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朱德元帅因病逝世,举国哀悼,在整理其遗物时,工作人员在一本旧日记中发现了一段不起眼的文字。
中央随即派出专人,费尽周折终于在攀枝花一个偏远山村找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帮他完成了遗愿。
这位老妇与朱德元帅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往事呢?
![]()
血雨江边
事情还要从1922年说起,那一年,朱德元帅正被唐继尧发出的通缉令追杀。
他率领的警卫营从原本的两百余人,一路拼杀到最后只剩下十来人,个个衣衫破烂,步履维艰。
他们一路从楚雄突围,绕过盘山小道,穿越丛林深谷,风餐露宿,前有追兵,后无退路。
朱德左臂中弹,简单包扎后裹着血衣仍咬牙带队前行,只要能渡过金沙江,就能进入四川地界,从此脱身天罗地网。
![]()
终于,在3月21日的清晨,朱德等人抵达金沙江南岸的陶家渡,可是江面空空如也。
在绝望之际,朱德突然看见了一叶扁舟,战士们开始跟着他呼喊船老板停岸。
船缓缓靠岸,一个中年汉子手握竹篙,神色谨慎,他没有立刻靠近,而是站在船头高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朱德迈前一步,声音洪亮:“我们是滇军护国部旧部,我是朱德。”
那船老板一怔,眼中忽然泛起激动神色:“原来是朱旅长!我在纳溪棉花坡打听过您的大名,早听说您打北洋兵英勇非凡,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
那人名叫曾若海,是金沙江边土生土长的老船工,此番他不是偶然前来,而是在对岸已经观察许久。
眼见朱德一行并无歹意,又听到“朱德”二字,才冒死撑船前来。
不多时,曾若海便将朱德等人分两批渡江至北岸,就在最后一批刚刚上岸的瞬间,远处山头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和嘶哑的喊杀声。
但就在追兵准备强渡金沙江之际,数十名披着青布大氅的壮汉已自北岸树林中现身,个个手持火枪,队形整齐。
为首之人高声喝道:“此处江防,严禁通行,违者格杀勿论!”
![]()
追兵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仓皇后撤,原来,这支防守队伍正是雷云飞所部金沙江北岸的义勇江防团。
曾若海在将朱德等人送上岸后,便火速将情况通报雷云飞。
雷云飞一听“大名鼎鼎的朱德遭追杀至江边”,立刻召集亲兵前往接应,并下令防守严阵以待,不许让追兵踏足一步。
朱德在岸边望见整齐列阵的义勇队伍,不禁心中一震。
![]()
兄弟情义
雷云飞见朱德身负重伤,不顾一切将他护送至自己的山寨棉花地。
这个地方是雷云飞的根据地,四面环山,隐秘而安宁,是进行疗养和隐匿的理想之地。
雷云飞的家在这里,妻子刘元珍勤劳善良,雷云飞命她为朱德准备住处并亲自照料,尽心尽力。
朱德的伤势较重,特别是左臂的枪伤,让他无法继续行军,刘元珍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朱德的伤口渐渐愈合。
![]()
每天,刘元珍会端来熬好的药膳和热汤,叮嘱朱德按时吃药,切勿着凉。
朱德本是一位硬汉,经历过无数生死,而此时却在她的关怀下感到了一份久违的温暖,也对这位妇人和她的丈夫雷云飞心生敬意。
五天后,朱德的伤势终于有所好转,尽管并未完全恢复,但已经可以下床活动。
雷云飞见状,便召集村里的亲信和朋友,设宴庆祝朱德的伤势有了起色。
![]()
在宴会上,雷云飞亲自端来一杯酒,站在朱德面前,拱手道:“朱兄,今日你我在此相会,虽仅是短短几日,然我心中早已将你视作兄弟,咱们不论江湖,不论背景,今生注定有一段患难与共的情谊,兄弟一场,愿此后无论身在何方,咱们都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朱德听完,内心涌起一股热流,他早知雷云飞为人侠义,却没想到自己竟能在此得到如此真挚的友情。
他微微一笑,端起酒杯,郑重其事地与雷云飞对饮:“雷兄,以后无论何时,我定不忘这段恩情,既是兄弟,便应患难与共。”
![]()
宴席过后,朱德准备继续他的行程,告别雷云飞夫妇。
雷云飞不舍地送别,朱德临行前,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马匹和几件宝贵的武器赠予雷云飞,作为感谢。
