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摄影视剧去横店,最近崛起的“竖店”你知道在哪里吗?
随着微短剧市场的火热,在竖屏短剧产业版图中,郑州已经超越了横店,被戏称为“竖店”。
过往的郑州,被贴的标签是农业大省的省会、交通枢纽,影视剧产业并不出众。
现在的郑州,微短剧年拍摄量全国第二、从业人员超过3万,有800多家以拍微短剧为主的影视文化传媒公司,吸引众多演员、剧组扎堆。
微短剧未来2年将成长为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郑州2年后要让产业价值达到100亿。
郑州怎么能忽然接过横店的大旗,成为“微短剧创作之都”?
![]()
在郑州航空港区一座占地17000平米的闲置商场,每天都有搬着摄影机和灯光的人进进出出。
这个被改造成竖屏电影拍摄基地的建筑里,有家庭、医院、法庭、办公室等20多个拍摄布景,几乎每个布景都有剧组在拍摄。
这家拍摄基地一年拍了700部微短剧,平均每天接待8-9个剧组,每天至少有一部短剧在这里开拍。
![]()
郑州一家微短剧拍摄基地的排期表,几乎每个场景都有剧组在同时拍摄
在郑州市金水区的另一家拍摄基地,ICU、年代家庭、地铁站等近50个室内场景中,平均每天有七八个剧组在同时拍摄,从4月份试运营开始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个剧组。
类似这样的微短剧拍摄基地,在郑州一共有15家。
除了这些拍摄基地,郑州官方还发布了百余处微短剧拍摄场景的资源,提供“场景清单”供剧组一键调用。
这些场景的介绍中详细地描述了取景地的适配题材、场景优势和隐藏亮点。想拍职场剧有金融岛写字楼“高端感”的场景,想拍穿越剧有夜游游船码头……
这些正规发布的拍摄地点,涵盖了地标建筑、公共服务中心、商场、酒店,甚至是饭店、体育场馆和公园绿地。
![]()
郑州除了微短剧拍摄基地,还发布了100多处微短剧取景地点的“地图”
郑州“上心”微短剧产业,上面的只是缩影。“竖店”超越横店成全国微短剧产业的重镇,用数字更能说明。
先看市场规模。
2024年郑州微短剧制作企业的数量是820家,比2023年增长了29.3%;从业人员规模扩大到3万多人,比2023年增长了5倍;市场规模达到了23亿元,比2023年增长了27.4%。
到了今年,这些数字又有增长。
2025年1-8月,郑州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8.5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平均每天接待剧组80多个,日均开机短剧约100部。
再说产量。
根据这两年的统计,2023年在郑州拍摄、制作,通过审查备案的微短剧有1100多部。
2024年,在郑州承制的3194部微短剧通过审查备案,203部作品闯进全国短剧热力榜,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
河南省在微短剧承制数量排名全国第二 图片来源:DalaEye
今年1-7月,郑州已经有2650余部通过网络视听平台备案,有20部重点微短剧和31部普通微短剧通过省广电以上部门备案审核。
在郑州的辐射带动下,周边城市微短剧的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河南微短剧制播量已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二。
如今,郑州有19家微短剧企业的市场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3家企业市场规模过亿元,年交易额达20亿-30亿元,业务涵盖版权、自制、合制、付费投放等多种形态。
![]()
郑州既不是最早涉足微短剧的地方,也没有老牌影视拍摄基地深厚的资源积淀,为何能在各地纷纷逐鹿微短剧之都的竞争中跑在了前头?
