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无作业日”一时引发坊间热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毋庸讳言,设置“无作业日”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缓解长期以来学生靠重复机械刷题练习提升成绩的焦虑,希望借此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无作业日”未来的执行落实过程中,也会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挑战。比如,一些家长会担心,简单“一刀切”执行“无作业日”会导致学生成绩下滑;也有人顾虑,学生在“无作业日”会陷入“手机控”“屏幕杀”等成长误区……
从育人角度而言,“无作业日”本身也是新的“育人作业”。其关键是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在“无作业日”氛围下实施科学育人。“无作业日”的“育人作业”做好了,无论是“减负”还是育人,都会事半功倍。
“育人理念”要认真端正。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正确面对和解读“无作业日”。“无作业日”叫停的是重复机械以及惩罚性书面作业,根本目的是用看得见的干预治理来减少过重书面作业负担,而不是对不同形式内容、不同育人指向、不同人文关切的所有“成长作业”都一概叫停,更不是为个别家长所谓的“别人在‘无作业日’放松,我们弯道超车”式育人焦虑找机会和借口。灵活安排“每周一天”释放“减负”善意,并人性化设计“成长作业”,无疑是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的题中应有之义。
“育人资源”要丰富。“无作业日”不是让学生无所事事,也不是“大撒把”和“放羊日”,更不是为“手机族”和“放纵者”制造机会。从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成长的角度看,“无作业日”去掉冗余“作业枷锁”后,应该及时提供其他育人资源,如家庭亲子共读资源、校外体育锻炼和公益文化育人资源等。如何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育人资源,为“无作业日”闲下来的孩子们提供身心健康成长“加速度”,是确保“无作业日”更好起到育人作用的关键。
“成长赋能”要多元。“无作业日”摒弃的是过多过滥书面作业负担对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就个体成长和发展而言,“成长赋能”作业却是不可或缺且需要丰富和充盈的。比如,让孩子在“无作业日”学习做饭、学会洗衣等,培养独立自主能力。再如,让孩子利用好“无作业日”的课余空闲,选择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忙碌的日常学习中调整身心。“无作业”的“留白”,恰恰是以一种智慧的方式给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赋能。
期待各地积极行动起来,让“无作业日”在兼顾“减负”的同时也成为“成长赋能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注入持久活力。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
来源:中国人口报
文:许朝军(教育工作者)
策划:杨利春
编辑:陈远 李诗尧
校对:于洋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