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再见面,不是站岗电脑安全的瑞星小狮子,是投注AI领域的新生瑞星。
每当电脑开机就有呼噜声,就知道是瑞星小狮子在“站岗”了。
2000年代的电脑,开机必蹦这只“安全宠物”,这曾是无数用户的共同记忆。彼时Windows XP系统蓝色桌面角落,总能看见小狮子“卡卡”。
![]()
它会在杀毒时打滚、完成扫描后摇着尾巴出现“安全报告”、检测到病毒时皱着眉头弹出提示框。
对于70后-90后来说,安装瑞星是买新电脑后的标配,电脑店的师傅熟练地插入瑞星安装光盘,激活后弹出小狮子,意味着电脑有安全保障了;办公室也要每周用瑞星全盘扫一次,以防U盘传文件带病毒。
![]()
那时的瑞星,是刻进时代基因的“安全图标”。它的安装光盘也是电脑店最畅销的,198元的个人版定价,成了行业默认的标杆价。
2007年巅峰时,创下国内杀毒软件市场80%的份额,更有超8000万台终端同时激活,相当于每2台电脑,就有1台装着瑞星。
小狮子的形象也因此出圈,有卖它的玩偶、鼠标垫等周边。而它的背后,是瑞星凭借防病毒卡打开市场的早期探索;是攻克CIH病毒一跃成名的技术高光。
![]()
更是中国互联网早年“自主安全品牌”的头号代表,以“国产杀毒”为旗帜,48次斩获国际VB100测试全项通过,累计有60项国家专利,国产杀软在国际舞台第一次扎根。
谁曾想,这样一个行业巨头,会在短短几年内从巅峰滑落。
![]()
从中科院走出来的“反病毒先行者”
瑞星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关村的创业浪潮,来自两个核心人物的共同协作。
早年从中科院出生的王萃,初次创业失败后仍在寻找商机。当时中国电脑软盘传播的“小球病毒”,让用户很苦恼。
而国内还未有专业的反病毒解决方案。这个空白市场,被他捕捉了。
![]()
合伙人是同为中科院出身的刘旭,当时他已是圈内知名的反病毒专家。1991年,两人联手在北京创立瑞星电脑科技公司,正式打开反病毒领域。
二人珠联璧合,王萃主攻市场,刘旭主导技术,仅用两年推出首款产品——瑞星防病毒卡。
这款硬件能够提前拦截已知病毒,在那个年代称得上“黑科技”。1993年,这款硬件拿下市场第一的成绩,日销近1000套。
![]()
在尚未普及电脑的年代,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网络安全领域有强大的商业价值。
1993年瑞星初尝到成功的滋味,此时王萃却将精力转向房地产等副业,对反病毒市场的技术迭代放松了戒备。
所以危机很快到来。1994年,程序员王江民推出KV100杀毒软件,比瑞星防病毒卡更胜一筹。
它是纯软件,安装方便,支持用户手工添加新病毒特征码,能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病毒。
![]()
而防病毒卡一旦生产出来就无法更新,技术差距引发市场的洗牌。1995年,瑞星防病毒卡业务因此亏损,陷入第一次低谷。
1996年,王萃重新聚焦反病毒业务,但瑞星的市场份额已大幅度缩水。1997年,他彻底放弃硬件路径,全力研发杀毒软件。1999年全球爆发CIH病毒,恰好让瑞星转型翻盘。
CIH病毒能烧毁电脑BIOS、导致硬件瘫痪,很多杀毒软件束手无策。
这时刘旭团队率先攻克了查杀技术,瑞星因此一战成名。
![]()
王萃则发挥其商业天赋,与联想、方正等十多家电脑厂商签订OEM协议,将瑞星杀毒软件预装在新电脑,借硬件渠道快速触达用户;用价格战挤压对手,同时严控销售渠道,再以“查杀宏病毒最强”的技术营销来树立口碑。
这套策略效果显而易见,瑞星市场份额从1%快速攀登到行业前列。2003年月销量突破10万套,营收达7亿元高峰。
![]()
随着软件的普及,小狮子也成为比品牌本身更知名的超级符号。此时说瑞星是中国杀毒软件行业翘楚,当之无愧。
![]()
突如其来的跌落
全民标配到边缘小众
瑞星的衰落,没有缓冲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分裂。
2003年还握着80%的市场份额,到2010年就被挤出市场前三,2015年后普通用户的电脑里,几乎很难见到熟悉的小狮子。这场巨变,其实不是偶然。
2009年,奇虎360推出“永久免费”的杀毒软件,成了瑞星命运的转折点。
![]()
此前,国内杀软市场一直以“付费订阅”的形式,瑞星198元/年个人版是行业常态。而360免费策略,直接打击了用户的“价格敏感点”。
上线3个月,360用户突破1亿;在免费模式的“降维打击”下,瑞星降至不足20%的市场份额,电脑店也都是360免费的宣传海报。
2011年瑞星终于跟进宣布个人版免费时,市场早已被360和金山毒霸瓜分,像夏天快结束了才想起卖冰棍。
![]()
