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1815年冬季,巴黎的许多女人穿着紫罗兰色的衣服。这不仅仅是时尚,还是一种暗号,意味着紫罗兰将在春天回归。紫罗兰象征拿破仑。他挚爱的约瑟芬在他们的婚礼上手捧紫罗兰,他在每个结婚纪念日都给她送一束紫罗兰。在流亡厄尔巴岛之前,他曾说,他要像紫罗兰一样谦逊。巴黎的所有人都知道紫罗兰的涵义。在皇帝被推翻之初,法国人或许感到长舒了一口气,觉得漫长而残酷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但他们很快就开始憎恶取代皇帝的那个人。复辟的君主,极其肥胖的路易十八,贪得无厌又不得民心。紫罗兰回来了。大多数人以为,王家军队能够迅速击溃拿破仑滑稽可笑的微弱军队,但国王的军队却成群结队地投奔到皇帝身边。几天内,法国报纸就幽默地描写了他的胜利旅程。版本很多,下面是最典型的一种:恶虎已离开巢穴。食人妖在海上已航行三天。流氓在弗雷瑞斯[1]登陆。兀鹰抵达昂蒂布[2]。入侵者抵达格勒诺布尔。暴君进入里昂。有人在距离巴黎50英里处发现篡位者踪迹。拿破仑明天抵达我们城下!皇帝将于今日进入杜伊勒里宫。皇帝陛下将于明日向其忠实臣民讲话。![]()
拿破仑·波拿巴皇帝陛下重返巴黎的杜伊勒里宫时四十六岁。热情洋溢的群众在杜伊勒里宫恭候他驾临。他们已经等候了几个钟头。肥胖的路易十八国王已经逃离巴黎,逃往荷兰王国的根特。他抛弃的御座厅的地毯上点缀了刺绣的王冠图案。等候的人群中有人鄙夷地踢了其中一顶王冠,把它弄得松动了,露出了被它遮盖的编织的蜜蜂图案。蜜蜂是拿破仑的象征符号之一。激动万分的群众跪下来,撕扯掉地毯上的王冠,将地毯恢复成旧的帝国光辉。拿破仑抵达杜伊勒里宫时,夜色已经降临。等候的群众可以听见越来越近的欢呼声,然后前院传来了马蹄声,最后皇帝终于来了。人们将他抬在肩膀上,送到接见厅的楼梯处。一位在场的目击者称:“他闭着眼睛,双手向前伸,就像盲人一样。只有他的微笑,才显露出他的喜悦。”这是怎样的一段旅程啊!不仅是从厄尔巴岛来的旅程,还有拿破仑自1769年(威灵顿公爵也是这一年出生的)默默无闻地出生以来走过的路!他原名为拿布里昂·波拿巴,这个名字显露出他的科西嘉背景[3]。他的家庭自称有贵族血脉,但家道中落,拿破仑年轻时曾与那些主张科西嘉脱离法国而独立的阴谋集团有联系,甚至曾想加入法国最可怕的敌人——英国皇家海军。但后来他移民到法国,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法语的形式,并报名参军。1792年,他是中尉。一年后,二十四岁时,他已经成为少将。有一幅著名的油画,描绘年轻的拿破仑在前往意大利作战(就是这些战役让他扬名立威)时翻越圣伯纳德山口。路易·大卫[4]的油画上,拿破仑骑着一匹正在扬起前蹄的骏马,整个画面的动感极强;骏马扬蹄,张开大口,瞪圆眼睛,马鬃被风吹得飞扬起来,天空乌云密布,将军的斗篷也被劲风吹得飘荡,显得奢华而威武。但在这狂乱画面的正中央,是拿破仑镇静自若的面庞。他看上去闷闷不乐,没有笑容,但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冷静。他向画家提出的要求就是这样,而大卫创作的画描摹的就是这样一个在混乱中仍然稳重自持的人。被抬到杜伊勒里宫楼梯的那个人,与油画中摇滚明星一般英俊潇洒的年轻英雄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814年,那个俊美瘦削的青年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腹部圆滚滚、短发、面色发黄、手足都很小的中年人。他个子不高,五英尺七英寸[5]多一点,但他仍然有着催眠术一般感染人心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个人,曾崛起成为整个欧洲的主宰,他曾征服又丧失一个帝国,他重新划定了法国的国界,改造了法国的政体,重写了法国的法律。他极其聪明,敏锐机智,很容易失去耐心、感到无聊,但很少会睚眦必报。在20世纪之前,世界上不再会有他这样的人。但与希特勒或斯大林不同的是,拿破仑不是草菅人命的暴君;不过和他们一样,他也是个改变历史的人。![]()
