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占用眼保健操和午休时间,学生因此打瞌睡被罚站?
近期,有深圳家长社交平台上反映,罗湖区某初中老师经常霸占眼保健操和午休时间,下午六点放学后还要拖堂,导致学生没有足够休息时间,经常有学生因为打瞌睡被罚站。
![]()
由于担心孩子的健康和精神状态受到影响,该家长表示,希望深圳市教育局能够介入调查。
针对该留言,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回应称:“将进一步指导学校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提升课堂效率。”
![]()
此事引发了家长群体的热烈讨论,不过意见不尽相同。
有家长表示理解该老师的行为,认为“老师是为了学生好”,多学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过度投诉会打击老师的积极性。
![]()
![]()
![]()
然而,也有家长直言:“学生也需要放松!”并有不少家长表达了对拖堂行为的反感。
![]()
![]()
![]()
毫无疑问,老师占用眼保健操、午休乃至放学后时间进行拖堂,确实有违“减负”精神。但事实上是,这种行为在现实又难以避免。
那么,教师为何要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
此前,深圳一位初中物理教师曾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称,随着体育课成为每日必修,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课时已被压缩,而物理、化学、历史等“副科”每周仅剩2–3节课,教学进度十分紧张。
![]()
以物理为例,教师为赶进度,常常无法深入讲解,只得依靠布置作业来巩固学习,无形中加重了学生负担。不仅副科如此,主科同样面临课时被挤压的困境——在体育、素质课程刚性落实后,主科课时也相应减少。
与此同时,教学内容不断增多,考试难度与灵活性持续上升,本该增加课时,现实却反向而行。加之晚自习取消、周末“双休”,教学时间更为捉襟见肘。面对教学与考试双重压力,不少教师只能通过挤占课间、延长放学等方式“抢时间”。
除了教学进度压力外,教师自身或许还背负着沉重的非教学负担。
今年2月份,《半月谈》的一篇报道中介绍,在一些地方,以落实社会责任为名,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事务通过“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方式进入校园,给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又找了一份“免费兼职”。(了解原文请点击:“临时性任务”不受减负“白名单”约束?隐性考核困扰教师)
报道中,多地受访教育部门负责人称,在制定各类工作考核细则时,教育部门往往没有发言权,导致“分支考核”“不可控”地渗入校园,不少教师被非教育教学事务过度侵扰。
为应对这一问题,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8条具体减负措施。包括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等,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
其中,《通知》指出,不得随意设置创建示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等事项,严禁以调研、评估、指导、监测等名义变相开展督查检查考核,不得以发文开会、留痕资料、台账记录作为评价依据。每所学校每年接受县级及以上教育综合督导不超过1项,业务性资质评定、等级认定、技术考核等不包含在内。
《通知》还强调,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严禁以打卡留痕、填报总结等方式验收活动,不得将参与情况与考核评优挂钩。另外,不得安排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以外的数据统计报表工作,非教育教学业务调研工作不得进入校园一线开展。
一面是“减负”与素质要求的刚性需求,一面是分毫未减的升学压力与教学任务。正如事件中一位网友所说,“这是教育中的极限拉扯”。
教育的本质是成长,而非赶工。这类事件的解决办法,或许不在于苛责某一方,而在于推动教学评价改革与课程设置优化同步进行,以此为教师“松绑”,也给学生“喘口气”的空间。
关于这次事件,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整理、编辑:kaka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