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崇陵鸟瞰。 赵林森摄
崇陵是中国最后一座帝王陵,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被照相机镜头记录下营建过程的皇帝陵寝。这座位于河北易县清西陵境内的陵寝,没有雍正泰陵的恢弘,没有道光慕陵的典雅,但它的营建跨越清末民初,堪称清王朝灭亡的历史见证。
1908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二十一)傍晚时分,38岁的光绪皇帝驾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在位34年的他,连死后安身的陵寝,都没能按规矩提前备好。早在1887年清明节,光绪皇帝跟着慈禧太后到西陵祭祖时,曾顺便选定西陵的金龙峪为陵址。但因慈禧专权,加之光绪亲政后与之政见相左,戊戌变法后,慈禧更是将光绪囚禁起来,甚至密谋废黜,所以光绪的陵寝一直未开工营建,就连1887年这次选址都没有被史官记入官方文献。直到他突然驾崩,朝廷才紧急派人选勘陵址,没想到,兜兜转转,竟还是回到了当年的金龙峪。
![]()
1909年,崇陵工程总理大臣载洵与金星宝盖志桩的合影。志桩背面有“光绪十三年”的字样,是光绪生前选址于金龙峪的实物例证。
![]()
1909年刚刚开工的崇陵工程。
1909年4月,崇陵仓促开工,赶工期成了头等大事。可谁也没想到,1911年夏天,工程最紧张时,竟爆发了清代皇家工程史上罕见的工人大罢工。
原来,崇陵工程由20多家木厂承包,朝廷资金迟迟不到位,厂商便克扣工人工资,降低待遇,矛盾越积越深。当年6月,石匠们率先罢工,之后一个多月里,上千人规模的罢工竟发生6次,最频繁时两天就有3次,还引发了抢夺饭食的暴力冲突。这场罢工看似是劳资纠纷,实则是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皇权衰落的直接体现。
1912年,大清王朝轰然倒塌,刚建了一半的崇陵被迫停工。此时,光绪的棺椁还停在清西陵行宫的正殿里,直至1913年年底。
![]()
1909年初,为光绪棺椁暂安,清西陵行宫正殿正在进行改建。此后,光绪棺椁在这里停放了四年八个月。
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与民国临时政府议定了《皇帝辞位优待条款》,其中规定:“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所有经费均由民国政府支出。”1913年,在国务总理赵秉钧的推动下,停工一年多的崇陵工程终于重启施工。当年10月,地宫率先完工。年底,光绪与皇后(隆裕太后)得以入土为安。此时,崇陵的地上建筑还未全部完工,直到1915年1月崇陵才算告竣。
![]()
正在建设中的崇陵隆恩殿,摄于1913年。
![]()
建设中的崇陵牌楼门,摄于1913年。
![]()
从侧面拍摄的1913年崇陵建造施工图。
![]()
1914年即将竣工的崇陵。
崇陵虽然完工了,但由于缺少经费,用来荫护风水的松柏却一棵都没有栽。前清大臣梁鼎芬被任命为崇陵植树大臣,可此时清室早已没了经费,他只能自己筹措。梁鼎芬当时五十多岁,他拖着一条病腿,捧着一罐罐来自崇陵宝顶的雪水,一家家登门向前清遗老“化缘”。靠着这种办法,竟募到足够资金,在崇陵四周种了4万多棵树。他还在附近梁格庄建了一座“种树庐”,直言“死当葬庐侧”。几年后梁鼎芬去世,果真被安葬在了梁格庄的小山上。
![]()
梁鼎芬植树图,摄于1915年。
然而,梁鼎芬的“愚忠”并没能护得崇陵安宁。由于树株管理制度日渐松懈,管理浇灌经费严重短缺,加上战乱的破坏,梁鼎芬竭心尽力种植的4万多棵树,后来几乎损失殆尽。
1938年,山河破碎的乱世中,一群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盗掘了崇陵,劈开光绪和隆裕太后的棺椁,将随葬品洗劫一空。等到1980年文物部门清理地宫时,发现里面一片狼藉,但也有意外收获:金井里的文物尚保存完好,有怀表、玉石等文物。更关键的是,这次清理为破解光绪死因提供了契机。通过对他的头发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光绪头发中砷(砒霜)含量是正常人的两千倍之多。经过多年的研究,2008年11月,在光绪去世100年之际,这一清宫疑案终于水落石出——他果然是被人毒杀的。
如今,这座营建过程一波三折、见证了清王朝落幕的帝王陵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正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今天。它是清西陵唯一对公众开放的地下宫殿,每天迎接着众多前来参观的游客。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持续植树造林,以及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长期守护,曾经荒芜的崇陵已经重新披上绿装,四周树木葱郁。它不再只是一座古老的帝王陵墓,更成为普通人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现场。
图文|邢宏伟(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文博研究馆员)
编辑|杨丽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