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元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开启自建立以来的最长扩张周期。尤其是在西北方向,几乎不给巴尔干本地基督徒以任何机会,大有鲸吞半个欧洲的磅礴气势。
与此同时,实力尚存的匈牙利人不愿坐以待毙。他们在权臣匈雅提的策动下,频繁向东方穆斯林展开反击。奈何自身缺陷过多,周遭掣肘因素太杂,只能在科索沃旧的战场吞下第二枚失败苦果。
无解的矛盾
![]()
截止15世纪 匈牙利都是中欧地区的头号强国
事实上,匈牙利与土耳其人的敌对情绪可谓由来已久。在1389 年的第一次科索沃之战后,他们已接替较弱的塞尔维亚,成为抵抗穆斯林征服浪潮的中流砥柱。只要内部政局平稳、对外没有其他威胁,就非常乐于组织联军征讨。
这倒不是说匈牙利人对基督教有多么虔诚,而是赤裸裸的地缘现实,逼迫他们必须向东经略。由于匈牙利盆地属于整个欧亚大草原边陲,故而很容易受新来者打击征服。古典时期的萨尔玛提亚人、匈人,中世纪前期的阿瓦尔人、马扎尔人,以及后来的库曼人和蒙古人,都顺着几乎完全一致的路线抵达。因此,王国的底线就是控制住喀尔巴阡山脉。
![]()
奥斯曼人的野心 就是建立一个信仰伊斯兰的罗马帝国
当然,这层天然边界设计,势必与东南方向的土耳其人爆发冲突。虽然奥斯曼主力源自小亚细亚半岛,靠渡海远征渗入希腊和色雷斯地区,却在拿捏住保加利亚后,自动扮演起东方入侵者角色。
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大量任用希腊文官,逐渐以罗马帝国的法统继承者自居。为此,他们必须不断压缩拜占庭皇帝的生存空间,力争有朝一日能取而代之。同时,又要接过前者的战略生态,将匈牙利盆地转化为缓冲区。
![]()
大量投靠奥斯曼的西帕希骑士 需要战争来维持封地面积
此外,那套为长期战争设计的半封建制度,催促着奥斯曼帝国保持对外扩张。一旦和平时间过长,那么作为武力和社会中坚的西帕希骑士们就要自动破产。另有大量靠掠夺战利品度日的戍边部落与赤贫暴民,会反过来成为苏丹的最大威胁。
于是,互相看不顺眼的两国,在百年多时间里频繁交手。首先是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之战,继而又是1444年的瓦尔纳之战。奥斯曼帝国总能凭借微弱优势获胜,匈牙利贵族们又总是能从西方世界招揽来更多帮手。
![]()
匈牙利人经常组织基督教联军
复仇的怒火
![]()
正在训练骑射的穆拉德二世
公元1448年,有关苏丹穆拉德二世去世的消息不胫而走。这让远在佩斯的匈雅提大感振奋,觉得有机会报四年前惨败于瓦尔纳的一箭之仇。随即动员包括精锐黑军在内的王国主力,并且向瓦拉几亚、塞尔维亚等地的统治者们发出联盟邀约。
不过,真正够分量的盟友来自阿尔巴尼亚。在前次战争爆发时,著名的斯坎德培在那里宣布摆脱土耳其统治。由于曾长期充当人质,又在奥斯曼宫廷接受过良好军事教育,此君对如何应付前宗主可谓游刃有余。他的积极参与,让整个基督教阵营势力剧增。
![]()
由于塞尔维亚人阻挠 斯坎德培没能赶到科索沃参战
相比之下,刚刚继位的苏丹默罕默德二世还有些稚嫩。好在穆拉德并不是因死亡而宣布禅位,直接从幕后重返前台,暂时接过儿子的全盘指导权。随后调动包括近卫军在内的野战主力,向着西部前线迅速挺进,以远超对手预料的效率完成战争准备。
外交方面,穆拉德积极联系塞尔维亚大公杜拉德,希望他不要站在自己的对立面。后者由于担心领地被匈牙利兼并,索性一股脑的倒向奥斯曼阵营。不仅拒绝派兵同匈雅提会师,还在关键隘口设下埋伏,强势阻拦斯坎德培的阿尔巴尼亚援军通过。
![]()
匈牙利骑士和他们的巴尔干盟友
因此,原本预计能有50000-60000的联军,最后只有25000人聚集到科索沃平原。其中,步兵主力是为匈牙利王国服役的波西米亚人,必须依托固定车营才能发挥真实战力。至于骑兵主力,则是匈雅提招募的瓦拉几亚轻骑兵,以及少量王国的精锐骑士。
与之相对,奥斯曼主力规模高达60000人,包括许多选择臣服的基督教西帕希骑士。虽然帝国明文规定近卫军必须改宗伊斯兰,又经常安插突厥部落在边境山区游牧,但参与会战的中流砥柱仍是东正教徒居多。至于负责吸引火力的征召炮灰,更是以巴尔干本地氓流为主。
