务区、观景平台等人流密集的高热点区域,联合华为开通5G-A网络,通过2.6GHz与4.9GHz双频段协同,深度融合覆盖与容量优势,提升用户体验。经实测,该区域的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5Gbps。此次花江峡谷大桥区域5G网络覆盖的突破,其意义远不止于提升信号质量、改善民生通信体验,更是数智中国战略在西部地区的具体实践与生动体现,同时也为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数智底座。
![]()
图:贵州移动联合华为在花江峡谷大桥人流高密区域开通5G-A网络
绿色低碳 引领出行新时代
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贵州以“交能融合”为核心,率先布局绿色交通能源网,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2025年贵州高速服务区将新增1000个以上充电车位,并探索近零碳服务区试点,为绿色出行筑牢根基。
贵州交投集团以绿色低碳为发展核心,创新采用“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模式,推进光伏、储能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打造“车 - 路 - 能”融合生态,让交通枢纽变身绿色能源载体。
在此背景下,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配套的云渡服务区应运而生。服务区打破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封闭性,围绕“桥遇三叠纪,云渡古海洋”主题,以“地球裂缝”——花江大峡谷自然风光为依托、三叠纪古海洋遗址为文脉来开展桥旅融合创建;通过旅游公路与周边旅游资源互联互通,利用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花江峡谷大桥的资源优势,结合地质资源、峡谷资源、古寨文化、民族风情、红色文化和奋斗精神,“桥上做吸引力,桥下做生产力”,共同打造世界级桥旅融合发展模式新典范。
![]()
图: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配套的云渡服务区
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区部署34把华为超快充枪,接近“一秒一公里”极致补能体验,全液冷设计适应贵州山区极寒极热气候,高达99%的一次插枪充电成功率,枪线减重30%,可单手轻松操作。超快一体充电架构,可灵活满足各类车型充电需求。接近“一秒一公里”极速补能极致补能体验,有效解决电车游客“充电焦虑”,其绿色低噪特性还契合近零碳规划,为高速充电网络提供可复制方案。([*]充电速率为实验室环境下测得,实际使用中可能因车型差异、软件版本、车辆电耗、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等略有不同,请以实际使用情况为准)。
![]()
![]()
图:云渡服务区华为全液冷超快充设备
如今,贵州桥旅融合3.0样板已成为交通与旅游创新融合的典范。未来,随着绿色交通能源网持续完善,更多桥旅项目将落地,贵州将以更便捷的新能源出行、更丰富的旅游体验,为游客带来全新旅行感受。
5G进村 焕发乡村新活力
当人们在花江峡谷大桥畅快游玩的时候,5G的风也悄悄吹进了桥下的小花江村。为助力小花江村这样的小乡村也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贵州移动积极在小花江村布局建设5G基站。从曾经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到搭上5G这趟疾驰的“信息快车”,这正是贵州移动大力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全力推动5G下乡进村的一个生动缩影。如今,5G信号如无形脉络,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引入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成为推动乡村信息普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支撑,更为小花江村的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
图:小花江村村民通过5G网络与网友分享大桥美景
走进小花江村,传统民居依山伴水而建,干净整洁的石板路蜿蜒向前。得益于高速稳定的5G、千兆光网,小花江村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数智乡村治理手段,让乡村管理变得更加智能高效。梁爷爷、王奶奶老两口住在村里的老房子里,平时就爱在院子里晒晒太阳、种种花、养养鸡。他们的孙女在上海工作,每天忙忙碌碌的,可心里一直惦记着爷爷奶奶。担心老人们在家出点啥事儿没人知道,孙女就给家里装了中国移动“移动看家”智能安防,只要一有空,就打开手机看看监控。看到爷爷奶奶或是在房间里悠悠踱步,或是在院子里喂鸡浇花,还能通过摄像头喊话,和爷爷奶奶聊聊天。小小的监控屏幕,如同孙女牵挂的眼睛,让亲情的暖流在方寸之间无声传递。
![]()
![]()
图:远在上海的孙女通过“移动看家”关注着爷爷奶奶的生活
