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庆假期后开始,我们已经启动招生宣传工作程序了。不到一个月,校长已经直播三轮了!”一位民办高中招生负责人表示,根本歇不下来,这一届刚开学,就开始筹划下一届的招生了。然而,有时直播间仅有的区区十来个人确实让人有点“心凉”。
经历了2025年招生市场的冷热不均后,不少民办高中已经提前谋划2026年的招生,也有学校开始了随时预约到校咨询的服务,一周都不停歇。
在面对升学市场上大部分家长只认“升学率”的现实面前,民办高中会如何让家长为“教育理念”买单?在公办高中学位日渐增多的情况下,民办高中又会如何祭出“杀手锏”?
四年新增民办高中数量超过20所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2025年,广州全市新招生的民办普高包括海华高中、华万高中、源雅中学高中部、南外实验学校高中部、爱莎文华高级中学、新侨学校普高方向、广州市天健中学高中部等逾20所学校。
今年参加广州中考普高招生的民办高中有40所,比去年的28所多了12所。 民办高中的投档线也颇具“看点”。今年广州普高的最低投档线是487分,民办高中以487分贴底招生的学校共有15所。去年广州普高的最低投档线是502分,以502分贴底招生的民办高中也是15所。
从去年开始,设立公费班的民办高中一下多了起来。2023年仅有8所民办高中开设公费班,到了2024年上升至16所;2025年广州民办高中公费班数量显著扩容,增至29所,新增13所;招生计划从去年的816个增至今年的1314个,增幅约61.03%。
2025年广州民办高中公费班录取分数在589分-737分之间,29所学校公费班全部录满,25所学校公费班分数达第三梯度线(627分)以上。从分数线来看,公费班的竞争也颇为激烈,仅3所学校分数线低于600分,13所达第二梯度线(667分)以上,黄广附属学校公费班以737分位列全市第二,仅次于华附(740分)。
由此可见,公费班收费参照公办普高,吸引优质生源,但学校需承担成本,或加剧民办学校“冰火两重天”现象。
公费班、高额奖学金揽生源,既是门面也是广告
民办学校用免学费、公费班或者奖学金的办法吸引高分段学生,不是秘密。2021年,广州开始出现民办高中公费班,广州市为明学校在第三批招收45名公费生,学费为公办学校标准的1175元/每学期。作为对比,民办计划的收费标准为22800元/学期,公费生三年共节省了129750元学费。由此换来的是踩第二梯度线650分的45名学生,远高于其在第四批的录取分数线587分。也就是说,学校用三年免收615.6万学费换取45名相对高分数的学生,由此可见,优质生源是民办学校很重要的生命线。
对于民办学校设立公费班,政府是支持的,这是对普高公办学位的有力补充。然而,公费班之外的高额奖学金,却是“违规”的。但有民办学校为了吸引优质生源,私下给家长们亮出了“高额奖学金”的底牌。
如一所学校给出的条件是:以高考考入C9联盟高校为目标的优秀学生,除了免学费外,还有丰厚奖学金,50万元—100万元不等。也有学校私下给家长承诺,中考分数高于第一梯度线10分、20分、30分、40分以上的,按照不同级别一次性给予5万—20万奖励不等。
“这是摆不上台面的操作,实际能吸引多少优秀学生前来,要看学校的诚意和耐心了。”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这种操作本质是营销成本的转嫁,学校拿出高额奖学金制造噱头,最终要靠“招更多学生、涨更高学费”赚回来。“学校用这笔钱撬动了更大的关注度与生源市场。”该人士表示,在家长只认可“升学率”的前提下,招更多优质生源,制造更多亮眼的出口成绩,无疑是民办学校赖以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砸更多的钱,既是一所学校门面,也是它的招生广告。
13所民校在统一投档阶段招生达成率未到50%
公费班仅占民校招生比例的一小部分,大头仍在自费班。而在有招收国内方向学生的39所民办普高统一投档阶段来看,有13所学校在统一投档阶段招生达成率未到50%。
![]()
对此,坊间有一种声音认为,民办高中招生困难已成为普遍现象,整个民办高中行业都陷入了泥沼。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并非所有民办高中都面临招生难题,也有一些民办高中凭借优质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口碑,获得大众的青睐。在南都记者统计的39所民办高中里,仍然有16所学校的招生达成率达到90%以上。
民办高中未来将何去何从,是进入招生寒冬,还是走出独特的赛道,这既与现实政策相关,也跟学校自身发展的定位有很大关系。
民办高中的“黄金时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办学位不足”的红利。但近年来,政策风向已明显转变。综合高中与职业教育政策红利的释放,让民办高中的招生受到一定影响。广州综合高中推进速度较快,学位供给大量增加,不仅提供普高学籍,而且招生计划多、学费低,吸引了大量学生,从首年招生1100人,到第二年扩招414人,达到1514人。“3+4”中本贯通项目让不少学生转向职教,未来这种趋势估计还会持续下去。
同时,近年来公办优质高中新建、扩建、扩招的步伐也加快,让家长和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民办高中的依赖有所降低。
在现实层面,经济下行导致高收费的民办高中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在广州中招平台招生的民办高中收费不菲,大部分一年学费六七万元起步,如今年新招高一学生的广州市天健学校,一年学费为10万元;广州市新侨学校一年学费98000元;广州市源雅学校一年学费87600元;广州市海华高级中学一年学费86000元;广州市珠江高级中学78000元。“当家庭收入减少,价格敏感度上升,民办高中的招生自然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一位民办高中负责人认为,造成民办高中招生难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手头不宽裕了。