如果说免费模式是外部冲击,那产品体验持续倒退就是瑞星自断生路。
本有口碑的瑞星,却逐渐陷入“重营销、轻研发”的怪圈。2003年内部动荡,技术核心人刘旭离职后,瑞星的研发投入从25%降至10%。
面对机器狗、鬼影等新型病毒,瑞星的响应速度跟不上。病毒感染没法及时解决、全盘扫描要3小时、把工作文档当成病毒的误删率越来越高。
![]()
推出免费版后,瑞星为了盈利,植入大量弹窗广告,让用户更为反感。
2010年智能手机普及,移动端的安全需求变多,但瑞星的手机杀毒软件功能简陋,还存在“强制获取隐私权限”等问题。对比360手机卫士的“清理加速+骚扰拦截”,瑞星毫无竞争力。
![]()
从安全守护到制造麻烦,瑞星渐渐走出了市场。与此同时,企业级市场也失守。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企业的安全需求更偏向“云安全防护+数据泄漏监测”,但瑞星的企业级产品仍停留在传统杀毒软件的框架。
在渠道模式上,核心代理商因利润下滑纷纷转投其他竞品,内部渠道团队也因管理混乱大量流失,导致瑞星无法及时响应企业客户需求。
更重要的是经历了2008年的“微点事件”,瑞星通过不正当手法打压竞争对手的行为,导致不少用户对其“商业道德”产生质疑。
2015年后,有调研显示,超过70%的95后、00后从未使用过瑞星杀毒软件。这种认知割裂的背后,是瑞星未能跟上用户需求的变迁。
随着Windows系统自带的Defender杀毒功能逐渐完善,以及移动设备主流化,普通用户对“第三方杀毒软件”的需求本身就下降。
![]()
而瑞星既没在“传统杀软”上升级,也没在新的安全领域建立新的用户认知。
瑞星的跌落,是模式落后、产品滞后、品牌失焦共同影响下的必然结果,当行业步入新时代,瑞星没能及时转身,也只能被遗忘在角落了。
![]()
是自身失误还是行业变革?
成功靠技术,下滑也因技术。自主导技术的刘旭离职后,瑞星的研发投入持续不足,大量资源都投入营销,每年的广告投放居高不下,却在技术迭代上“摆烂”。
这种营销>研发的失衡,导致产品竞争力不断出走。当免费策略来临时,瑞星既没技术防守,也没用户黏性。
声誉的崩塌,压垮瑞星的关键一力。
这起杀毒行业最大丑闻曝光后,瑞星的“民族品牌”形象彻底崩塌。行业口碑恶化,即使后来跟进免费版,也鲜少人愿意“回头”。
它的发展史里,两次危机都揭破了转型迟缓的问题。先是没跟上“硬件转软件”的浪潮,后是没看清“收费转免费”的趋势。
![]()
对行业变革后知后觉,业务多元化上错失良机。巅峰时未能拓宽数据安全、网络防护等相关业务,始终仰仗杀毒软件这一单品。
瑞星的衰落,也伴随着它人才的流失。
早年王萃和刘旭就因“价格战和技术壁垒”产生矛盾,最终导致刘旭离职;后期管理层在“是否免费”“转型B端还是坚守C端”等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
团队管理浮动,人才危机重重,瑞星自然无法应对行业变局。
![]()
即使2017年登陆新三板,但也没扭转趋势。据财报显示,瑞星的营收始终在1-2亿元起伏,估值只剩巅峰时的零头。
从前的行业翘楚,只能在资本市场边缘徘徊。
![]()
战略野心挺大
试图“东山再起”?
就在外界以为瑞星要彻底没落时,他选择了“二次创业”的新赛道。
2024年,瑞星正式启动“AI2025”战略,试图用AI重构网络安全防御。AI转型并非虚张声势,而是基于现有技术积累的延伸。
瑞星自主研发“AI网络威胁检测引擎”,通过整合智能特征码、敏感点指纹等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识别已知病毒和未知恶意程序。
![]()
在赛可达实验室,该引擎的查杀率持续保持在99.8%以上,重现技术实力。
另外,它还打造网络安全大模型“星核智盾”,将威胁预测准确率提至95%;推出“星链”智能防御体系,整合终端、网络、自动化三大系统,安全技术质的飞跃;建设国家级网络安全靶场,计划年培养人才500人。
![]()
从产品端来看,瑞星已将AI技术落地实际,采用“云查杀+AI引擎”,同时做到“轻量不打扰”,回应早年“多弹窗广告”的弊端。
在新创领域,ESM防病毒系统兼容28种国产软硬件平台,试图借国产化浪潮打开新市场。
![]()
不过,AI转型挑战不容小觑,当前赛道人才辈出,瑞星能否“卷土重来”,还要看未来。
![]()
从桌面小狮子到网络安全大模型,瑞星的34年,崛起得益于时代需求的精准拿捏;衰落源于战略短板和管理失当;全新转型是传统企业应对技术变革的必然选择。
如今的瑞星,早已不是当初的“王者”,但它仍有年轻的干劲。押注AI是否翻身,答案或许藏在时间里。
![]()
但至少,瑞星用行动证明,只要还有冲刺的勇气,就有“重生”的可能。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