在小花江村中国移动“平安黔哨智慧调度”大屏上,村中家家户户安装的“移动看家”摄像头和覆盖全村公共场所的公共摄像头,犹如“数字保镖”一般24小时实时看护。这些摄像头采集到的高清画面,通过千兆光网或5G网络快速、稳定地回传至平台。小花江村村支书唐银轻点手机,数字化管理平台App跃然屏上。他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介绍:“依托这些遍布全村的摄像头,我们实现了对村庄主要出入口、交通要道、公共活动空间等关键区域的全方位、全天候监控与预警。一旦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我们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处理。”不仅如此,平台还将村民户籍信息、人员流动轨迹、健康档案以及房屋田土等基础数据进行了全面归集与智能化管理,极大地提升了乡村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与整体效能。
![]()
![]()
图:贵州移动在小花江村打造“数智乡村”示范村
在花江铁索桥码头,贵州移动安装的摄像头全天候守护着这片水域的安宁。花江铁索桥所在的北盘江水域,码头星罗棋布,既承载着旅游观光与货物运输的重任,码头周边的度假区域也吸引了众多游客。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提升监管效能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贵州移动与黔西南州交通运输局联合打造的水上交通远程信息化监管项目,在北盘江、南盘江航道的80个码头和100艘客船上,安装摄像头和智能采集设备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和客流采集,并通过高速稳定的5G网络传送至船舶运行监测系统,大大降低了船舶巡航执法检查人力、物力成本,为船舶安全监管、通航管理及水上应急处置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起实时守护安全防线。贵州勇达船舶旅游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思达说:“现在峡谷航道信号好了,我们在航行过程中不仅能随时联系,游客也能用手机发送沿途的美景,来乘船旅游的客人也越来越多。船上还装了智能监管系统,我们的航行也更加安全!”
![]()
图:贵州移动在北盘江、南盘江航道打造水上交通远程信息化监管项目
横跨云端的钢铁巨龙与桥下古朴的布依村落交相辉映,也吸引了八方游客纷至沓来。随着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多,在外从事民宿、餐饮等旅游服务行业多年的林国权,果断租下小花江村里亲戚家的布依族石木结构老房子开起了民宿,推窗抬头便能望见花江峡谷大桥的雄姿。随着民宿生意持续火爆,林国权已将客房规模扩展至52间。面对此起彼伏的订房电话和源源不断的订单,林国权在欣喜之余,也有了幸福的“烦恼”——人工运营模式逐渐显露出效率瓶颈,不仅导致订单处理耗时过长,更因重复性操作产生订房数据错漏,制约了民宿服务品质的提升。
面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掣肘,数字化转型成为破局关键。这个时候,贵州移动为林国权提出了解决办法,通过“5G+智慧酒店”解决方案,构建起覆盖订房、入住、退房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房态实时同步等功能,提高订单处理效率,还能降低人为失误率,为民宿提供了从“人管”到“智管”的转型路径。“现在可方便了,我一键就能锁定房间,还能很快确认客房的实时状态和当日的预订情况。”林国权高兴地说,“数字化管理不仅让订单处理变得高效准确,也让我能腾出更多精力去提升服务和规划未来。
![]()
![]()
图:贵州移动为乡村民宿提供从“人管”到“智管”的转变
数智赋能 开启产业新黔景
贵州作为西部首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高速路网让县域间的往来变得直达快捷。沿着新开通的安六高速,从花江峡谷大桥车行40余分钟就能到达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兴仁薏仁米产业有限公司。在兴仁市,薏仁米作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已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增收的重要支柱,兴仁薏仁米产业有限公司所在的大普村,薏仁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460亩。
![]()
图:贵州移动在兴仁县打造5G+薏仁米全产业链一体化管控平台
这段时间,正是薏仁米的成熟收割期。在大普村的标准化薏仁米种植示范基地里,收割机正忙着在田里来回穿梭。与此同时,兴仁薏仁米产业有限公司的数智大屏上,不仅农田实景一目了然,气象变化、苗情长势、土壤状况以及虫情动态等关键数据也尽收眼底。据贵州移动行业经理李定刚介绍,这是贵州移动为该公司量身打造的基于5G的薏仁米全产业链一体化管控平台,通过5G、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实现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市场的闭环管理。
![]()
![]()
图:5G+薏仁米全产业链一体化管控平台