他是一位极其优秀的行政管理者,但这不是他希望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形象。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军阀。他的偶像是亚历山大大帝。19世纪中叶,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邦联的伟大将领罗伯特·E.李观看他的部队以非常精彩的机动战术赢得一场战役时,说了一句名言:“幸亏战争这么可怕,否则我们会过于喜欢它。”拿破仑就是过于喜欢战争。他酷爱战争。或许战争才是他的初恋,因为它融合了极高风险带来的刺激和胜利的喜悦。他拥有伟大战略家的极其敏锐的头脑,但即便在行军结束、敌人的侧翼被包抄之后,他仍然要求自己的士兵作出巨大牺牲。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之后,他的一位将领哀叹法军阵亡将士躺在冰冻的战场上,皇帝却说:“巴黎的女人一夜之间就能生出新人来替代那些死者。”1813年,奥地利的外交大臣,聪明的梅特涅向拿破仑开出体面的和平条件,并提醒皇帝,若他拒绝,将造成极大的生命损失。拿破仑讥讽地答道,他为了达成自己的雄心壮志,甘愿牺牲一百万人。拿破仑对自己士兵的生命视若草芥,但士兵们非常崇拜爱戴他,因为他平易近人。他知道如何与士兵们交谈,如何与他们逗乐打趣,如何激励鼓动他们。他的士兵或许爱戴他,但将军们畏惧他。奥热罗元帅是一个满口粗话、严格执行纪律的严苛的人,曾说:“我还真怕这个当将军的小混蛋!”铁石心肠的旺达姆将军也说,他接近拿破仑时,“像个孩子一样浑身战栗”。但拿破仑率领他们所有人赢得了无上光荣。光荣!那就是他的迷药。为了追逐光荣,他一次又一次违背和约,他的军队在鹰旗下从马德里打到莫斯科,从波罗的海杀到红海。他的胜利,如奥斯特利茨大捷和弗里德兰大捷,令欧洲为之震惊,但他率领大军在俄国的皑皑白雪中迎头撞上了灾难。就连他的失败,也是规模宏大的。现在他必须再一次出征,他对此心知肚明。他向其他欧洲国家伸出和平触角,试探它们的情绪,声称自己是为了服从民意才返回法国的,他没有对外侵略的意图,如果它们接受他的回归,他会与大家和平共处。但他知道,这些和平建议一定会被拒绝。于是,雄鹰将再一次翱翔。拿破仑返回法国后,国内出现了一些混乱。如今是谁统治国家?谁应当统治?一连几天,没有人说得清究竟在发生什么事情。吉罗德·德•兰恩上校是一个典型的曾为拿破仑效力的军官。君主制复辟后,他被迫退役,只能领取原先军饷的一半。尽管他新婚燕尔,还是打算尽快投奔到皇帝麾下。他住在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区,但决定自己应当赶往巴黎:全国风起云涌。我旅行时穿着军服,但小心地准备了两个帽徽,一个是白色的,一个是蓝白红三色的。我经过某座城镇或村庄时,根据自己看到当地钟楼上飘扬的是哪一种旗帜,就迅速换上相应的帽徽。德·兰恩上校抵达了巴黎,发现自己曾经的团长已经宣布支持拿破仑,保王党军队的绝大部分士兵也都倒戈到拿破仑麾下,尽管他们曾向路易十八宣誓效忠。军官们也许会忠于自己向路易十八的誓言,但士兵们的想法不同。阿尔弗雷德·阿尔芒·德·圣沙芒伯爵指挥着第7猎兵团,他得知拿破仑回国的消息后立刻命令全团做好战斗准备,“因为我相信,我们要去攻击这位前任皇帝”。他麾下的官兵却有不同的打算:![]()
有人告诉我,好几名军官聚在咖啡馆里,决心带领他们的部队加入近卫军轻步兵部队,支持皇帝;还有些人制作了三色旗,打算交给士兵们,以煽动哗变……我开始看清真相,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尴尬。我该怎么办?我原希望给国王一个精锐而忠诚的团,捍卫王室。在这命运攸关的时刻,我的希望粉碎了。法军对路易十八的忠诚瞬间就烟消云散,拿破仑得到了20万军队。成千上万的老兵,像德·兰恩上校那样,自愿参军。但拿破仑知道,为了抵挡注定要降临的攻击,他还需要更大的军队。路易十八少数得民心的措施之一就是废除义务兵役制,而拿破仑犹豫是否要恢复此制度,他知道很多人憎恨义务兵役制。但他别无选择,因为那样他能招募到10万新兵,尽管这些新兵都需要训练和装备,才能形成战斗力。于是皇帝下令让国民自卫军(各地的民兵)为他提供15万人。但这还不够。他知道,反法联军将会投入超过50万人来攻击他。在这最初几周内,法国疯狂做着战备工作。当局征收了马匹,制作军服,维修武器。拿破仑的行政管理天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到初夏,他已经拥有了一支处于战备状态的军队,还有其他部队部署在法国边境。