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底,省水利厅驻村工作队正式入驻兴县高家村镇高家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王青杵刚到任,便迅速投入工作,带领队员挨家挨户开展入户走访,村民们反映了一个共性问题,让这位“新书记”绷紧了神经。原来静兴高速公路通车后,周边排水设施损毁引发的一系列难题,正严重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绥日报社旧址的安全。
雨水漫流扰民生
文物安全受威胁
“王书记,您快看看,这下雨天根本没法出门!”在高家村村民白大爷的指引下,王青杵来到村后的花地沟与七乐沟附近。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原本用于疏导雨水的排水设施多处损毁,高速公路护坡上的雨水失去引导,沿着沟谷无序漫流,在村口道路上淤积成大片泥泞,最深的地方有半米之多。“村里的老人们出门,得穿着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去,不小心就会摔倒。”白大爷无奈地说,这样的情况自静兴高速公路通车后便频繁出现,尤其到了雨季,村民们出行更是难上加难。
更令人担忧的是,无序排放的雨水裹挟着大量淤泥,顺着地势蔓延至晋绥日报社旧址门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绥日报社旧址承载着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的新闻宣传历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如今,门前淤泥淤积,不仅影响了文物旧址的外观风貌,更对建筑地基和周边环境构成潜在威胁。“每次下雨后,我们都得组织人去清理淤泥,但治标不治本,雨水再大些,真怕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文物管护工作人员焦急地向王青杵反映。
走访中王青杵发现,受雨水漫流影响的村民不在少数。部分村民的院墙因长期浸泡出现裂缝,院内积水难以排出,甚至导致部分农作物减产。“群众事无小事,文物保护更是重中之重,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王青杵在走访日志中郑重写下这句话,也暗下决心要为村民彻底消除这一隐患。
查找根源勤沟通
迅速行动求破局
面对村民的迫切诉求和文物保护的紧急情况,王青杵没有丝毫迟疑,第一时间着手梳理问题根源。他意识到,要解决排水难题,必须从工程源头入手。为此,他立即查阅静兴高速公路建设期间的水土保持方案及后续落实档案,逐页梳理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建设位置和维护要求,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部分路段排水设施在后期养护中出现损坏,未能及时修复,导致雨水疏导功能失效。
明确问题后,王青杵迅速与静兴高速公路建设单位取得联系。起初,沟通过程并不顺畅。但他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一次次通过电话详细说明村民面临的困境和文物保护的紧迫性,同时结合水保方案中的具体条款,耐心解释设施损坏对工程合规性的影响。“我们不是要追究责任,而是希望一起解决问题,既保障村民的正常生活,也守护好红色文物。”王青杵的真诚与坚持,逐渐得到了建设单位的理解与配合。
经过多轮反复沟通,双方就问题整改达成一致意见。随后,静兴高速公路养护项目经理部迅速组织技术人员赴高家村现场勘查,结合实际地形和排水需求,制定了针对性的施工整改方案:对损毁的排水管道进行更换修复,在花地沟、七乐沟沿线增设临时排水明沟,同时对高速公路护坡进行加固处理,防止雨水冲刷导致新的淤泥淤积。
全程坚守见实效
一线督战保质量
施工方案确定后,王青杵并没有就此“放手”,而是把施工现场当成了“办公点”。每次施工队进场作业,他都会提前到达现场,与施工人员确认施工细节,叮嘱注意事项;施工过程中,他来回巡查各个作业点,仔细检查排水管道的安装精度、明渠的坡度设置,确保每一项工序都符合设计要求。
“王书记比我们还上心,有时候中午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在现场盯着。”施工队负责人感慨道。一次,在铺设排水管道时,王青杵发现部分管道接口处密封不严,可能存在漏水隐患,他立即要求施工人员重新进行密封处理。“现在多花点时间把细节做好,以后村民就不用再受雨水困扰,文物也能多一份保障。”他对施工人员说。
除了监督施工质量,王青杵还主动承担起“协调员”的角色。施工期间,部分村民担心工程影响自家农田和院子,产生了抵触情绪。王青杵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向村民详细讲解整改方案的好处,承诺会尽量减少对农田及院子的影响,同时及时跟进施工进度,让村民随时了解整改情况。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的疑虑逐渐消除,不少人还主动为施工队提供便利,形成了“政企民”协同推进整改的良好氛围。
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施工,整改工程顺利完工。如今,再走进高家村,曾经泥泞不堪的村口道路变得干净整洁,花地沟、七乐沟沿线的排水设施正常运转,雨水沿着固定线路有序排出;晋绥日报社旧址门前的淤泥被彻底清理,周边环境焕然一新,文物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为民办事解难题
真情实干赢民心
排水问题得到了解决,村民院墙裂缝得到了修补,院内积水问题也不复存在,农作物生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现在下雨天出门再也不用蹚泥了,多亏了王书记!”看着家门口平整干净的道路,村民白大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晋绥日报社旧址的管护人员更是欣喜不已:“自从排水设施修好了,再也没出现过淤泥淤积的情况,我们日常管护也轻松多了。王书记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实事!”
面对村民的称赞,王青杵却十分谦虚:“这是我作为驻村干部应该做的。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能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守护好红色文物,再辛苦也值得。”
自入驻高家村以来,王青杵把“为民办实事”放在工作首位。此次解决高速排水难题,不仅有效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守护了红色文物,更拉近了驻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村民对乡村发展的信心。
如今,在高家村,提起王青杵,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而他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驻村干部的担当与承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真情与实干赢得民心,守护着高家村的民生福祉与红色记忆。(记者 张文慧)
来源:吕梁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