站在丰收的田野上,土壤监测站、微型气象站、虫情测报系统、苗情监测站等众多科技力量犹如“精准哨兵”,时刻关注着薏仁米的长势和环境变化,并将监测到的信息传送至平台,通过种植面积监测数据、土壤监测数据、气象报警预警、病虫害监测预警等分析维度,生成最优种植方案,为薏仁米的科学种植与高效管理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安装于育秧大棚里的传感器也发挥着相似的作用,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土壤EC、光照强度等影响幼苗生长的关键数据,被实时传送到平台之中,工作人员还能通过手机对棚内设备进行控制,保证大棚内环境适宜幼苗生长。
![]()
![]()
图:贵州移动在薏仁米田间部署5G+智能农业检测设备集群
在薏仁米加工车间和恒温仓,也同样实现了数智化的改造。贵州移动在加工车间内安装的高精度温湿度监测设备,可以实时、准确地捕捉薏仁米加工过程中的温湿度变化,一旦温湿度超出范围,系统便会立即发出预警,工作人员可迅速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薏仁米品质不受影响。在谷物仓和糙米仓内,还增加了料位监测系统,可实现空仓或满仓报警,精准掌握库存数量,有效避免库存积压或缺货情况的发生。
![]()
图:贵州移动在薏仁米加工车间和恒温仓打造厂区智能储运中枢
在兴仁薏仁米产业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里,薏仁米、薏仁粉、薏米水等产品琳琅满目。随手拿起一样,就能通过二维码对其生产流程进行追溯,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透明可见。基于平台采集到的销售数据,还能更好地指导生产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和生产策略,真正实现“生产能卖出去的农产品”。贵州兴仁薏仁米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召和对产业的发展信心满满,他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吃饭,数字化改造提升了我们薏仁米的产量、质量和销量,现在农户们每亩地都能增加600-800元的收益。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让每一颗薏仁米的品质都更加稳定,让全国人民都吃到我们优质的‘兴仁薏仁米’”。
![]()
图:兴仁薏仁米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召和正在查看从农户收购来的薏仁米
AI助力 推动教育新变革
兴仁市实验中学课堂上的变化,则是5G、AI等信息技术赋能智慧教育、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助力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鲜活范例。2024年初,为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学质量,贵州移动依托5G+AI技术优势,与兴仁市实验中学联合打造全学科、全流程、全场景的精准教学云平台。
平台聚焦“课堂精准授课、学生纸质练测、教师精准备课、校本作业打造、校内大数据分析、课后个性提升”六大场景,以AI大模型智能分析,为教师提供“五备合一”功能(即备资源、备教材、备课件、备学情、备习题),并为教学过程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九年级的张老师通过平台,选择今天所需的备课章节,发起了备课需求,并结合班级的作业学情进一步优化教案,很快就获得了一份贴合班级教学情况的智能教案。“使用这个平台后,我们老师最明显的感受是,它在整理备课素材、生成教案以及批改学生课后作业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用AI生成的图片、视频也让课堂更加有趣。“张老师一边展示平台操作一边感慨:“尤其是教案生成效率的提升,让我能腾出更多时间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
图:兴仁市实验中学张老师正在使用精准教学云平台为同学们上课
同学们上课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安装了精准教学云平台的学习平板成为他们新的学习搭子。老师不仅能一键推送课堂笔记到同学们的平板上,还能基于大家课堂上的学情数据,为同学们量身定制推送个性化复习资料,帮助同学们及时、精准地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高效地加以解决,提升学习成绩。九年级的何同学表示:“借助学习平板推送的笔记,我们在课堂上能够拥有更多时间紧跟老师的思路开展学习。课后,还能随时查阅遗漏的知识点,复习阶段也能依据这些笔记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提升。”
![]()
图为:安装了精准教学云平台的学习平板成为同学们新的学习搭子
“通过精准教学云平台中的校级大数据驾驶舱,我们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可以实时了解全校各年级、各班级的教学情况,进而优化教育教学方案。“兴仁市实验中学徐龙校长介绍道,”自学校2022年办学以来,就一直坚持数字赋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已经达成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化数字赋能战略,细分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三大核心领域,让数字化转型真正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六要素协同 开启算力新征程