首先当然是性价比。
市场永远是最聪明的。
追求轻量化生产和短周期迭代的微短剧,恰好与郑州便利的交通、显著的成本洼地和多元化的场景资源等优势精准契合。
郑州作为中原腹地的省会,中国铁路网的重要枢纽,又有航空港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连通省内外,便于调动各方资源为剧组提供便利,各地的物料、拍摄设备都能轻松运到郑州。
![]()
郑州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高铁6个小时内直达全国120多个城市
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郑州的人力、物价成本相对较低。
有数据显示,郑州的微短剧制作公司报价,相比其他城市大概要低10%-20%,制作综合成本比一线城市低30%至40%,单部100集微短剧成本可控制在30万-80万,投资回报周期缩至3-6个月,高性价比带来的是高盈利的潜力。
另外就是郑州有1300多万常住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剧组用人成本较低。
与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相比,郑州的生活成本更低廉,无论是对中等收入的演员,还是对剧组来说,都非常有吸引力。
郑州既有成本优势,又有类似一线城市的城市景观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对微短剧行业发展来说简直就是最合适的“黄金地带”。
规模化与完整的产业链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郑州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还有众多文化地标和景区,加上当地已建成的15个规模化拍摄基地和利用古建旧厂、闲置楼宇改造成的拍摄园区,以及政府提供的100多处拍摄场景的资源,形成了微短剧“场景清单”一站式服务。
![]()
郑州微短剧项目《遇见少林有功夫》入围国家广电总局推荐名单
一般来说,拍摄费用约占整个微短剧成本的10%-20%。短剧基地的专业程度高,再加上较低的地价,能为剧组节省大量场地开支和日常开销。
有数据显示,在郑州单剧制作的周期只需要7到15天,已经形成了“十分钟找齐灯光组,一小时调拨百套戏服”的集群效应。
除了拍摄方面的规模化之外,在整个微短剧产业链方面郑州也比较完备。
比如一家3年前还靠网文订阅生存的公司,转型微短剧后月产80部短剧,实现从IP开发到制作发行全链条掌控,年产值已经突破10亿。旗下“心动短剧”播出平台用户超200万,正计划进军海外市场。
郑州有大量的广告公司,此前许多公司的业务内容中,就有把故事性小视频作为广告投放的,这些公司转型做微短剧,团队成熟经验丰富,而且从拍摄到后期制作都有涵盖。
甚至,有部分在郑州的省、市级广电媒体,也已经躬身入局,成立了专业团队在做微短剧。
只用了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郑州就已经形成了从剧本孵化、拍摄制作到宣发分销一套完整的微短剧产业链。
![]()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首次超过了电影票房。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已接近7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634.3亿元,在2027年有望冲击千亿关口。
![]()
未来2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奔向千亿级
图片来源:DalaEye
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郑州市政府也在《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中,提出要着力打造郑州“微短剧创作之都”,争取到2027年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
正处在“风口”的千亿级微短剧产业,未来能带给郑州什么?
新兴产业的发展。
随着“竖店”的名号越来越响,吸引了外地企业来郑州投资合作、注册影视公司。
当地政府也对投资建设拍摄基地和落户产业园区的微短剧关联企业,给出了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吸引优质资源向郑州市集聚。
同时,闲置空间被利用,既提升了资产价值,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成长的空间。
包括像广告公司这样的传统产业,也在新产业的发展中实现了转型升级。
就业与收入的增加。
今年上半年,整个微短剧行业已经创造了64.7万个就业岗位,而且呈现年轻化、灵活化、多元化的趋势。郑州一家拍摄基地的负责人说,他们基地平均每天要接待几十个求职者,从编剧到群众演员的岗位都十分抢手。
业内人士介绍,微短剧超七成从业者为30岁以下的青年,核心工种月薪轻松破万元。
郑州现在一部短剧主角的平均日薪2000元起,最高的能到万元以上,而有表演基础的配角日薪也能达到500元-2000元。
摄影师、灯光师日薪则有2000元左右,场务、道具等岗位的平均月工资也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
微短剧与文旅和商业结合。
被短剧带火的场景不断出圈,比如以嵩岳寺塔为设计原型的千玺广场,“大玉米”这个外号以前只是郑州人知道的一个梗,现在也成了外地人来郑州必打卡的一个“景点”了。
![]()
短剧中“霸总”扎堆的“大玉米”千玺广场
此外,随着每天都有数量不少的剧组开工,拍摄基地周边的酒店入住率和餐饮消费人数也随之增多。
金水区另一家微短剧产业生态基地,则是玩起了“剧商”,首创“微短剧+商业”生态,把剧情植入产品,实现了“内容—流量—电商”的闭环。商家有了流量和销量,游客也体验了沉浸式购物。
千亿级的微短剧产业呼之欲出,既能拉动投资、就业,还能带动当地文旅、消费产业升级,全国各地都在“抢”。
前两年制造了全国60%微短剧的西安,对优秀作品给予最高200万元的扶持;横店对剧本、拍摄、出海等环节提供支持,最高补助500万元;杭州设立了全国首个2亿元微短剧发展基金;青岛出台了单部作品最高100万元的奖励政策;深圳对优秀的微短剧剧本最高奖100万……
![]()
郑州虽然微短剧拍摄量全国第二,但平台方多数还是集中在北京、浙江和广东
图片来源:DalaEye
郑州虽然以惊人的开机量不断抢占市场份额,但也被视作成本洼地和代工基地,对于怎样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和产业升级,未来如何证明自己不仅能拍,更能“创”。
从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的目标就能看得出,“创作”二字就表明郑州想要在原创性上做文章,以此提高行业竞争力。
“竖店”的未来在于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态圈,当“人人皆演员,处处是场景”的活力,与对原创和品质的坚守相结合,郑州的微短剧产业才能真正从“跑得快”进化成“走得远”。
几十年前,一部电影《少林寺》带火了郑州的旅游行业。
今天,微短剧为郑州带来了一个新机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