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阿列克谢耶维奇可能是当今世界,以记者身份及其撰写的纪实作品而被全世界认可并推崇的“报告文学第一人”。2015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前,她曾被另一项专门表彰报告文学的国际奖项加冕——波兰卡普希钦斯基(又译“卡普钦斯基”)奖。
这位卡普希钦斯基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先驱,甚至连马尔克斯都赞誉他是“真正的大师”?
![]()
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1932-2007)
一组数字足以说明他的传奇:
亲历27场革命和政变,40余次被拘禁关押,4次被判死刑,6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40余年驻外记者生涯,足迹遍布100多个国家。
卡普希钦斯基有着“新闻报道之王”的美誉,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记者和作家之一。今日(11月8日)是记者节,我们不妨追溯一下这位“世纪记者”的职业生涯和他漫游世界后留下的思想遗产。
壹
“那是1939年9月底。战争无处不在。村庄正在燃烧。人们在沟渠和树林里躲避空袭,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寻求庇护。”
卡普希钦斯基在《十一个时区之旅》中写到他的童年。这年他7岁,亲历了惨烈的“波兰战役”——西边的纳粹德国,东边的苏联,入侵并占领了他的祖国波兰。到处都是杀戮、威胁、哭声、哀求与逃难。
当时卡普希钦斯基一家正在外度假。他们求得愤怒的士兵的许可,赶回家乡平斯克。他开始学习俄语,习惯枪声、炮火声,适应各种恶意的搜家和辱骂,最后不断接受同学、老师、家人的“消失”。
![]()
1950年,他高中毕业,进入华沙大学语言文学系,后转到历史系。此时二战早已结束,但“城市已成废墟,图书馆化为灰烬,我们没有教科书,或者不如说,没有任何书。”
大学期间,那本伴随他一生的,“世界文学第一部新闻报道式巨著”——希罗多德的《历史》获准在波兰出版。此后,他坠入《历史》的世界,并决心效仿这位两千四百年前的“历史之父”,以一种孩子般痴迷的热情去了解自身所处的世界,并要雄心勃勃地“记录世界历史”。
![]()
机会是要等待的。
大学毕业后,他入职一家报社。作为新手记者,他跟进读者来信,常常走村串镇,查访来信情况。有时,他会来到边境村庄,对国境线另一边的世界好奇不已,一度变成一种执念。
某天,他的主编问他最近的选题和以后的计划。
“如果有机会,我非常想出国。”
主编很惊讶,甚至惊恐。在那个时代,出国非同寻常。但一年后,她把卡普希钦斯基叫到办公室,说:“是这样,我们要派你出国。去印度。”
尽管他对印度一无所知,但还是充满期待,因为他终于等到了他渴望的“神秘而无与伦比的行为:越过国境。”
![]()
此后,他带着希罗多德开启其持续四十多年的驻外记者生涯。
每到一地,他总是谦卑地学习语言,读那里的典籍,观察街道、族群和特定的民族性,与人对话,深入其中,像斧子一样试图凿开当地的文化围墙,为这片土地作出精准的、深邃的画像。
在印度他读《奥义书》《摩诃婆罗多》,考察他们的思想和信仰。在中国,他读《庄子》《儒学简史》等著作,学习中文,参观长城时,他说“长城只是一种隐喻,一个象征和标志,是这个千年城墙之国的纹章和盾牌。”
在他看来,比起印度的敬拜神灵,中国更关心礼节是否得体。遗憾的是,他还没学会中文,便要回国。因为他所在的波兰编辑部正面临解散的危机。
![]()
动画式纪录片《人生的另一天》,讲述的正是卡普希钦斯基的非洲故事
之后,他从旧单位辞职,做了波兰通讯社的记者,并专门负责远东事务。亚洲各地风波不断,新闻不少,但印度、中国等文明,对他来说,过于庞大了,哪怕付出毕生精力,都很难彻底了解。
与此同时,正在欧洲隔壁的、“从昏睡中苏醒,蓄势待发争取独立”的非洲,开始让他倾心。于是26岁的他,成为波兰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常驻非洲的记者。
在非洲大陆游荡三十多年,卡普希钦斯基尽一切努力亲临战乱、革命、起义的危险所在,像希罗多德一样,完成了他自己的杰作《太阳的阴影:深入非洲的旅程》。后来他也考察过苏联的前世今生、伊朗的革命等等。
他游牧般的一生,曾数次死里逃生,曾无畏地见证一切,曾勇敢地诚实地书写,因此,他被誉为20世纪钉子般坚硬的记者。
贰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见证者,当一波又一波难民朝一个方向涌去,逃离灾难,“而卡普希钦斯基反其道而行,进入灾难的中心。”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盛赞他的勇气。
那时的非洲大陆,遍地都是“灾难”现场。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卡普希钦斯基却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要像希罗多德般,拿第一手资料,见各种当事人,写第一份报道。
![]()
他出入非洲各国将军、政要的宅邸,也造访起义军、叛军的指挥部,搭牧民的便车穿越撒哈拉,还去不欢迎白人的部落做客。看似华丽的记者“战绩”,实则总是徘徊在生死边缘。
到非洲不久,他感染了致命的脑型疟疾。之后又患上肺结核,几经波折,侥幸存活。正无目的游逛时,突然听说桑给巴尔发生革命,且革命之火可能会蔓延整个东非,“到桑给巴尔去”,成了卡普希钦斯基的当务之急。
那个地区,年轻的苏丹(特殊统治者的称号)已丢下宫殿、财宝和红色劳斯莱斯逃跑。“暴众在抢劫、强奸、纵火烧房子。”任何靠近的飞机都会被击落,船只会击沉,因为他们“害怕有人介入”。
而卡普希钦斯基,作为钉子般坚硬的记者,必须介入。只是他不像大国通讯社记者可以租借飞机、轮船,他没有钱,唯一可寄望的,惟有意外和运气。
![]()
《人生的另一天》剧照
当美国记者的船只试图靠近桑给巴尔时,疯狂扫射的子弹逼退了他们。海路随之封锁。卡普希钦斯基则因为朋友的关系,和他此前结识的非洲政要,讨到了一张“通行证”:
“我们想飞到你那儿去。有可能吗?我保证,我们绝对不会胡写。我发誓,绝无谎言。你能不能让他们在我们落地时别向我们开枪?”