![]()
正在集结的奥斯曼近卫军部队
当年10月17日,两军在曾经交过手的科索沃平原相遇。这里地势平坦,即便中间分布河流与沼泽,依然合骑兵集群冲锋。匈雅提就根据地形特点,将联军分为左、中、右三路:
中央阵地由波西米亚步兵为主,负责用车营+火器的组合抵御正面冲击。
左翼由匈雅提亲自指挥,包括精锐骑士在内的本国武装,准备直面土耳其人的右翼猛击。
右翼为来自瓦拉几亚的轻骑兵,负责骚扰奥斯曼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和侧翼。
穆拉德二世,则沿用帝国一贯的派兵布置模式:
中路是由自己坐镇的近卫军步兵阵地,前方有海量炮灰充当人肉盾牌,身后则是充当总预备队的近卫军骑兵。
左翼是来自巴尔干的鲁梅利亚部队,包括许多精于冲锋陷阵的基督教西帕希,以及他们的封建附庸。
右翼是来自亚洲的安纳托利亚部队,因为重骑兵数量较少,主要靠突厥轻骑手牵制当面对手。
![]()
奥斯曼军中有大量投靠过来的基督徒士兵
全面对攻
![]()
奥斯曼军队的进攻 总是以大量轻骑兵骚扰开始
战斗爆发后,奥斯曼军队率先发起进攻。哈利勒帕夏派出轻骑兵,企图试探联军的侧翼防线。可惜,对手的防御固若金汤。甚至迅速组织骑兵发动反冲击,跟着撤退下来的溃兵逼近己方阵地。好在迅速获得预备队支援,才没有被瓦拉几亚人烧掉大部分粮草。
次日,双方骑兵继续在侧翼展开对攻。他们都有意识避开敌军的中央阵地,只在边缘位置相互试探、吸引、然后突然出击。因为场地空间有限,土耳其人的规模优势还不明显,让战局很快陷入胶着。
![]()
逼近奥斯曼阵地的瓦拉几亚轻骑兵
10月18日夜间,匈雅提下令组织突袭,偷偷命令波希米亚人将车营向前推进。土耳其人来不及反应,就遭遇到大量轻型火炮的集中轰击。虽然近卫军也引入欧式火炮,但在数量方面远远不如,形势一度相当被动。只能驱使炮灰们绝命拼杀,用血肉之躯消耗联军的有限弹药。
关键时刻,奥斯曼阵营的鲁梅利亚骑士发挥作用。他们佯攻联军左翼,吸引匈雅提的匈牙利主力前去迎击。同时,集中近卫军与剩余骑兵,突然向另一侧瓦拉几亚轻骑兵发起猛攻。后者根本不适合正面交锋,在人马具装的超重骑兵前迅速溃败。等到联军左翼前来支援,才发现自己的一侧完全陷入包围。
![]()
侧翼溃败后 联军被迫收缩阵地
10月19日,联军残部集中到科索沃平原的一处高地,用为数不多的骑兵包裹着步兵车营。土耳其人则获得来自希腊的骑士支援,彻底发挥除数量优势。他们几乎从各个方向上同步进攻,致使联军阵列日益稀薄。许多基督徒甚至来不及逃回阵地,就被昔日邻居俘虏后就地处决。
不过,匈雅提还是敏锐察觉出对方阵线上的缺口,遂调集一支重骑兵实施绝命突击。他们在轻骑兵掩护下,顺利击破土耳其近卫步兵防线,险些就要将剑砍到苏丹头上。奈何奥斯曼的核心阵地亦有山寨车营,给周遭援军抵达争取到足够时间。只能重新杀出一条血路,返回己方车营喘息。
![]()
大量巴尔干炮灰 为奥斯曼主人争取到很多时间
10月20日,穆拉德二世向瓦拉几亚人抛出橄榄枝,成功诱使对方临阵倒戈。至此,基督教联军的侧翼完全丧失,包括匈雅提被人在内的骑士纷纷调头撤离。
即便如此,困守车营的波希米亚人还在咬牙坚持。当土耳其人搬来射石炮进行轰击,他们立即以更为猛烈的火力将其击溃。直至弹药消耗完毕,才遭几倍于自己的穆斯林完全吞没。由于给对手造成过严重伤亡,几乎没多少人能在混乱中被俘保命。
![]()
车营里的波希米亚人 为断后而全军覆没
开启巅峰时刻
![]()
正在玩虐俘虏的土耳其骑兵
经过四昼夜搏杀,第二次科索沃之战以奥斯曼帝国的完胜告终。
对基督教世界而言,这场失败意味着巴尔干地区的反土耳其力量被完全摧毁。在未来数十年里,他们都无力再组织大规模反击。
对胜利者而言,他们在巴尔干的制霸地位已无可撼动。现在完全有能力,对任何想要征服的对象实施出动进攻。
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是年轻的默罕默德首次参加实战。他即将接过父亲穆拉德的衣钵,不断扩张帝国的天然边界。乃至豪夺君士坦丁堡、斯巴达等历史名城,彻底将横在自己面前的拜占庭残余势力扑灭。
![]()
(全文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