雷云飞感激不尽,他将朱德赠送的长短枪支细心收好,并承诺一定会按照朱德的意愿,保卫这片土地,为民除害。
“雷大哥,我这一路有你照顾,真是无比幸运,你有心愿,我定竭力相助,此去之后,不知何时再见,但你我结拜为兄弟,日后有事,随时相召。”朱德深情地说道。
![]()
雷云飞拍着胸脯,郑重其事地答道:“你放心,雷云飞一生都不会忘记今日的承诺,若有需要,必定倾力相助。”
临别时,雷云飞为朱德等人准备了适合穿行山路的便服,还为他们送上了一匹名马百里红,一匹擅长越过崎岖山道的骏马。
朱德向雷云飞深深作揖,感激不已,这一匹马,成为了朱德与雷云飞深厚友谊的象征。
![]()
多年牵挂
1950年代初,朱德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肩上担负着建设新中国的重任。
辗转几十年,朱德却始终没有忘记兄弟雷云飞和刘元珍的恩情,而雷云飞却早在1926年就被国民党杀害。
建国后的数年间,朱德多次提起要寻找雷云飞的家人,他在一次内部谈话中郑重交代秘书:
“雷云飞救过我的命,他和他夫人都是好人,如今天下太平,我不能让恩人无声无息地埋没在人世间。”
![]()
秘书将这句话记在工作日志上,却没有想到,这成为朱德晚年最执着的一件心事。
1955年,朱德在主持军委工作时,再次向云南省委发出私人请求:“请帮我查查攀西一带雷云飞的后人,若还健在,务必告知我。”
云南方面接到指示,立即派出地方干部多方打听,走访雷姓人家,可是一直都没有着落。
![]()
1976年,朱德已是风烛残年,但仍坚持工作,夜深咳嗽时,他又翻开自己的日记本,在上面又添了一句话:“未能找到刘元珍大姐,实乃一大遗憾。”
几个月后,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人民的元帅安然离世,举国哀悼,百姓泪如雨下。
葬礼结束后,工作人员在整理朱德遗物时,在一堆书信与文件中发现了那本旧日记,深受触动,他们决定帮助朱德完成遗愿。
![]()
遗愿完成
中央派出的调查队一路从云南楚雄、盐源,再到攀枝花,足足用了数月。
终于,在一个暮色四合的傍晚,他们抵达了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的金家村,见到了一位老妇。
当工作人员走近,问道:“老人家,您是不是叫刘元珍?”
老妇愣了片刻,手中的针线一颤,低声回应:“我……以前是。”
![]()
工作人员抑制不住激动,声音都有些颤抖:“朱老总找了您几十年,他走之前,还在日记里写下您的名字。”
她放下针线,颤抖地起身,擦着眼泪说:“我知道朱老总这些年一直在找我,可我是改嫁的人,没脸见他。”
原来,雷云飞遇害后,整个家族惨遭报复,她带着年幼的孩子四处流亡,不得不改嫁为生。
为了不牵连他人,也为了逃避追杀,她更改了姓氏,从雷家媳妇变成了“金家村的刘大妈”。
几十年来,她一直守口如瓶,从未向外人提起过雷云飞,也从未提及朱德。
![]()
调查组成员红着眼眶,郑重地告诉她:“朱总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您,我们这次来,就是为他完成最后一个心愿,他说,您是他的亲人。”
刘元珍轻轻点头,喃喃一句:“我这辈子,最不后悔的,就是那年在棉花地照顾过他……”
几天后,中央为她安排了一次正式的优抚登记,考虑到她的特殊身份与贡献,相关部门迅速为她落实了定额补助、医疗照顾,还安排了专人不定期探访。
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地方干部都会带着慰问品上山探望,为她送上朱德元帅家属特批的节日问候。
她的户口信息也得到了更正,雷云飞的烈士身份被恢复,几十年来尘封的功绩,终于重见天日。
![]()
晚年的刘元珍虽然行动不便,但精神矍铄,她在山村中安度余生,种菜、做饭、喂鸡鸭,还经常坐在院中晒太阳,偶尔望着远方发呆。
多年后,刘元珍在睡梦中安然辞世,终年八十七岁,她的葬礼由地方政府协办,墓碑上刻着八个字“情义不朽,浩气长存”。
朱德元帅的一生,是铁血与信仰铸成的篇章,但在这庄严厚重的背后,也藏着一段不改初心、情义为先的温柔故事。
他未曾忘记在命悬一线时伸出援手的兄弟雷云飞,也始终牵挂那个为他熬粥缝衣的女子刘元珍。
![]()
哪怕贵为一国元帅,他仍念念不忘一句承诺、一份恩情,这份情谊横跨半个世纪,最终在山村与老人的重逢中得以圆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