地理屏障挡不住数字浪潮,从通“路”到通“数”,贵州依托“东数西算”战略,算力发展迅猛。作为中国移动“4+N+31+X”布局西部跨省数据中心和东数西算核心节点,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同时也是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贵州)枢纽节点重要节点之一。目前数据中心已部署超4万台服务器,提供通算、智算多种算力服务。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类先进应用稳定高效运行的背后,离不开数据中心的算力支持。作为数字时代的“发电厂”,以前发电靠煤靠水,现在发“算力”靠数据中心。走进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这里巧妙汇聚了“风、火、水、电、算、网”六大关键要素,共同构建起数智算力的高效生产体系。
![]()
图: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
在数据中心展厅内,“算”要素成为焦点。这里全方位展示了基于数据中心算力资源精心构建的算网服务能力。同时,一系列创新的AI应用产品令人眼前一亮。从AI办公到智慧工厂,从智能客服到智慧矿山,中国移动打造的这些AI应用产品,依托强大的算力支持,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不仅要算得快,还要算得聪明。中国移动与华为开展的基于“昇腾大规模专家并行+PD分离解决方案”推理集群商用环境测试,实现单用户吞吐提升50%,单卡吞吐提升3倍以上,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推理效率和应用价值。
“网”要素作为连接纽带,算力调度平台提供的数据快递服务,正是基于中国移动400G光网实现高效数据传输。向系统提交数据快递的任务后,平台开始计算节点资源和网络链路情况,自动规划数据传输路径,并根据传输数据的情况,智能弹性地进行网络带宽调整,真正做到忙时大带宽、闲时小带宽的弹性能力,一方面解决了东数西算中大量数据的传输难题,另一方面也有效降低了跨省传输的成本。以从北京到贵州为例,传输400T数据只需几十秒的时间,有效解决了大规模数据低成本传输的问题。
在仓储数据机房内,“风”要素带来的制冷相关技术设施令人印象深刻。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里采用新型的蒸发冷磁悬浮相变冷却空调技术,发挥磁悬浮压缩机高蒸发温度、低压比、无油、变频的优势,结合变频氟泵空调技术的双驱循环系统、智能控制算法、离心雾化蒸发冷却技术等特点,有效将PUE值降至1.2以下,较传统数据中心空调系统可以实现30%到50%的节能。仓储数据机房还通过精密的风道设计和高效的制冷设备,确保设备始终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中。
![]()
图: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仓储数据机房
“电”要素是数据中心稳定运行的基石。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配备了双路供电系统,就像为数据中心安装了“双保险”,当一条供电线路出现故障时,另一条线路能够立即接管,确保数据中心的持续供电。同时,UPS(不间断电源)电池系统作为“电力缓冲器”,也能在外部供电中断时,迅速为设备提供临时电力,保证数据不丢失、算力不断档。这种双重保障机制,让数据中心在面对各种电力突发情况时都能从容应对。
在备用发电机组区,“火”要素成为了数据中心的“安全防线”。为了应对极端情况外部供电全部中断的风险,数据中心还配备了51组柴油发电机组。这些发电机组就像一群随时待命的“卫士”,一旦检测到外部供电中断,它们能够在几十秒内迅速启动,为数据中心提供持续的电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中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据中心三期是专为AI量身打造的液冷数据中心,这里充分体现了“水”要素的独特优势。AI训练需要大量的智算集群进行复杂的计算,功耗和发热都更大,对基础设施要求更高,液冷机柜成为了最佳选择。通过将冷却液直接注入机柜,与设备进行热交换,能够快速有效地带走热量,确保智算集群在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这种液冷技术不仅提高了AI训练的效率,还降低了数据中心的能耗,为AI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
图:中国移动贵阳数据中心
从花江峡谷大桥的云端跨越,到乡村田野的数智蝶变;从教育领域的智慧革新,到算力中心的澎湃动能。数智力量的触角还将延伸至贵州的每一个角落,惠及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千村万寨,以更精准的服务、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助力贵州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共赴数智新未来。(吕磊 吴咏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