然后他和几个朋友去了。
处在风暴中心,他描述此地风景、武装、街道、房屋,入住有起义军看守的酒店。卡普希钦斯基在《太阳的阴影》里写到此处,不疾不徐地阐释非洲的地质、气候、历史与经济,聚焦于奴隶贸易及其灾难、噩梦和对人心的破坏——它散播仇恨,扭曲人际关系,煽动战争。
当他走出酒店,进入小巷,继续他的历史、种族、冲突分析。他并不满足于描述现场,他要揭示灾难的起源。
![]()
《人生的另一天》剧照
然后,他笔锋一转,写一个年轻的半文盲工匠,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如何组建秘密军队,四处奔波,训练部队作战,直至自封元帅,并在“一夜之间夺取了桑给巴尔的统治权。”
见到心不在焉的元帅后,他得到了可以停留本地的许可,继续携带记者的眼睛,观望普通人如何对待类似的风暴——他们只是把政变、军事接管、革命和战争等视作狂风暴雨般的自然现象,一旦风散雨停,他们便会“回到工作、旅行和阳光中”。
寄出报道后,卡普希钦斯基一行人收到消息,肯尼亚等地爆发军事政变。同时,元帅限制他的行动,禁止他们去别的村镇、战乱之处及战俘关押地。他当即决定,离开桑给巴尔。
![]()
在非洲思索的卡普希钦斯基,《人生的另一天》剧照
问题是离开这里,和到访这里,一样艰难。因为当地人已经视他们几个为“人质”。要走,只能逃,借助黑夜和隐蔽的快艇逃出去。“夜里太黑了,哪怕有人开枪,也未必能打中。”带着这种侥幸,他们乘上快艇,途中还遭遇海上暴风雨和引擎熄火,几乎命丧大海。
黎明时分,下了快艇,“所有人半死不活地瘫在沙滩上”。无法平静下来的卡普希钦斯基,起身,寻求周围人帮助。最终,一个骑摩托车的人,答应载他去机场——奔赴下一个灾难中心。
叁
“当代作家应该以某种方式出现在社会中,”卡普希钦斯基说,“但唯一真正值得做的事情就是写作。”
记者是他的正式身份,但他更愿意将自己划归为作家。正是这种“作家”意识,让他与一般的通讯社记者区分开来,以致于打破了新闻与文学的边界,独创出自己的新闻文体。
比如写到桑给巴尔起义军元帅时,他的笔法并不“新闻”——申请会面,描写环境,聚焦受访者,进行对话,结束访谈;而是像小说那样,大线条勾勒其人来历,引用其关于民族未来、革命壮举的发言,逐步铺陈后续行动,间或掺杂“他必须独自待在森林里,才能安心思考”之类的诗的语言,用“仿佛”“好像”“像是”等修辞句式,建构出一幅壮怀激烈又沉闷严肃的文学形象。
![]()
与元帅会面后,他突然脱离采访对象,写自己在酒店夜晚,看非洲蜥蜴狩猎。
他甚至用与元帅同等的篇幅去写蜥蜴从沉着、僵住到飞扑的一连串行动,蜥蜴如何狡猾又训练有素地捕获蚊子,“所有和蜥蜴交朋友的尝试都是徒劳。它们是一种极度缺乏信任且容易受惊的动物,沿着自己的路径我行我素。”
元帅,蜥蜴,不言自明。这种并置书写方式,几乎是反新闻的。但蜥蜴所承载的非洲狩猎者的意象,不正是一块理想的拼图,补足了读者对元帅形象的理解吗?
卡普希钦斯基的文体意识,不止体现在细节的语言方面,他出版的几部著作,都会根据切实情况而应用不同的写作方法。他从不愿意机械地套路化地去书写。
![]()
卡普希钦斯基的书房
如写埃塞俄比亚军事政变,亲历者已经不多了,有的被枪决,有的已逃难,有的在地牢,有的躲进深山老林。风声鹤唳下,卡普希钦斯基只能深夜换衣服,去寻找采访对象,且碍于局势,他不能公开任一受访者的外貌、身份。
于是他以字母代表受访者,让每一个人单独发声。不是统一的故事,而是一块块碎片。因为这个地方正在“破碎”,又处处是“眼睛”,他只好以碎片来呈现他的报道。
又如他生命最后阶段写的《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杂糅了自传文体、文学批评、阅读笔记和对世界今夕变化的沉思,回忆录般追溯了他的记者之旅、写作生涯。其中也有来自新闻现场的“报道”式文字,但这些报道如同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他走访100多个国家的足迹,一起在完成一个信念——“相信这个世界可以被真实描述,相信这么做有价值”。
![]()
当这名“世纪记者”穿过灾难的中心,见证一切剧变后,他给新世纪的我们留下了一句话,也可视为重重历险后,他所笃信和盼望的——
“此时或许仍是黑夜,但非洲(世界)最闪耀的一刻会越来越近——黎明将至。”
撰文 李瑞峰 编辑 曾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