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熬完这个项目就辞职”,这句话曾是无数打工人的精神支柱。可真递交辞职信后,大部分人都会陷入同一种“怪圈”:)前两周报复性补觉、刷剧,第3周开始规划旅行,第2个月却突然慌了神,等到第3个月,哪怕银行卡余额见红,也死活提不起劲投简历。这种“不想上班”的状态,从来不是惰性作祟。
![]()
首先是“生物钟反噬”。职场里的“996”“大小周”早已悄悄改写了我们的身体节律,闹钟、打卡、加班餐构成的“强制循环”被打破后,身体需要时间修复被透支的精力。就像长期被绷紧的弹簧,突然松开时,反而会陷入一段时间的“无力回弹”。有人辞职后每天自然醒,却在第40天突然能一觉睡够10小时——那不是懒,是过去3年里每天少睡的2小时,终于开始补课
![]()
更关键的是“价值感重建”的空窗期。上班时再枯燥的工作,也有KPI、会议、同事互动构成的“假性价值闭环”,辞职后这套体系轰然倒塌。有人试着用“每天读100页书”“学PS”填补空白,却发现没有deadline的驱动,努力变得毫无实感。这种“自我价值悬空”的迷茫,比没工资更让人焦虑,也间接催生了“不如再歇阵子”的逃避心理。
![]()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隐性成本”的落差。上班时虽累,却有通勤带来的规律运动、同事间的社交联结、甚至办公室咖啡的仪式感。辞职后宅家的日子里,社交归零、作息混乱,连下楼取快递都成了负担。这种“隐性福利”的消失,会让人在潜意识里放大上班的“痛苦面”,自然对重返职场望而却步。
![]()
其实,“不想上班”不可怕,它更像身体发出的“重启信号”。与其在焦虑中强迫自己投简历,不如给身心一段“无目的恢复期”:去公园晒晒太阳、学一道家常菜、和久未联系的朋友聊天。当身体的疲惫被抚平,内心的价值感重新建立,或许不用别人催促,你自然会找到重返职场的动力。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都需要偶尔停下脚步,等一等灵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