综合来看,民办高中招生难的核心矛盾聚焦在收费与质量上。公费与自费差距之大有目共睹,而公办高中与民办高中的生源出口问题,也是家长最看重的结果。对于民办高中而言,收费方面的调整空间有限,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与学费相匹配的教育价值,应该是当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不再执着生源质量,打造多元升学
在记者采访中,也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在一次民办学校的内部会议上,一位校长说了大白话:如果学生分数高,凭什么要来这里读高价书?如果学校收费高,而生源又不足的情况下,陷入与底蕴深厚的顶尖公办高中直接抗衡的资源消耗战,这又何苦?
这个问题,今年刚复办高中部的广州市星执学校给出了一些答案。该校总校长张雄记坦言:“教育的意义是为每个孩子寻找最佳出路,而不是用成绩来判生死,当我们无法去挑生源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果断地转换赛道,多元化办学。”
“我们今年招生有99.5%的报到率,到底是运气还是实力,我不敢说,但是通过这次招生,更加清晰认识到,时至今日,民办高中若想站稳脚跟,必须摆脱对升学神话的路径依赖,回归教育本质。”在张雄记眼中,为中考五六百分的孩子寻求的出路,肯定需要学校另辟蹊径。他把蹊径归纳为关键的两点,一是学校不再执着于“生源质量”,转而聚焦“增值能力”,既然无法改变入口,那就极致优化过程,追求“低进高出”的教育增值;二是构建“多元出口”,为不同特质的学生铺设多条“跑道”;在重视“文化成绩”的前提下,也要考虑好“特色发展”。学校独创“双轨育人”生态系统,让艺术与学术在校内并驾齐驱:严谨的文化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而丰富的艺术教育则激发创新潜能,塑造审美判断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出兼具学术底蕴与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今年刚有首批高三毕业生的广州市海华高级中学在艺考方面一炮打响,该校一位艺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这引起不少家长的关注。“我们当年选择这学校也是有点‘小白鼠’性质,因为是全新的学校,没有升学成绩。当时,200多学生的入学平均分才560分左右,但最后有80%的学生达到本科线。”一位孩子就读于该校的家长告诉记者,当年自己的孩子中考成绩610多分,今年高考拿到了570分,孩子对此成绩很满意。
取消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是否可行?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民办高中的招生需求?在采访中,多位民办高中负责人表示,希望能对民办高中取消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
“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学生选,而是有些想选择我们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分数线达不到普高录取的最低控制线。”一位民办学校负责人称,其实想读普高的孩子还是很多的,以前管控没那么严的时候,他们会花钱把学籍挂在外地学校,人就在广州读书。现在挂学籍的漏洞基本堵死了,有些确实没办法的家长只能舍弃学籍,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读。
“有些地方就没有设普高录取的最低控制线,为何广州多年来一直要设立?”有民办学校负责人表示疑惑,如果对民办学校没有这条分数线的限制,估计招生情况要乐观一些。“我们曾经也招收过中考还不到400分的孩子,最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提供多种资源协助,孩子考到了不错的艺术院校,圆了本科梦。”该校长表示,民办学校作为公办学校的一种补充,可否取消普高录取的最低控制线,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给学生多一个机会,选择是否继续读普高还是转向职业教育?
据了解,广州中考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多年来一直在500分以上,今年首次跌破500分,划定到487分,跟以往相比,已经是下调了不少。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也算是为民办高中的招生提供了不少空间。
为何广州要设定普高录取的最低控制线?原因主要在于保证普高的生源质量,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能够适应普高的学习。而普高的划线范围是高于普高招生数的10%—15%,实际上也是有考虑到民办学校的招生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制图:麦毓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