但他的兵力还是不足以抵挡必然到来的猛攻,他还需要更多军队去镇压旺代(法国西部一地区,素来笃信天主教和支持国王)的保王党骚乱。但到初夏,拿破仑共拥有36万训练有素的军队,其中最精锐的部分将要集结在法国北部。在那里,12.5万有作战经验的士兵将组成北方军团。在这个夏季,拿破仑可以保持守势,将大部分士兵部署在强大巩固的防御工事之后,并寄希望于联军在防御工事前自取灭亡。这种策略不是很有吸引力。这样的战争将会在法国领土上进行,而拿破仑从来不是一位消极被动的统帅。他的特长是机动作战。1814年,普、奥、俄三国军队从北方和东方进逼巴黎,兵力远远超过拿破仑,但他还是凭借神速的行军和突然袭击,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在专业军人看来,那场战役是拿破仑最精彩的一场,尽管最后他被击败。威灵顿公爵非常认真地研究了那场战役。拿破仑本人则曾宣称:
战争艺术并不需要复杂的机动;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常识是最根本的。大家也许会问,既然如此,将军们为何还会犯错误?那是因为他们努力表现自己聪明。猜测敌人的意图、从所有情报中找到真相,是最困难的事情。其他方面仅仅需要常识。这就像拳击赛,你挥拳越多,就越好。皇帝这么说,不是很诚实。战争从来不是简单的,但他的策略在根本上是很简单的:分割敌人,牵制住敌人一部,同时猛击其他敌人;就像拳击赛,拳头越狠,战役就越快结束。消灭了一个敌人之后,再转身去对付另一个。1815年,对拿破仑来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最显而易见的敌人就是离他最近的。本文节选自我的译作:
滑铁卢:四天、三支大军和三场战役的历史
![]()
1815年6月18日,法国、英国和普鲁士三支大军兵锋直指布鲁塞尔以南一座宁静的山谷。此前三天内,法军在利尼打败了普军,在四臂村与英军棋逢对手。英军与法军决战的战场以北有座小村庄,叫做滑铁卢。以此得名的这场血腥战役,将成为欧洲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这是伯纳德•康沃尔的首部非虚构作品,融合了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的高超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历史研究,叙述了每一个引人入胜的瞬间,从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到三场战役的硝烟与鲜血,及至战役的后续。通过引用拿破仑皇帝、威灵顿公爵和普通官兵的书信与日记,康沃尔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参加这些著名的战役是怎样一种体验。他对这些战役的详尽理解和生动描绘,也清晰地展现了这四天的跌宕起伏。在这部历史中,有很多至关重要的决策,双方都有展现出惊人勇气的时刻,战局难测,直到惨痛的结局。
《滑铁卢》一书出版恰逢滑铁卢战役两百周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而扣人心弦的故事,讲述了英雄业绩和莫大悲剧,以及裁定欧洲命运的最后战役。
作者简介 · · · · · ·
伯纳德•康沃尔(Bernard Cornwell),生于伦敦,目前居住在美国。他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著有极其成功的“沙普”系列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斯塔巴克”编年史、“军阀”系列小说、“圣杯”系列小说和“武士”系列小说,以及独立的战争历史小说《阿金库尔》和《要塞》。
另外,我和《忽左忽右》合作的新播客节目《首相塔》上线了,聊聊我和程衍樑觉得有趣的八个历史人物,都是首相或总理,借用《冰与火之歌》的典故,称之为“首相塔”。
![]()
详情见:
陆大鹏&程衍樑:一档新的播客节目《首相塔》
热爱一切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
我的新浪微博、小红书:陆大鹏Hans
微信公号:扫描下图,
或搜索: ldphans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